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电子模拟计算机(仅用12分50秒破译二战时期极难的德国Enigma密码)

1918年,德国一家新技术应用公司发明了一种能够自动编码的机器,取名为“恩尼格玛”(Enigma,意为哑谜),外型和打字机相似,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键盘、转子和显示器。1925年,Enigma开始大量投产,10年时间德国军队一共装备了30000台。

二战德国电子模拟计算机(仅用12分50秒破译二战时期极难的德国Enigma密码)(1)

对于潜艇作战,尤其是德国海军的“狼群”战术来说,无线电通讯是潜艇在海上活动获取信息通报情况的最重要手段,而Enigma则是关乎整个无线电通讯安全的核心设备。在1942年之前,装备了Enigma的德国潜艇部队击沉了盟军舰船1000余艘,破译Enigma是战胜德国海军潜艇的关键。

Enigma采用复式字母替换加密方法,利用键盘、转子、跳线、反射板、显示器进行对称加密/解密。简单讲,按键盘上任意一个字母,该字母会经过键盘-转子-跳线-反射板-显示器而被转换为另一个字母。每转换一次,转子会转动一格。破解Enigma的难度在于不知道当前密钥,包括转子的初始位置和跳线设置。

1931年,法国最先获得了两份有关Enigma密码机的操作和转子内部线路的资料,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最终无法破解。而后,法国将资料交给了波兰,波兰人依据复制的Enigma和法国提供的资料,发明了一种解密机器和一种手工破解方法,最终成功破译。图灵在前人基础上设计了更为高级的解密机器,其运行速度要比之前的快很多。

德国人后来又改进了他们的通信方式,使用了一种具有四个齿轮的Enigma机器,这大大的增加了破解难度,之前的解密机器已经无法破译。后来有人设计了一个叫做Mammoth的机器,再加上美国海军的帮助,制造了更快的解码器,才得以破解。破译Enigma的过程漫长而复杂,波兰人、法国人、英国人都做了非常大的努力。

近日,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一个人工智能程序试图破解德国人在二战期间使用的复杂的Enigma密码,仅用了12分50秒。研究人员重新创建了最复杂的Enigma版本,让人工智能程序阅读了来自《格林童话》的一些德文培训数据后,分析了由四个转子的Enigma生成的15,354,393,600个密码变体,通过使用一系列服务器,数百万种不同的密码组合被同时测试,然后人工智能可以确定它被识别为德语的结果。

二战德国电子模拟计算机(仅用12分50秒破译二战时期极难的德国Enigma密码)(2)

这个人工智能程序由数据分析公司Enigma Pattern开发,通过2000个虚拟服务器提供支持,每秒能够筛查惊人的4100万个排列组合。曾经这个被认为极难破译的密码,如今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分钟即可破译。

有趣的是,人工智能程序没有意识到它正在试图破解德国的密码机,也不知道德文单词的含义。它是将模式识别技术与蛮力计算相结合,产生一个基于概率的解决方案。即机器智能在没有完全理解问题的情况下,也能提供正确答案。那么问题来了,当机器人足够聪明的时候,是否会有意识的欺骗人类呢?若真的如此,我们可就麻烦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