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涵养(素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涵养(素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1)

一、

念多必伤,言多必失。

当一个人的欲望升起来之后,就会因这些欲望而产生错乱的念头,而人生的失败和问题都是由这些私心杂念所引起的,所以念多必伤。

而言多必失,是因为在生活中,我们能够与人谈论道德大义的时机并不多,大多数人的言辞都是茶余饭后的琐碎,就好像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在一起聊天,通常是论人是非长短,所以言语多的时候,不仅会泄露某些不该泄露的隐私,造成无法挽回的尴尬,也会因为言语太多而损伤自身的品德修养,所以言多必失。

《素书》之中有一句话,叫: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

意思就是说:行为高尚,辞锋不露,这是努力提升自身品德修养的方法;肃静、节俭、谦逊、节制,这是保持自身品节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心中存在什么样的念头,不应该依照自己的情欲意念去想,而应该依照天理道义去想;说什么样的话,不应该依照自己粗俗的内心而说一些世俗浅薄的话,而应该清静内心,修身养德,说些高于世俗,且有益身心修养的话。

所以对于人生来说,管好自己的嘴,修好自己的心,努力地以肃静、节俭、谦逊、节制这些良好的人格品质修养灵魂,这是对于提升自我情操,修养自我品德最有效的法则,就像《道德经》中所说的一样: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涵养(素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

人生的好与坏,很多时候从表面上看,或许是某一件事情对人生产生的结果,但其实在事情的背后,则是自己所积累的德行造就的因缘,所以修身养德,就是在塑造一份好的德行因缘,由此才能塑造好的人生因果。

我们拿吴王夫差来举例子,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称霸的故事一直被人熟知,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实夫差也是一个胸怀大志之人,他曾在伍子胥的辅佐下,一度大败勾践,只是可惜当他站在人生高位的时候,未能俭以养德,而是终日沉迷于酒色之中,最后才导致他因这个弱点而被勾践设计夺取了天下。

在勾践被围会稽山的时候,范蠡贿赂夫差的大臣伯嚭,通过伯嚭向夫差进献了二十个越国美女,不仅因此保住了越王勾践的性命,这二十个美女也蛊惑了越王夫差的心思。

当这些美女出现在夫差面前的时候,夫差视西施如天仙,非常宠爱,甚至为了博得美人心,他还在灵岩山麓建起了“馆娃宫”,在西湖之南湾建了“消暑湾”,整天带着西施游览,乐而忘返,国中之事甚至不闻不问。

大臣伯嚭也在这种情况下越加放肆起来,仅仅几年时间就出现了“官戏于朝,农戏于野,商戏于市,工戏于室”的局面,当伍子胥看到这幅景况,以“妲己误国”之言论向夫差劝谏的时候,他却充耳不闻,刺死了伍子胥。

后来吴国国力衰微,又在那一年遭遇旱灾,于是越王趁机伐吴,夫差也落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涵养(素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

二、

人生得以遇见某种优势条件是一种幸运,他可以依照这种条件去塑造理想的人生结果,失去条件就会失去某一种得到,这通常是人生祸端的显现。不管一个人是得到条件还是失去条件,其实在这些条件的背后,终归是德行承载一切的现象,当德性修养丰足时,那些外在的条件自然会慢慢聚集起来,当未能俭以养德,导致德行散失的时候,就会因为自己的私心欲念太过散乱懈怠,而生出许多无益甚至错乱的念头,这个时候就是人生悲惨的开始。

就像夫差被美色所惑,而大肆进行无意义的土木兴建一样,所以在念头处修行,在言行处修身,这是非常重要的人生基础。

《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说:天理路上甚宽,稍游心,胸中便觉广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迹,眼前俱是荆棘泥涂。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追求自然真理的正道上非常宽广,稍微用心追求的时候,就感觉心胸坦荡开朗;追求个人欲望的邪道非常狭窄,刚一跻身于此,就发现眼前布满荆棘泥泞,寸步难行。

在生活之中,人生的需求归到极致,也就是最基础的物质需求、内心的感受需求以及人生的享乐需求,当这些需求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了不同的人生欲念,但最重要的是自己在面对生活的时候,能够平衡这些这些欲念存在于人生中的状态。

我们不可能完全去杜绝那些看似无用的享乐需求以及精神需求,因为任何事情都是两面性,看似无用也有它存在的意义,比如适当的放松也是有益于自己更好的进取,但是我们更要做的,是能够清晰理性的去看待并适当的平衡它们,而不让自己的人生重心过度的放在享乐需求上面。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涵养(素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4)

所以做到明心见性,淡泊宁志,让追求个人欲望的念头稍微收敛一些,多去追求天理道义,用于修养自我品德,这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但这也是让自己能够受益的重要的基础。因为念头是决定一切的前提,修养念头就是在增进自身品德。

《道德经》中老子也说:“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圣人追求生活,也不过是为了腹中温饱,而不是为了耳目之欲,这一切智慧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核心,就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