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聊天表情包和符号有什么用(没表情包就不会聊天了)

实习生 韩雪莹

微信聊天表情包和符号有什么用(没表情包就不会聊天了)(1)

漫画:勾犇

表情符号已经成为很多人网上聊天时必不可少的工具,甚至有网友感叹“没有表情包就不会聊天”。如同文字,每一个表情符号都可以代表不同的含义和情感。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在使用微信聊天的过程中,76.0%的受访者会频繁运用表情符号。受访者最欢迎的表情符号是“微笑”(41.0%)、“呲牙”(33.2%)、“调皮”(27.6%)、“爱心”(27.4%)和“得意”(26.2%)。

76.0%受访者使用微信时频繁运用表情符号

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乔亚楠,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在微信聊天上。除了工作联络,还要维系朋友感情。乔亚楠告诉记者,她非常喜欢在聊天时通过表情符号表达情绪。“不用表情符号会觉得很无趣”。

“不光是聊天,我发朋友圈也必须带着表情符号。”大二学生李硕认为,文字表达冷冰冰的,显得没什么人情味儿。“跟老师微信沟通,我会发卖萌、微笑这类的表情表示尊重,塑造一个乖学生的形象。跟亲近的朋友同学聊天,就会发‘迷之微笑’‘挖鼻孔’‘笑哭’那种特别有‘内涵’的,至于是什么意思,大家都懂”。

调查显示,在使用微信聊天的过程中,76.0%的受访者频繁运用表情符号,几乎不使用表情符号的受访者仅占1.6%。

如今的微信早已不是年轻人的专属品。去年夏天,年近50岁的周历华在女儿的强烈要求下,学会了使用微信。“大多数时候是和老婆孩子聊天,建了一个叫做‘吉祥三宝’的家庭小群,乐趣多多”。周先生表示最近微信玩得很溜,爱上了用表情符号,“我现在问孩子在忙啥,都会在这句话后面加个呲牙笑的表情,显得自己亲切。不过要说正事,还是会用文字,文字是内容的基础,表情符号是锦上添花”。

调查显示,41.2%的受访者更倾向于用表情符号表达特定的情感,17.3%的受访者倾向使用文字。

受访者最欢迎的表情符号是“微笑”(41.0%)、“呲牙”(33.2%)、“调皮”(27.6%)、“爱心”(27.4%)和“得意”(26.2%)。

表情符号被解构 58.7%受访者认为“搞笑化”解读可缓解日常生活压力

“我没法用文字详细说明我的状态,但是‘迷之微笑’或者‘再见’的表情发出来,同事和朋友就知道我的情绪了,当然这也是一种开玩笑的表达。”乔亚楠认为,表情符号比文字表达更直观简洁,甚至能表达出很多文字说不出来的效果。

李硕也表示,表情符号是最为通用的“语言”,使用起来方便快捷。“有时候安慰别人,会说‘给你一个巨大的拥抱’,可打字出来需要时间,‘抱抱’的表情就可以快速替代这句话,而且显得很有温度。”李硕特别喜欢一个表情连发三次使用,“这样表达情绪更饱满,让人觉得自己更热情”。

对于使用表情符号的原因,56.9%的受访者表示表情符号使用方便,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手动输入,52.1%的受访者认为表情符号比文字表达更为直观简洁。

“现在的表情符号可不能随便用,我家闺女告诉我,用错了意思会闹笑话。”周历华说,“明明是‘微笑’的表情,她们就告诉我发这个是‘瞧不起’的意思,不能随便发,尤其不能跟年轻人发。还有‘再见’也是,好像也不太好用。我现在都存了其他的表情包,跟我女儿微信聊天结束都用那个道别的表情包了。”

对于表情符号被解构的情况,58.7%的受访者认为当下网络文化盛行,“搞笑化”的解读可缓解日常生活压力;55.5%的受访者表示表情符号创作在视觉表达上存在争议和偏差。

李硕认为,还有一些表情符号被我们习惯性地错用。“‘击掌’的表情符号,根本就没有祈祷的意思,现在大家也都习惯了用那个表示‘双手合十’和祝福的含义;‘笑哭’据说本来是‘破涕为笑’的意思,后来变成了‘哭笑不得’‘无奈’”。

(社会调查中心编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