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父辈的电影观后感 一部电影两种观感

关于我的父辈的电影观后感 一部电影两种观感(1)

《国庆三部曲》第三部《我和我的父辈》将如期抵达国庆档。

系列前两部《我和我的祖国》和《我和我的家乡》分别聚焦于国家和家乡。这一次,以代代相传为篇章,以父母亲情为切入点,吴京、章子怡、徐峥、沈腾分别执导并表演了四个单元篇章。

从9月27日开始,电影开始提前放映。看完这部电影,人们的第一情感是“先哭后笑”。

关于我的父辈的电影观后感 一部电影两种观感(2)

四个故事进入了四个时代,吴京和章子怡单元的氛围从悲壮到悲壮,直到泪流满面的高潮。然后,徐峥和沈腾的单元转向了欢乐喜剧的风格,从怀旧的幽默转向了欢乐和努力。

一部电影,有两个印象,包含四个不同的核心色调。整体视野从大到小,也从小到大,来自不同的时代,走进家庭、父母和孩子的内心,再从个体延伸到大时代,回望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盛世。

关于我的父辈的电影观后感 一部电影两种观感(3)

首先是《乘风》,从《战狼》到“马战”,这是吴京对国产战争题材的新突破。

故事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中骑兵团,重点讲述了1942年“五一”抗日“扫荡”期间,马仁兴、马乘风这对骑兵父子率团英勇抗日的血腥事迹。

这一次,吴京平衡和把握了宏大战争叙事和微观人文精神的双重表达。

马战剧的编排中,骑兵团骑数百匹马冲锋杀敌,场面恢弘。面对敌机、大炮的猛烈攻势,骑兵团不畏火力悬殊,奋勇向前,其运动风格也特意营造了一种现实的“阵痛”来表现这场战役的残酷。

关于我的父辈的电影观后感 一部电影两种观感(4)

只有动作的战争片不是好的战争片,《乘风》也没有疏忽对整个英雄队伍的群像描绘父子亲情的深情观照。军人的英勇“牺牲”在战争片中屡见不鲜,但这是为了揭示“牺牲”背后的选择困境,更令人痛心。

吴京饰演的领袖马仁兴是典型的“中国式严父”,对儿子的爱藏在心里。他总是担心方刚儿子的血淋淋,不小心会危及自己的生命。他在战场上最大的愿望就是向儿子吐露:“不要在我面前死去”。然而,当面对需要用儿子和下属的生命换取村里人的安宁时,他只能痛苦地选择牺牲前者。

关于我的父辈的电影观后感 一部电影两种观感(5)

面对个体与集体、亲情与正义,军人父子关系被赋予崇高的历史使命。这个核心情节和马仁兴日后杀敌复仇的成功,让《乘风》更显悲壮

如果说《乘风》中描述的“牺牲”是战争年代的革命激情和无奈,那么第二单元《诗》中描述的“牺牲”则来自于理想主义和奉献精神。

这是章子怡第一次当导演,他制作了四个单元中最泪流满面的一个,也是最有女性力量的一个。

关于我的父辈的电影观后感 一部电影两种观感(6)

故事来到新中国建设初期,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为背景,聚焦卫星成功发射背后的一个普通航天家庭。

黄轩和章子怡饰演的第一代航天员,在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研发基地从事非常危险的科研技术工作。从开场的第一个长镜头开始,导演章子怡就在黄沙中做出了一首自然而又意味深长的浪漫诗篇。

关于我的父辈的电影观后感 一部电影两种观感(7)

“诗”在电影中有两个具体的方向。首先,黄轩饰演的父亲在向孩子介绍自己的事业时,将其比作“一个在天空中写诗的诗人”。第二,在父亲因科研去世前,他在信纸上写了一个“诗”字,送给妻子和孩子。

这里的“诗”是本剧最核心、最巧妙的一笔,既凝结了一代航天工作者仰望星空的崇高梦想,也点出了一代父母对孩子最真挚、最朴实的爱。

关于我的父辈的电影观后感 一部电影两种观感(8)

叙事从头到尾,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父亲的意外牺牲是第一层悲伤,第二层悲伤是小男孩喊出“我父亲和我以前的父亲都死了”的那一刻。当他人生经历的真相被揭露时,悲伤不仅会止于孩子失去亲生父亲和养父的痛苦,更会流露出科研工作者献身航天事业的无私壮举。

“诗”并不盲目地陷入苦难和苦难的俗套。“牺牲”之后,是温柔、坚强、向上。母亲继续坚守着“火药雕刻师”的危险位置,章子怡的眼中不仅饱含着失去爱人的温暖泪水,还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诠释着一个母亲的勇气与坚韧,一个宇航员的责任。

关于我的父辈的电影观后感 一部电影两种观感(9)

最后一个视觉形象“孔明灯笼”是最鼓舞人心的时刻。飞天“孔明灯”是浪漫和美丽的象征。这是一个宏伟的航天梦想的集合。“燃烧”的宇航员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之父,为孩子们点亮希望,为年轻一代照亮前路漫漫。

关于我的父辈的电影观后感 一部电影两种观感(10)

从第三单元《鸭先知》开始,影片整体氛围由悲转喜,轻松愉悦,活泼可爱。

徐峥在《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系列中延续了他在沪上市井的幽默,该系列根据1978年中国大陆第一个电视广告诞生的故事改编,展现了一种新颖而可爱的幽默。

关于我的父辈的电影观后感 一部电影两种观感(11)

《鸭先知》没有还原徐峥之前在《夺冠》中安排的上海弄堂场景。取而代之的是采取了不同的手法,刻意做一个没有深度感的平面设置,搭配构图对称的镜头。视觉画面既有风格又有强烈的历史怀旧,并伴随着现实主义和想象力。

关于我的父辈的电影观后感 一部电影两种观感(12)

徐峥知道如何准确地表现小巷里的街头氛围,如何表现邻居之间幽默的争吵。徐峥饰演的父亲赵平阳是一家制药厂的负责人。卖药卖酒和在公交车上为儿子演戏做广告之间的桥梁,以及在家里偷偷拍广告的现场表演,都充满了笑点。

关于我的父辈的电影观后感 一部电影两种观感(13)

这个单元之所以精彩,是因为过渡节奏流畅,剧情联系紧密,父亲的形象与剧情发生了三重反转,故事饱满,人物挺立。

儿子写“吹嘘”父亲是“鸭先知”,后来又爆料父亲是个卖不出药酒的小市民。后来不小心被拍成了宣传药酒的电视广告,父亲真的成了时代潮流的引领者,扭转了儿子对他的偏见。

将这样的父子关系、曲折的营销之旅、一个家庭的历史与改革开放初期产生的经济改善和创新结合起来,是非常自然和中肯的。

关于我的父辈的电影观后感 一部电影两种观感(14)

继《鸭先知》之后,《少年行》更搞笑。沈腾初导演了这部电影,集结了开心麻花的黄金团队,充分发挥了开心麻花的喜剧水平。

马丽、艾伦、常远、辣目洋子和张小斐的人物性格、台词和动作设计都让人忍俊不禁,尤其是沈腾和马丽在公园锻炼的对手戏。这出突然的戏立刻增加了欢乐。

关于我的父辈的电影观后感 一部电影两种观感(15)

沈腾饰演来自2050年的机器人邢一浩,科学家成功将他穿越送回当下的深圳,进入了小男孩小小的生活。在幽默逗笑观众的同时,这段真假父子关系的特殊情感也拓宽了“我和我的父辈”的价值内涵。

邢一浩的出现弥补了小小没有父亲的缺憾,让小小感受到缺席许久的父爱。在小小的发明失败时,是他鼓舞着小小不要放弃梦想,保持探索的热情,而小小实际上就是未来设计出邢一浩的人工智能工程师,也是邢一浩某种意义上的“父亲”

关于我的父辈的电影观后感 一部电影两种观感(16)

这种双向关系的奇妙生成,正是彰显了科学探索的无限能量,是父辈鼓舞后辈的美好结果,预示着不断拓展、锐意进取的繁荣未来。

从革命战争时期叙述都当下,《我和我的父辈》的四个故事分别闪耀着抗日精神、“两弹一星”的科学精神、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和科技探索精神这四大精神的涵义,辉映着中国人从艰难奋斗走向自信自强的伟大征途。

关于我的父辈的电影观后感 一部电影两种观感(17)

从我与父母的家庭亲情去见证大时代的风貌,让“时代”不成为空泛的概念,人-家-国递进为日常生活的一体,潜移默化地感染、激励当下的我们,这样不打“官腔”的主旋律电影,才深入人心。

四个单元的故事和风格各异,但它们都紧扣践行了我和父辈、我和父母的同一类视角,都去讲述两代人的矛盾、和解与传承。

关于我的父辈的电影观后感 一部电影两种观感(18)

乘风起初并未感受到父亲的爱、哥哥对父母隐瞒他们的航天工作感到不解、虚荣心和自尊心极强的赵晓冬因为爸爸的“一事无成”感到丢脸、小小的母亲一开始也不支持他的小发明...

他们与他们的父母就像我们与我们的父母,有争吵,有谅解,有成长,因此能够引发我们的共鸣。

关于我的父辈的电影观后感 一部电影两种观感(19)

《我和我的父辈》还告诉我们,回望父辈往事,也是为了更好地去守望此刻与将来。

乘风牺牲,但“牺牲小我,成就大家”的马仁兴父子,深深影响了普通百姓投入抗战革命的积极性,“乘风”的精神继续在传递。妹妹在父母的熏陶下,成为飞往星空的宇航员,承接父母的航天使命。赵晓东从父亲身上,向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大步迈进;小小因为机器人的激励,长大后才成为科技发明的人才。

关于我的父辈的电影观后感 一部电影两种观感(20)

电影里的这些“后辈”都有美好的未来,因为有了以身作则、传播精神火种的“父辈”,才有更好的他们。

因此,《我和我的父辈》是值得全家观看的,去看我们这个国家如何一路拼搏走来,去看天下的父母如何成为父母,去看我们要成为如何的我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