水浒传为什么不杀高俅(水浒传背后的真实历史)

真实的历史1 高俅并没有那么坏

或许是作者也不想把高俅写得太坏,把主犯写成了高衙内,而高俅不过是“护子心切”。然而,历史上的高俅绝非奸臣,但也不是功臣

水浒传为什么不杀高俅(水浒传背后的真实历史)(1)

元祐八年(1093年),高俅原本是苏轼的“小史”(也就是小秘书一类的角色),将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即王晋卿)。他为人乖巧,擅长抄抄写写,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且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王诜是宋神宗皇帝的妹夫(《水浒传》中说是哲宗皇帝的妹夫),端王赵佶(后来的徽宗皇帝)的姑夫,王诜是一个“书画高手”。

水浒传为什么不杀高俅(水浒传背后的真实历史)(2)

据《宋史·钦宗本纪》记载:“(靖康)元年五月己卯,开府仪同三司高俅卒。”高俅最后死于家中,也算善终。纵观高俅一生,以幸臣而列显位,虽不似蔡京、童贯等人那样罪恶累累,但也的确乏政绩可陈,这大概就是《宋史》不为其立传,其他史籍对其记述也都寥寥无几的主要原因

真实的历史2 梁山没那么强大

水浒传为什么不杀高俅(水浒传背后的真实历史)(3)

宋代梁山泊周围的农民和渔民曾进行过无数次的反抗官府压迫和剥削的武装斗争,宋江起义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次。宋江起义发生于北宋末年宣和年间,激起农民起义的导火线是北宋设置的“西城括田所”。宋徽宗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于政和元年(1111年)设立这一机构,专事搜刮。

梁山泊原为很小的湖泊,因黄河决口使许多原来的小湖泊与之汇合,到北宋末年形成水域八百里的大湖泊,许多破产农民以及一些逃犯据此为生。但“西城括田所”将整个梁山泊收为“公有”,规定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犯禁者以盗贼论处。

水浒传为什么不杀高俅(水浒传背后的真实历史)(4)

农民和渔民交不起沉重的赋税,不得已铤而走险,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武装聚集,抗租抗税,阻杀官兵。因此,梁山泊就成了农民武装起义的据点。

方腊起义是与宋江起义几乎同时发生的一次农民起义,从起义规模上讲要比宋江起义大得多,影响也大得多。

关于宋江投降后被宋朝派去镇压方腊一事,史书中有明确记载,如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杨仲良的《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都明确记载宋江投降后随官兵前往镇压方腊起义,宋江从农民起义领袖变成了屠杀农民起义的刽子手。

水浒传为什么不杀高俅(水浒传背后的真实历史)(5)

不过,然并卵。梁山终究是小打小闹,在一位少年将军的出现后,带领北宋军队灭方腊的途中,“搂草打兔子”顺道把梁山给灭了,那位少年将军叫韩世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