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生命最后的一首诗(梅尧臣宋诗的开山祖师)

宋仁宗时期,一场诗文革新运动在宋朝文坛掀起了莫大的风浪,毫无疑问,这场运动在当时是成功的,而此时革新运动的“统帅”就是一代文宗欧阳修。

但是,革新运动的成功自然不只是一个人的功劳,有统帅自然就有将领,在 《四库全书总目》(卷 153《宛陵集》) 的提要中有这么一句话:

“佐修以变文体者,尹洙; 佐修以变诗体者,则尧臣也。”

可见,在当时,尹洙与梅尧臣就是欧阳修的左膀右臂,而其中,梅尧臣则是作为开创北宋一代诗风的主将。

欧阳修生命最后的一首诗(梅尧臣宋诗的开山祖师)(1)

开山祖师

梅尧臣,字圣俞,又称宛陵先生,生于1102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

“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

这句话出自南宋文人刘克庄,在这句话中,刘克庄将梅尧臣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而对于刘克庄的这句话,古往今来,很少有人反对,毕竟包括一代文宗欧阳修这等“大佬”级别人物对梅尧臣都要敬称为“诗老”。

那么,为什么梅尧臣在宋朝诗坛有如此高的地位呢?

这就要从诗文革新运动慢慢谈起……

欧阳修生命最后的一首诗(梅尧臣宋诗的开山祖师)(2)

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总共分为了三个阶段,而欧阳修领导的则是第二阶段,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高潮阶段,而梅尧臣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诗风”。

北宋初期的诗坛,盛行西昆体诗风,所谓的西昆体其实就是晚唐五代诗风的一种延续,或者说是一种形式上的单纯模仿,华丽的辞藻、艳丽的诗风,却唯独没有丰富而充实的思想内容。一味的“历览遗编、研味前作”却脱离了社会现实。

而这时,梅尧臣站了出来,他提出了 “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的现实主义创作作风,反对没有真实情感的无病呻吟,也反对脱离现实而作出的世人警语。

“去浮靡之习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于诸大家未起之先”

这句话是对梅尧臣诗风改革价值的一种概括,而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发掘出梅尧臣诗风的最大特点,那就是——古淡。

古淡,即古朴淡雅,也可理解成平淡,比如,欧阳修就最先以“平淡”来评价梅尧臣的诗。

“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

而除了其“古淡”的诗风,梅尧臣还将诗作题材进一步丰富,他的诗作按题材分类大致有九大类,分别是,咏怀诗、送别诗、咏物诗、纪游诗、悼亡诗、以及人文题材、咏史题材、赠答题材和现实题材诗作。

由此可见,梅尧臣能够成为北宋诗坛的领军人物,也是理所当然的。

欧阳修生命最后的一首诗(梅尧臣宋诗的开山祖师)(3)

俗话说,平平淡淡才是真,梅尧臣写诗,从不追求文字的优美以及语言的华丽,他所追求的就是平平淡淡的叙事,平平淡淡的抒情。

但是,在那平淡之中又有一丝深沉与厚重。梅尧臣以古淡入诗,又以硬朗入世。

欧阳修生命最后的一首诗(梅尧臣宋诗的开山祖师)(4)

少年奔波——洛下才子群

公元1002年,梅尧臣出生在安徽宣城南郊溪上村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之中,由于家庭贫困,梅尧臣13岁时便跟随其叔父宦游,到过湖北襄阳,江苏苏州,安徽池州等地。一直到26岁时,凭借叔父门荫才开始踏上仕途道路。

对于梅尧臣来说,从13岁到26岁,这13年的旅途经历大大的开阔了他的视野,同时也为后来的诗歌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欧阳修生命最后的一首诗(梅尧臣宋诗的开山祖师)(5)

30岁时,梅尧臣被授予河南县主簿一职,而这时候,他遇到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贵人——钱惟演。

钱惟演,当时任西京留守,同时他也是西昆诗派巨子。在当时,能够得到钱惟演赏识的都不是一般人,比如,欧阳修就曾在钱惟演的幕府担任留守推官,而后来,也正是钱惟演赏识的这批年轻人开始了诗文改革运动,反对当时的西昆体诗风,可以说,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就是在西昆诗派的“巢穴”中孕育而出的,不得不说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对于梅尧臣来说,得到钱惟演的赏识对他最大的帮助便在于他可以结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欧阳修、尹洙、范仲淹等等,而这些人在洛阳也形成了一个朋友圈,即“洛下才子”群。

在这个群中,一众才子经常相约出门,游山玩水,饮酒作诗,好不美哉。

后来,“洛下才子”群在欧阳修的带领下成为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要力量。而梅尧臣,则在一众才子的帮助下,逐渐开创出自己的诗歌特点。

这一时期,梅尧臣每日与好友流连于诗酒、山水之间,生活安逸且充实,他的诗作也便专注于描述山水的自然之美。

杳蔼随龙节,萦纡历宝山。琉璃开净界,薜荔启禅关。

煮茗石泉上,清吟云壑间。峰端生片雨,稍促画轮还。(《会善寺》)

由诗可见,山水是美丽的,生活是安逸的,而诗人的内心则是幸福与平适的。

此外,如果让我们细细品味梅尧臣早期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他早期的作品在形式上有点散文化倾向,其实,这就是,宋诗的一大特点,“以文为诗”。

欧阳修生命最后的一首诗(梅尧臣宋诗的开山祖师)(6)

中年忧愁——位卑未敢忘忧国

上文讲到,彼时的梅尧臣内心是幸福与平适的,因为,他有一帮好友在身边,有光明前途在眼前,然而,美好总是短暂的。先是一群好友因政治斗争失败而被贬,再然后就是一直困于州县20年。

而在这一期间,梅尧臣也没有了当年的幸福与平适,而是充满了忧伤与无奈。

在早期,梅尧臣所做的诗作只是简单地描绘山水风景的美丽,而在这一时期,他的诗作开始转变成关心社会民生、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

无能事耕获,亦不有鸡豚。烧蚌晒槎沫,织蓑依树根。

野芦编作室,青蔓与为门。稚子将荷叶,还充犊鼻裩。(《岸贫》)

岸边的贫民既不能耕作,更不能畜牧,只能利用水上飘来的木头,用作烧蚌的柴火,靠着树根来为自己织蓑衣。用野生的芦苇编成房屋,拿青藤当做门,孩子们没有衣服穿,只能用荷叶当做裤子。

短短的几行诗,描绘了一幅岸上贫民生活图,全诗虽用词平淡自然,但展露了诗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欧阳修生命最后的一首诗(梅尧臣宋诗的开山祖师)(7)

俗话说,位卑未敢忘忧国,对于梅尧臣来说,更是如此,他虽然一直徘徊在州县一职上,但是一直以天下为己任。

所宜畜锐保城壁,转馈先在通行商。

守而勿追彼自困,境上未免小夺攘。(《寄永兴招诗夏太尉节选)

夏太尉,即当时抗击西夏的统帅,而这首诗,就是梅尧臣向夏太尉提供抗敌之策的,可见,彼时的梅尧臣一直关注着国家形势,并且一直在贡献自己的力量。

落日探兵至,黄尘钞骑多。邀勋轻赴敌,转战背长河。

大将中流矢,残兵空负戈。散亡归不得,掩抑泣山阿。(《故原战》)

这首诗是为了记录当时环庆副都部署任福,与西夏战于好水川,兵败被杀的事情,落日、黄尘、残兵、散亡,这些悲意的词语都表达了诗人为国而殇的悲痛心情。

彼时的梅诗,有着对百姓的同情,对国家的担忧,也有对自己漂泊人生的无奈与倦意。平淡之中见真情,梅尧臣的诗风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成熟期。

欧阳修生命最后的一首诗(梅尧臣宋诗的开山祖师)(8)

步入晚年——获赐进士出身

公元1051年,接近50岁的梅尧臣在好友的帮衬下,得宋仁宗召试,被赐同进士出身。

公元1052年,梅尧臣上任监永济仓一职,不料该年梅嫡母束氏去世,梅尧臣不得不回老家宣城守制三年。

俗话说,五十而知天命,此时的梅尧臣,开始了对人生意义的总结思考,他将自己的时间投入到佛山佛寺当中,与禅僧唱和,与禅师论经。

古寺近田家,山寻石盆差。化虫悬缢女,啼鸌响繅车。

僧坐树间石,马行溪畔沙。野香无处辨,归路傍城斜。(《至广教因寻古石盆寺》

此时的梅诗,在古淡之中掺杂着苍老遒劲的禅意。生与死,已然看的淡泊。

公元,1060年,梅尧臣病逝于汴京。

欧阳修生命最后的一首诗(梅尧臣宋诗的开山祖师)(9)

总结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曾经提出过参禅三境界 :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其实这不仅是参禅三境界, 更是写诗三境界,人生三境界。

梅尧臣写诗,最初是看山写山,看水写水,但是,到了中年的时候,看山想到了国家的兴亡,看水想到了百姓的贫苦。而到了晚年时期,梅尧臣返璞归真,诗中的山水就是眼见的山水。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梅尧臣的一生,从最初的幸福美好,到中期的无奈悲伤,再到晚年时期古淡平适。梅尧臣以硬朗入世,最终以古淡出世,正是因为人生的这种不断演化,才使得梅尧臣的诗充满了古淡之意。

人们常说,宋诗较唐诗在某些方面语言更精致,感情更细腻。而这与梅尧臣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宛陵出,然后桑濮之哇淫稍息,风雅之气脉复续。

参考资料:《梅尧臣诗学思想管窥宋皓琨

《二十世纪以来日本学者对梅尧臣诗歌的研究》 邱美琼 向玲

《宋诗的“开山祖师 ”——— 梅尧臣》吴莺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