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敢不敢(也说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敢不敢(也说韬光养晦)(1)

近日网络上关于“韬光养晦”的文章评论很火,更有人以此诋毁毛主席对待外国侵略战争做出的决定。笔者忍不住也想说两句。

说到“韬光养晦”,人们自然就会l想到历史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韬光养晦敢不敢(也说韬光养晦)(2)

公元前497年—465年,越王勾践即位不久,就打败了吴国,然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被押至吴国,后来被赦免返回越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籍之耻,天天睡在柴草堆上,每天饭前尝尝苦胆的味道,时时反省自己“不能忘了会籍之耻!”经过了“十年生聚 十年教训”,越国的实力渐渐恢复起来。这个时候的吴王夫差却对此毫无警惕。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把所有精锐将士都带去了,留在家里的只有太子和一些老弱妇孺守国,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了太子,夫差连战失利,不得已而与越国议和。前473年,越国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欲降不得而自杀,从此,吴国灭亡。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在失利的情况下,不忘耻辱,养精蓄锐,说明即使身处逆境,只要胸有大志,同样也可以取得成功。

清代大学问家蒲松龄写了一幅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不失为一种人生成功的秘诀,特别是成大事者须懂得的深刻哲理。卧薪尝胆是在不利的条件下,忍辱负重,砥砺前行。

韬光养晦是隐藏锋芒,暂时退隐以待时机。

“韬光养晦”与“卧薪尝胆”都包含有养精蓄锐的意思。都是为了日后的成功做铺垫。两者都是一种策略或者说是一种战略。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身处逆境,一个只是暂时的隐忍,两者的相同之处都是为了日后的成功。

“韬光养晦”的战略,应该说它也有一个前提,即自己的力量暂不如人时,不要虚张声势,需要蓄势待发。但是,如果无限度地“养晦”,那也是一种消极心态的表现。就如有人说的,韬光养晦,就是保持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格局。但如果一味地强调“韬光养晦”,而不强调最终一定要成功的目的,那就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

“韬光养晦”必须要根据具体条件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战略调整。但不能一味地强调“韬光养晦”。

比如,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是“韬光养晦”?还是针锋相对,奋力出击?这对于战略家来说是一个选择题。但如果当强敌压境的时候,你要“韬光养晦”,势必失去自己的有生力量,甚至遭遇全军覆没的危险。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坐而等死,孰若起而拯之”。

再如,如果对方一而再而三地发起挑衅,还能“韬光养晦”吗?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远的不说,从中国近代历史来看,鸦片战争时期,当年英国大量输入鸦片,对中国进行财富掠夺时,正是因为大清帝国的软弱,导致了鸦片战争的节节失败,最后以签订不合理的条约,割地赔款而终结,最终成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半殖民地国家。

再看,1931年“9·18”事变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烧杀抢掠,在当时的情况下,敌我力量悬殊,中国军民用的大刀和长矛这样的冷兵器,但是,中国军民坚持奋力抗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八年抗战,最后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领土。如果是“韬光养晦”,那就不可能有中国领土的完整与统一。

韬光养晦敢不敢(也说韬光养晦)(3)

特别是抗战结束以后的三年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靠小米加步枪,面对的是国民党蒋介石靠美国武器装备武装到牙齿的八百万正规军,中国人民以摧枯拉朽之势把国民党八百万正规部队给彻底打败了。如果以“韬光养晦”示弱,能有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吗?

即使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忘我之心仍然不死。以美国为首的17国联合国军发动的侵略朝鲜战争,把战火直接烧到了鸭绿江边。以后又是中印边境战争以及苏联发动的珍宝岛战争。如果,当时,不果断地进行有力还击,莫说现在我国的国际地位如何,我们今天能有这样安定的环境进行改革开放吗?

是新中国的三场对外战争让世界敬畏中国。抗美援朝战争、中印战争、中苏珍宝岛自卫反击战,这三场战争,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特别是让美国读懂了中国,更敬畏中国。我们都知道,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人在西方人眼里是“东亚病夫”,“洋人与狗不得入内”,中国人是西方任人宰割的羔羊。新中国通过几次对外战争并取得完胜,因此,美国即使动用了细菌战,也不敢越过“三八线”;美国在攻打越南的时候,空军作战部严令飞行员不许逾越那条“红色死亡线”。连战斗机也设置了17度线提醒装置,生怕一不小心飞过了警戒线。如果是“韬光养晦”,美国能做到这样吗?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聪明才智的民族。中国人既有“韬光养晦”的战略,更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雄伟气魄。无论是“韬光养晦”,还是“针锋相对”,奋力出击,“该出手时就出手”,都是一种战略。我们不能认为“韬光养晦”的养精蓄锐,就否定甚至诋毁勇敢果断的奋力出击。只能是因时而动,因人而异,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策略。

在有些人看来“韬光养晦”无异于阿Q的精神胜利式的自我安慰,然而以此来诋毁毛主席运筹帷幄的战略思想,这就完全是一种别有用心了。

今天的世界局势并不安宁,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我们应该随时做好一切准备,如果敌人胆敢犯我中华,我们就应该要针锋相对,“该出手时就出手”,果断回击,给敌人以迎头痛击。“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不仅是战略,更是胆略和气魄,任何时候,只有拳头能证明你的实力。今日之中国不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中国,而是挺直腰杆站立起来了的新中国,今天我们完全有这样的勇气和力量粉碎一切敢于挑战的敌人。

韬光养晦敢不敢(也说韬光养晦)(4)

韬光养晦敢不敢(也说韬光养晦)(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