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仔早期耍帅(失孤摩擦摩擦)

《失孤》:摩擦,摩擦,华仔做广告的魔鬼步伐

文/马庆云

华仔早期耍帅(失孤摩擦摩擦)(1)

谨从影片情怀而言,《失孤》电影不应该给予差评,但电影毕竟不能是只会喊个“找失散儿子”口号就十全十美的。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我认为彭三源导演、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失孤》,是一部较为差劲的电影,它本应该做的出色一些,但却实在惨不忍睹。

先说值得肯定的一面。应该有两处。第一处是井柏然饰演的角色对铁索桥、竹林和母亲长辫子的桥段系列,当往事不再,旧迹尘封,家到底还是什么?这个通过桥段去展现的梗,好。

第二处,则是刘德华与老和尚的对话,尤其是老和尚的回答。这是将这种找寻的行为归结到佛家“缘”上边来。所有的戏,就有了哲学价值。当然,鄙人认为,这种哲学价值太空洞、虚幻,略显矫情。当然,即使这样,也不是一般编剧、导演可以追寻到的。话又说回来,略微读一些古人的骈散小文,就知道怎么玩这个路数了——苏东坡的《赤壁赋》不就是又游玩、又喝酒、又划船、又看月亮、又吹牛皮,最终拿佛家的那点套路化的学问托底嘛。

说完优点,就得面对电影《失孤》的大量的缺点甚至错误了。

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情怀立意差,显然是为找孤而找孤,编剧、导演缺少更多的实践调查,从而导致故事有强弩之末的意思。当我们看完全篇之后,到底得到了什么呢?显然,连哭几鼻子都没得到,因为导演在调度与节奏把控上,实在不敢恭维,这个,后边会聊。我们会惊异地发现,看完电影,引不起任何思考。

我虽然也批评过同题材电影《亲爱的》,批评其导演陈可辛善于制造镜头语言上的鸦片烟。但是,《亲爱的》有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它追问,这种漫天找寻的意义?!对失孤父母的行为,不肯定,但也不否定,而是将这些通过桥段的方式展现给影迷,让大家仁者见仁。而在《失孤》中,编剧彭三源显然没有这个意识。她甚至于有过度歌颂这种苦苦找寻十几年行为的意思。

欢乐,可以没头脑,但苦痛,必须要引起思考,才能防止苦痛继续发生。彭三源编剧缺少这个意思,为苦痛而苦痛,并无有力的反思上的人文关怀。这种创作者能力上的欠缺,直接造成电影剧本先天夭折。

第二大严重问题,便在于剧本桥段上的过度抄袭与煽情。抄袭桥段比比皆是,这是没有做好原型人物采访调查工作的表现。刘德华和井柏然相互夹菜一段,简直LOW到了极点,有向琼瑶剧致敬的意思。乃至于后边的夜市里,谁也不愿意让谁离开自己的视线,生怕丢掉。编剧就是看着琼瑶阿姨男一女一吃买苹果戏长大的。

这种桥段的抄袭,造成了过度的煽情。过度煽情,就是矫情。剧本的整个节奏把控本来便已经很差,到后边两个主演之间又相互矫情起来,拼凑桥段,实在糟蹋了刘德华这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好演员。

第三大严重问题则在于导演的现场拍摄时候,反应出来的非常草滩班子的镜头调度。彭三源导演的镜头调度,在商业和文艺之间,不上不下,活活吊死。如果说《失孤》是文艺片,彭导又缺少文艺片导演在镜头上的沉稳叙事感,满镜的都是浮躁。如果说这是一部要票房的商业片,那彭导又太迷恋于没有任何故事性的风景。

镜头语言中,两处败笔,尤为明显。第一处,人贩子抱孩子上楼给买家。三秒有余的空镜头摇摆,才从墙面推到二楼阳台上,拖泥带水,又臭又长。第二处,从一处镂空的山头风景慢慢右移,出现远处的山区公路。近三秒钟没有任何故事,为风景而风景,尽显菜鸟本质。当然,也不排除,这处是商业广告,有人投钱给剧组。

说到商业广告,整部《失孤》,不过是给某摩托车品牌做的植入式大广告罢了。无论是刘德华骑的破车,还是修理车时候的店铺名字,乃至于井柏然骑的新车,都是这家厂商提供的。彭三源导演毕竟还是有艺术底线的,没让刘天王掉到海里边的摩托车修修又能骑。当然,也有出于商家品牌宣传的考虑,总不能让刘天王一直骑破车吧,旧的不去,新的不能来啊。骑骑新的,广告价值更大哈。

但是,商家其实太无广告宣传基本素养。这种植入,为产品带上的商业标签是:悲情。谁骑这家品牌的摩托车呢?谁丢孩子谁骑。这是可怕的商业意识形态,根本不利于商家摩托车的销售。有个牌子的衣服植入《疯狂的石头》,便吃过一次亏了。大陆商家,确实不长记性,救不了他们了。

仔细想想,这种泛滥式的抒情与矫情,与摩擦、摩擦那样的口水歌又有什么区别呢?

笔者马庆云【xuezhemaqingyun】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