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名师王老师(嘉兴五高老师笔下的)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师恩仁爱,岂能忘怀

如果,我们尝试用文字记录

关于“我的老师”的故事

你,会回忆起什么?

您伴我一程,我念您一生。那些定格在记忆深处的画面,或感动,或欣喜,抑或有些许失落……连缀成我与老师的故事,连缀成绵延记忆里历久弥新的永恒。

新学期开学,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的老师们,以纸笔感念师恩,深情讲述“我的老师”的故事。

温暖质朴,娓娓道来。

有些“我”,是学生眼里、字里的“我的老师”,而我曾经也是一名学生。在这个教师节,我,一名教师,将跨越时空,写下“我的老师”的故事。

有些“我”,是老师口中、心里的“我的学生”,何其有幸,遇见您,亦师亦友的守护。在这个教师节,我,您今天的学生、您永远的学生,将以纸笔感念师恩,写下“我的老师”的故事。

“晚报教育”,9月6日起以每天两篇的频率,展示这些育人故事,也以此向天下师者表达敬意!

总有人会记得

嘉兴名师王老师(嘉兴五高老师笔下的)(1)

嘉兴五高语文组 曾健

我经历的老师众多,但要写作“我的老师”却也为难,时日久远,自己哪能描画得好他们的模样态度呢?身为老师,更感话题严肃而心有惴惴,假话大话是万不可能说的,真情细节又能记得几分呢?我是容易忘却的,故此只能大略写写了。

我大学读得晕晕乎乎的,应该是自己当时没太明白大学课程及意义,学得浅而与老师接触不多,总体上感觉大学教授们大多高深神秘,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讲授“楚辞”的吴广平老师。

吴老师,湖南汨罗人,汨罗是屈原投江的地方,吴老师操着一口带着较重乡音的普通话,讲起楚辞来常常陶醉学生之前先陶醉了自己,动情处眉毛一挑,眼睛眯成一条线,嘴角一抿,露出迷人的浅笑。

我们那时中文系课堂像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文学史课,老师主讲,学生看老师讲,老师讲得好听学生就好好看,老师讲得不太好听学生多就走神了。吴老师的课,是同学们最爱听的课之一,从根本上讲还是吴老师讲课讲得动听与深刻,动听的课有让人沉醉侧耳的魅力,深刻的课有让人久久不忘的教益。

时间往前溯,我对中学老师的印象就不一样了,中学里留给我最深刻记忆和最让我感谢的是那些严谨负责的老师,最是那朝夕陪伴学生的班主任老师。

陪伴我初中后两年的班主任数学老师陈金玉,她不只是数学课授课严谨——当时我们不知道什么是严谨只是觉得她课讲得特清晰很容易听懂,更是我经历过的最严格负责的老师。她当年接我们班级其实是需要勇气的,首先她其实可以不接当时她已年近五十,更主要我们这个班级有点复杂。

我们虽是县城最好的中学,但班级组成有点特别,学生有很极聪明好学的,更不乏调皮捣蛋的,那是八十年代末的小县城。陈老师中途接手,第一招从早到晚全天候看护班级,所有自修课全程陪护我们,不分白天晚上数百个日子如一日;第二招禁绝学习外的一切活动,包括篮球足球等,班级有球直接剪刀剪了,没办法的办法吧。

孩子毕竟孩子,有老师的严格看护自然收敛了恣意妄动,班级终于有了利于读书学习的氛围。最后的中考,我们班级谦虚说都顺利毕业各有去处,豪横说当年中考全县大牛大概十有其几。

再说说我的小学学校,画画我那乡村教师们的群像吧。

我就读的是一所纯粹的乡村小学,一个毫不起眼的村庄的一所毫不起眼的学校,土砖瓦房泥地打扫尘灰飞扬,木条格窗冬天白纸糊上,操场就是农家的晒谷场。

这样一所村校,1973年开始办学,整二十年后撤销,前后有近百大学生是在这里奠基的,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哩,我只算得上忝列其中的一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远离城市与集镇的乡村学校,都是怎样的一些老师呢?创校元老本村李远勇老师, 我一年级老师,全科老师,和我母亲同龄同学,现在八十四五了吧?

作为民办教师直至学校撤并退休前才转正。我印象深刻的李远忠老师,当年去职离开我们时我们都哭成了泪人儿,他是代课教师,本村村民。我的小学老师们,他们要么是民办老师,要么顶父辈职而来做老师的,好几个是代课老师,反正放现在看几乎没一个正经老师。

不是正经老师的老师也能顶起一所学校,撑起孩子的一片天,走上讲台就承受起一份职责。那时他们是最受村民尊敬、最让孩子敬畏的人。

教师是个职业,更是选择教书育人的老师们的事业。其实,无论哪个阶段的老师,无论怎样身份、怎样角色的老师,最重要的是看护好一个讲台,守护好一群学生成长。老师的精彩表现与用心付出,总有人会记得,时间并不会完全抹去。

在写作此文时,我深刻反省自己做得不够好,但我确信自己有较强的职业归属感。二十年来我一直在想着怎样上好自己的课,尽可能总结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尽可能带给学生更多一点的成长启示,尽自己的精力与能力服务在自己的工位之上,始终秉持着我的初心。

那些年 那些情

嘉兴名师王老师(嘉兴五高老师笔下的)(2)

嘉兴五高语文组 金娟梅

夜色静谧,昏黄的灯光下,随手翻着旧日些许泛黄的老相片,我心怅然。那经年的过往,细数间,总有一些朴素而温暖的情愫,依然深藏于心底,纵使光阴流转,它却永不褪色。

那是一张黑白相间的老相片,边角已然斑驳,而相片中的人物却清晰可见。五十岁下上,浓密的黑发,高高的额头,单眼皮下,明亮而坚定的眼神,嘴角微微上扬,和蔼而亲切。身着深蓝色中山装,胸前的衣袋口露着半截黑色钢笔,在那时,这也许便是老师的标配。望着这张旧年的相片,我不禁泪眼迷蒙。

在我们村里,他是德高望重的师者,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金老师”,如今,虽已年近八旬,只要有他在,乡里人便依旧热情而真诚地喊他一声“老师”。

他是我的大伯,是我小学五年的班主任,也是我的语文启蒙教师。在我童年的所有记忆中,他既是我的长辈,也是我学习和生活上的引领者。

遥记那一次次语文课上,他激扬而铿锵地为我们朗读那一篇篇动人的篇章,令我们兴奋不已;那一次次作文中,他写下一句句客观而朴实的评语,令我们醍醐灌顶;还有那一次次劳作中,他领着稚嫩的我们手握镰刀在贫瘠的操场上挥洒着汗水……

犹记得一个寒冷的隆冬夜,在烛光里,他为我讲解一道道头疼的应用题,直到我清晰可解,才送我回家;悠闲的假期里,他领着懵懂的我坐上去往嘉兴的绿皮火车,瞻仰湖心岛的红船,以长见识。后来,我考上了师范院校,他激动万分,逢人便要分享他的喜悦。

他退休的那一年——2003年,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他郑重地对我说:我退休了,你正好接我的班,以后你就是金老师了。听了他的话,我暗自想,您放心,我一定将您对于教育事业的热忱与敬业执着地传承下去。

如今,我已工作近19载,秉承着师者的初心,用踏实严谨的态度,一直在努力的路上。

回忆的思绪悠悠然,飘荡着时间的风尘,眼前又出现一张勾起无限怀念的脸庞。已然灰白的头发,眼神温和而亲切,身着一件月白衬衫,咖色背心。他是我初中的第一位班主任,也是我的英语启蒙老师。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的我来说,这是一方陌生而神奇的天地。

在冯老师耐心的教导下,我对英语兴趣陡增,学习效果也令老师颇为满意。然而,当时学习风气不佳,我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热忱不高。那一次期中考后的谈话,至今还在耳畔萦绕。数学、英语那么优秀的学生一定是聪明的,你可千万不要荒废了自己啊!记得,一定要做最好的自己!那平静而坚定的声音,是那样的振聋发聩。

翻过一张色彩明亮的相片,那是 1999年5月,当年的高三毕业生合影。海高的学子,个个脸上洋溢着自信阳光的笑容。那位戴着金丝边眼镜的女教师,淡淡的笑容,更增添了几分温婉和气质。

她是我高中三年的语文老师,正是她引领我走进文学的殿堂,有幸徜徉在优秀的名著海洋中,也让我养成了学习古文的严谨态度。她犹如一缕清风,滋养了我最美年华里的那一份对理想的执着。

求学生涯路漫漫,我想,我是幸运的,在人生的岔路口,总有一些师者,成为自己的指路明灯。很多记忆也许可以褪却,可以封尘,唯有那一段段恩师情,总在不经意间的瞬间,成为永恒。

天涯海角有尽时,师恩无穷难报答。只愿将一番恩情化为春泥,守护那代代桃李,让花香盈满那一方神圣的天地。

嘉兴名师王老师(嘉兴五高老师笔下的)(3)

南湖晚报教育 相伴成长之路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