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成功了吗(若无北魏则无隋唐)

隋唐是秦汉之后第二个建立了完整体系的帝国,这一体系的形成与北魏的积累密切相关,若无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令”,后来的府兵制也就没有存在的基础;若无府兵制,西魏、北周绝无可能敌过拥有富饶黄河中下游的北齐,更无可能统一北方,隋唐帝国也就无从谈起了,更为重要的是在孝文帝激进的迁都汉化过程中,摸索出了一条外族与汉人融合的新道路,虽然埋下了分裂的隐患,但却为后世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这一切背后的深意到底是什么呢?

“均田令”解决土地分配

北魏统治中原后,底层的经济体系迅速从游牧向农耕过渡。推动北魏经济体系农业化的重要历史事件,是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颁布的“均田令”。拓跋氏虽然在长城北部生活了很长时间,在农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统治中原的时候,由于不理解汉人的社会制度,他们对统治汉人还是一筹莫展。

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成功了吗(若无北魏则无隋唐)(1)

孝文帝拓跋宏画像

据史料记载,拓跋氏初入中原时,就“驱夏人为肉篱”,即将汉人作为战场上的人肉护盾。他们认为汉人的作用无非就是在战场上筑起“肉篱笆”。“均田令”改变了外族对汉人的基本态度,开始将其用于农业生产。

拓跋宏所制定的如此高瞻远瞩的制度必然需要大量前提,朝廷一定要深刻地了解农业的生产形式,其次还要对汉人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同时还要了解当时的土地分配状况。

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成功了吗(若无北魏则无隋唐)(2)

北魏武士立像

“均田令”的内容很简单,就是“按口授田”,凡是朝廷的百姓,都有授田的权利。十五岁以上男子,政府给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女子则是“露田”二十亩,没有“桑田”。“露田”赋予土地使用权,人死后土地归还给国家;而“桑田”是“永业田”,属于私人,可以买卖。人们得到土地,也有相应的责任,用劳动所得来缴纳田赋,用布匹来缴纳户调,还要用劳动力为朝廷提供力役。

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成功了吗(若无北魏则无隋唐)(3)

古代农耕场景

表面看起来很简单的一项政策,但背后的思想却相当复杂。孝文帝之所以能实行“按口授田”,就是因为北方土地辽阔,人口稀少,而这一点也是拓跋氏统治中原后,无意中创造出来的。拓跋氏统治时期,为了保持与在塞外一样的机动能力,占据了大量的农田用来狩猎和放牧,继续训练战马。更早的原因是由于汉末开始的长期战乱,导致大批北方人口死亡或迁移。

只有在土地没有主人的情况下,国家才能进行土地分配。“均田令”的背后的深谋远虑,不是实行“打地主、分田地”,而是分荒地。“均田令”并没有涉及到土地的再分配,这是政策得以实施的关键所在。

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成功了吗(若无北魏则无隋唐)(4)

北魏统一北方之战

土地问题历来是最棘手的问题,没有几个政权能承受得起土地再分配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在土地所有权的问题上,朝廷的干预力度很小,王莽极力提倡“王田”,利用朝廷的权力进行“限田”,激起了强大的反抗浪潮,最终导致了新朝的覆灭。

“均田令”避免了土地再分配,实行起来也比较宽松。把“宽乡”与“狭乡”分开,地广人稀的地方就是“宽乡”,相反的就是“狭乡”。“宽乡”通常农业条件差,愿意在这里定居的人可以分到更多的田地,有些地方可以分到两倍或三倍,农民可以实行休耕和轮种。“狭乡”的情况正好相反,没有大量的荒地来分配,因此,政府只给“露田”,而不给“桑田”。

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成功了吗(若无北魏则无隋唐)(5)

王莽画像

这种方式虽然不会影响到豪族大地主的原有土地,却会对他们的势力构成威胁,自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朝廷给所有人土地就能吸引部曲和佃客,让他们从原来的身份中解脱出来,到官府领取田地,成为朝廷编户,而不是大户人家的奴隶。

为此,“均田令”专门制定了“奴婢授田”的政策,奴隶虽然不是自由民,但也可以得到“露田”。不自由的奴隶自然无法掌控土地,只能把土地交给豪族,显然是朝廷对豪族的一种补偿,让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土地。这样一来,反对“均田令”的豪族就会少一些。

“立三长”完善人口普查

仅仅是土地的分配,还不足以让一切井然有序,还需要配套的措施来保证。

太和十年(486年)出台了两项配套措施,一项是“立三长”,设立党长、里长、邻长。五户为一邻,二十五户为一里,一百二十五户为一党。目的是以土地为基础重新构建社区,并建立社区管理机制。“三长”的工作主要是对户口进行重新统计。如果缺少户口资料和社区的组织与管理,“均田”的政策将无法执行。

另一项是“新户调制”,即户调标准大幅下调。原来一户要承担五匹绢和两担粟,而新的规定则是两匹绢和一担粟。减轻了负担,让依附大地主的农民,更加愿意接受国家的授田。

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成功了吗(若无北魏则无隋唐)(6)

宋、魏时期全图

在“均田令”颁布(485年)的时候,北魏的户调还不到二百万户,三十五年后朝廷掌握的户数已经超过了五百万。这并不是因为人口的自然增加,而是因为授田使农民从国家看不到、不能控制的地方被拉了回来。

“均田令”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掌握更多人口。三十年间,自耕农的人数成倍增加,对国家的贡献也随之增加,这一趋势从量变到质变,最终改变了北魏社会的格局。

最基本的变化是拓跋政权原来只是在战争中利用汉人作为“肉篱”,现在他们发现,活着的汉人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五百余万户农民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因此,北魏对农业生产的依赖程度也与日俱增。

迁都洛阳

孝文帝现在已经准备好实施他的下一项重要战略:迁都。

北魏的国都平城,位于北部草原与农业的交界处。孝文帝于494年将首都从平城移至洛阳。迁都肯定是有很多因素的考量,“迁都”与“均田令”对北魏政权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表明北魏对中原的农业日益依赖。

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成功了吗(若无北魏则无隋唐)(7)

柔然等部示意图

首先是出于军事原因。拓跋氏南下,柔然在北方草原兴起,世祖伐柔然未成,只能依靠长城防守。拓跋氏的实力越弱,柔然的实力也就越强,这对平城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经济原因也不可忽略,拓跋氏定都平城后,许多人都来到周边一带生活,但平城根本经不起这样的扩张,孝文帝即位之前,平城发生了数次粮食危机。

一方面是因为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值提高了。孝文帝时期,朝廷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用牛车从南方运送粮草,使得国家的负担变得愈加沉重,孝文帝不得不慎重地考虑迁都一事。

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成功了吗(若无北魏则无隋唐)(8)

今日平城

除军事、经济方面的原因外,也有文化的原因。孝文帝最早的选择不是洛阳,而是曹魏定都的邺城(河北临漳)。邺城位于洛阳以北,其周边的农业生产条件也较洛阳优越。自汉末开始,洛阳屡遭战火蹂躏,经济难以恢复。因此,仅就军事、经济而言,邺城的建都条件优于洛阳。

孝文帝在邺城修建到一半的时候却改为定都洛阳,推动这种变化的是文化因素。拓跋宏认为自己已经不是一个鲜卑人首领,而是一个中国皇帝,有了统治北方的决心。

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成功了吗(若无北魏则无隋唐)(9)

孝文帝迁都

“名不正则言不顺”,拓跋宏一门心思要去洛阳,因为那里是历代帝王的居住地。他知道鲜卑人中,肯定有不少人不愿意南下,所以他率领大军南征南朝,让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次艰难的旅程,将士们开始犹豫,劝说拓跋宏不要再去南方了。拓跋宏装作不情愿的样子,正好在洛阳停了下来。

既然是在南征,为了维护颜面,不能让军队返回平城,正好决定留在洛阳。拓跋宏很清楚,留在平城会被鲜卑人的传统势力所束缚,他也知道迁都洛阳会引起很大的反抗,所以他一边修建邺城,一边将军队从平城调离,为迁都洛阳创造了有利条件。

激进的全盘汉化

迁都洛阳以后,他的政策取向十分明确,手段也十分强硬。他要迅速汉化鲜卑,与新统治地区的汉人建立联系。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既有“禁胡语”,也有“禁胡服”。“禁胡服”不但禁止鲜卑服饰,也禁止其他各民族服饰。从视觉到听觉,都是北魏王朝汉化的表现。

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成功了吗(若无北魏则无隋唐)(10)

北魏出行阵俑

改姓和改语言有很大关系,因为“胡姓”实在是太显眼了,一直以来都是汉人区别和歧视胡人的一个重要因素,不改姓,他们就不会受到汉人的尊敬。

“拓跋”是胡语的发音,他下诏说:“万物之元”是“土”,所有的生命都是从“土”中衍生出来的,于是,他的姓就变成了“元”,拓跋宏变成了“元宏”,“拓跋魏”就变成了“元魏”。圣旨上写得很清楚,“姓或重复,皆改之”,只要不是单姓就得改,复姓显然与汉人的习惯不符。

诏书上还说“魏之先”是“黄帝”之后,即把中原黄帝视为鲜卑始祖,这是一种极端的改革,目的是彻底改造鲜卑民族认同感。

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成功了吗(若无北魏则无隋唐)(11)

北魏洛阳城示意图

语言、服饰、姓氏,接下来是官制,按照西晋的制度将北魏的官职名称全部汉化。其次是制定《魏律》,废除了许多传统的刑罚。《魏律》对《唐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隋唐王朝从北朝继承的一个重要元素。

孝文帝改革最深的应该是“宗庙郊祭”,因为这关系到祖先的身份,“西郊祀天”是鲜卑族的一种传统习俗,但孝文帝却毫不留情地废除了“西郊祀天”,也就是抛弃了民族的信仰根基,取而代之的是“宗庙”和“太庙”。

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成功了吗(若无北魏则无隋唐)(12)

鲜卑服陶佣

这种剧烈的变革,必然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这是孝文帝早就料到的。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汉化的反对者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那就是他的儿子,太子元恂,对汉化的反抗传播开来,不愿意汉化的世家大族纷纷向太子靠拢,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元恂不喜欢汉人,也不适应南方的天气,他一直想回到北方。有一次,孝文帝到嵩山祭拜,太子留守洛阳,而元恂利用这个机会将支持汉化的高道悦杀死,然后率军返回平城。

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成功了吗(若无北魏则无隋唐)(13)

北魏明堂公园

这其中的意思很明显,太子不仅放弃了父皇交给他的任务,还去了北方的故都。孝文帝下旨,言词极为严苛,废了太子,然后赐死了他。

说白了,这就是一次失败的政变。穆泰和陆叡在元恂败亡后,想要在平城拥立新皇帝。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孝文帝在本质上已经成为了“外国人”,而一个“外国人”不能成为拓跋氏的领袖。后来穆泰与陆叡的叛乱被平息,拓跋氏内部才恢复和平秩序。

摸索新模式

这一切,都是孝文帝为了汉化而付出的代价,失去了太子,甚至差点失去了皇位。那么孝文帝又从中得到了什么呢?

他得到了北方大族的支持。假如元宏原本是一个汉人,他以武力在北方建立了政权,可以对北方世家大族进行统治;世家大族虽然不敢作对,表面上和颜悦色,但实际上是不会真正合作。

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成功了吗(若无北魏则无隋唐)(14)

北魏贵族出行图

但元宏不是汉人,他在洛阳的做法获得了汉人的认可,让世家大族对他的态度大为改观。元宏和他的兄弟都与北方大族联姻,其中有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等。各大家族忌惮于鲜卑人的实力,所以并不反对与北魏皇室联姻。

元宏在与世家大族联姻的过程中,模仿汉人的门第架构,建立了鲜卑的贵族体系。他提出“自定姓族”的要求,区分出贵族和寒门,“鲜卑八姓”优先成立“姓族”。人才选用都用姓族来选拔。只有“姓族”的后代才能坐上要职,不属于“姓族”的人只能在下层任职。

“鲜卑八姓”虽然是贵族,但在传统的鲜卑社会中,他们与其他家族的差距并不大,没有足够的权力来垄断官员的晋升。汉人的门第则是由家族发展起来的,当家族强大到一定的程度,为了利益,就会慢慢蚕食朝廷的力量,甚至垄断和排斥其他人。

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成功了吗(若无北魏则无隋唐)(15)

鲜卑姓氏汉化表

对比一下历史,元宏的行为很古怪,“取才”的范围被刻意压缩,只允许从这些“姓族”中“取才”。这样的做法甚至违背了“取才”的初衷,“取才”的关键不是要挑选人才,让他们为朝廷效力吗?但这个体系首先要考虑的是出身,只有少数的“才”才能被认可。

这种做法和制度很奇怪,但却对北魏政治产生了正面的影响。从此之后,鲜卑人也有了明确的门第区分,可以与汉人的门第匹配。也就是说,元宏在短时间内成功地创造出鲜卑人的上层社会,这个社会可以“门当户对”地去和汉人的上层社会交流互动,于是借由阶层融合产生了一个跨越民族界限的新团体,他们是这个政权最主要的支持力量。

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成功了吗(若无北魏则无隋唐)(16)

北魏漆画

新的门第既有鲜卑也有汉人,门第鲜卑与门第汉人的关系,迅速地超过了与非门第鲜卑之间的关系。门第汉人和寒族汉人的联系,也远不如门第汉人和门第鲜卑那么紧密。

能构思出如此规模庞大、具有革命性的政策,其个性必定是极其刚烈的,而且政策还能落实下去,说明他的性格也有缜密的一面,这是一种罕见的领袖气质。

从这一政策的后果来看,很多人对孝文帝的评价有所保留,因为如果不是他制定了那么多激烈的政策,北魏的统治可能就会更长久一些,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孝文帝让中原的汉人文化得以延续,大大降低了异族入侵中原对汉人的影响,摸索出一套外族与汉人融合的新模式,为后世国家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和资源配置体系。虽然为北魏的分崩离析埋下了伏笔,但同时也为隋唐帝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