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时的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得不补失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陆逊传》,时间是在东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所牵涉的人物有两个,分别为陆逊和孙权。先来看看原文:

关于三国时的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得不补失(1)

权欲遣偏师取夷州及朱崖,皆以咨逊,逊上疏曰:“臣愚以为四海未定,当须民力,以济时务。今兵兴历年,见众损减,陛下忧劳圣虑,忘寝与食,将远规夷州,以定大事,臣反覆思惟,未见其利,万里袭取,风波难测,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驱见众,经涉不毛,欲益更损,欲利反害。又珠崖绝险,民犹禽兽,得其民不足济事,无其兵不足亏众。今江东见众,自足图事,但当畜力而后动耳。

关于三国时的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得不补失(2)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孙权打算派遣部分军队攻取夷州和朱崖,事先咨询陆逊的意见。陆逊表示:“臣认为全国尚未平定,正需百姓的力量成就大业。瑞金战事持续不断,人口损失巨大,陛下忧劳思虑,废寝忘食。如今又要到前往远方谋取夷州来成就大事。臣经过反复思考,看不出此举的好处。不远千里谋取疆土,风险难测,胜负难料。士兵换了环境水土不服,笔芯导致疾病肆虐。如今派遣军队前往荒芜不毛之地,获利不但却会损失惨重。

关于三国时的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得不补失(3)

加上朱崖地势继位险要,那里的人如同野兽般愚昧野蛮,即使得到那里的人也不足以帮助我们成就大事。以江东现有的人力,已经足以谋取大事,只需要继续积蓄力量,然后再行动而已。当年桓王(孙策)草创东吴之时,士兵不足五百,却开创了大业。过去承受天命,开拓平定了江南。我听说治理乱世讨伐叛逆需要凭借军队的威力,农桑耕织,丰衣足食,是普通百姓的本业。然而战争并没有停止,百姓还在忍饥挨饿。臣认为应当养育士民,减少他们的赋税,让他们同心协力,那么黄河、渭水流域即可平定,天下统一就指日可待了。”

关于三国时的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得不补失(4)

不过,孙权并没有听从陆逊的意见,派军征讨夷州,结果所得到的利益还比不上所蒙受的损失。

关于三国时的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得不补失(5)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陆逊在奏章中所提到的“得不补失”,该成语和“得不偿失”的意思一样,指所得到的利益还比不上所蒙受的损失。这也是陆逊为后人留下的成语之一。

关于三国时的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得不补失(6)

孙权出兵夷州,为的是获得那里的人口资源。不过,由于该地距离东吴较远,且需要远渡重洋,跨海征战,故此遭到了陆逊的反对。不过,孙权并没有听从陆逊的劝告,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万多名将士出征,最终虽然带回了数千人,却损失了七、八千人,可谓是得不补失。后来连孙权都感到非常后悔,将责任推到了卫温的身上,将其处死。

关于三国时的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得不补失(7)

不过,令孙权和陆逊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次远征的失败,却第一次将夷州与中国联系到了一起。自此次远征后,东吴士民开始移居夷州,大陆与夷州的交往日益频繁,最终成为中国的一部分。这便是众所周知的宝岛台湾。

参考书籍:《三国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