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一到四十五章感悟(读懂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我问大家,如果你身家过亿,但有人跟你说“拥有的越多,必然失去的就越多。”这时,你心里什么感觉?那人还跟你说,你别不相信,老子说了,“多藏必厚亡”,就这个道理。这时,你对老子什么感觉?如果你心里有不是滋味的感觉,那是你被这种似是而非的假道理给唬住了。这里提到的“多藏必厚亡”,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别给它唬住和误导了。我们先把全章弄懂,然后再重点探究“多藏必厚亡”的真实含义。先看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我把全章句子的逻辑关系展示在下面这张图里,看懂了,其主旨也就差不离了。

道德经第四十一到四十五章感悟(读懂道德经第四十四章)(1)

我发现很多人解读《道德经》,经常出现望文生义和随意主观发挥的情况,而且特别严重。他们说的道理也大致没错,但要命的,它却不是老子的本意。而我的做法是,老老实实用“语文分析法”,在《道德经》的文本范围内让其自圆其说,字词多取其本义,理清段落结构和句子的逻辑关系,从宏观上把握老子思想核心及各处语意的前后相互印证,见证老子的圣人境界,传扬原始道学的伟大智慧,助益我们的人生得以顺利长久。我认为,如果在做《道德经》的基础解读时,过多用其他学说观点加以解读印证,其实是一种严重的干扰,结果是不得要旨,不伦不类。

从本章来看,它的中心思想就是论述个人(具体而言是“侯王”)如何做到“长久”的问题。显然,做到“不辱”和“不殆”,就能“长久”。而要“不辱”,就要知足;要“不殆”,就要知止。再仔细看,第一、二句问:人们对自身保全分别与名利(货),更喜爱哪个呢?对应着第四句,因为老子把“一般都喜爱名利”也涵盖在里面了,说“过于喜爱名利就会为此大费心力”。第三句是进一步问:名货(利)也有“得与亡(失)”的情况,人们更讨厌哪个呢?这句对应着第五句;因为老子把“一般都讨厌‘亡(失)’”也涵盖在里面了,说“贪图多藏货利的人,必然很在乎亡失。”相当于说“在乎得到,必定也在乎失去。”而不是“丰厚的贮藏必然会招致惨重的损失”!

所以,本章可以意译为:对于名声与自身保全,人们更喜爱哪一个?对于自身保全与货利,人们想要哪一个多些?对于名利的得到和亡失,人们更讨厌哪一个?(人们几乎都喜爱名利,)要知道,过于喜爱名利,就会为此大费心力。(人们一般都讨厌亡失,)要知道,贪图多藏货利的人,必然很在乎亡失。(这样,就是不知足。)而在个人利益上知足,就不会招来耻辱;在行为上能守住社会规范和做人底线,就不会有危险。因而,自身就会得到长久保全。

道德经第四十一到四十五章感悟(读懂道德经第四十四章)(2)

很多人对前四句的解读,问题不大,只是没弄清它们的逻辑关系而已。而关于第五名“多藏必厚亡”的理解,问题就严重了,几乎一边倒地把说成“拥有的越多,必然失去的就越多。”这是极其错误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老子说“多藏必厚亡”,是在说一种人的欲望模式,而不是在说一种简单的现象!

先看多字,多,本义是数量大,与少相对。但是,多跟藏连在一起,就是动词了!“贪图多收为己有”的意思。所以,多藏,不是“丰厚的贮藏”。

再看厚字,也是动词!是厚爱、重视、优待的意思,比如,得天独厚的“厚”,厚此薄彼的“厚”,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里的“厚亡”,表达的是“很重视亡失”,或者是“很在乎损失”的意思!所以,不能解读为“惨重的损失”。

接着,我们看“多”和“厚”,在《道德经》里,有没有类似的用法?有的。在第二十二章里有这样一句话“少则得,多则惑。”这里面的“多和少”,都是指欲望,都是动词的用法。意思是:“欲望少不贪多,合于道,就会有得;贪多就会迷惑无从选择。”大家注意没有,老子说“少则得”,干吗不说“多则不得”呢?其实,贪多还是会得的,只不过在得之前有个惑的阶段。这是老子厉害的地方,就一个“惑”字,把人作为“欲望奴隶”的纠结,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总的来说,“多、少”,是指欲望上的“贪与不贪”。

还有,在第七十五章,“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很明显,“厚”与“轻”相对而用,上面的人“求生之厚”,就是重视、推崇养生,这里的“厚”,不是丰厚的意思。

这样看来,“多藏必厚亡”说的就是“贪图多藏的人必然很在乎损失。”老子为我们揭示了一种“人的欲望模式”!也就是说,人在个人利益优先的观念下,注意,在“个人利益优先”这个前提下,他在乎个人利益的得到,和在乎个人利益的失去,必定是一同出现的,在心理上的重视程度也是同等的。这是人的内在逻辑,跑不掉的。所以说它是一种人的欲望模式。一个人不在乎得,自然也不在乎失。老子在这里,提醒的是另一种情况:别只陷在贪多的喜悦里,当亡失来临的时候,其对个人的打击和影响的程度,必定是相同的!所以才说“多藏必厚亡”!

道德经第四十一到四十五章感悟(读懂道德经第四十四章)(3)

那么,怎么破这个欲望模式呢?大家倒着来看,“厚亡”之前,必定是“多藏”;“多藏”之前,必定是“甚爱”个人名利,也就是必定“个人利益优先”!怎么办?能把个人利益灭掉吗?不能。老子是承认个人利益的,他说只要升华个人利益就行了。老子以天地为例,在第七章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大家看,“不自生”和“无私”,就是升华个人利益为集体利益,“成其私”就是最好的结果。那这个最好的结果,对个人来说,是表现为能保全自己,能长生久视。这是整部《道德经》的精髓!

刚刚说的是“多藏必厚亡”之前的情况,推到个人利益优先;那往后呢?老子接着说,“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同时包含了正反两方面的意思在里面,就反面来说,“多藏必厚亡”意味着很在乎得失,在乎得失就是不知足,就会招致耻辱(这跟第十三章的“宠辱若惊”意思一样),进而不知止,就会带来危险,结果就是不能长生久视。举个例子来看,就清楚了。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人,他的财富就是一头牛而已。牛走丢了,他要死要活的,叫做“厚亡”。村里人就看不起他,这叫做“辱”。接着,他去偷别人的牛,这叫做“不知止”。犯法了,被处理,叫做“殆”。然后在村里呆不下去了,叫做不能“长久”。在这个例子里,把一头牛换成一百头牛或亿万财富都一样。所以,老子的本意,跟财富的数量无关,只跟在不在乎个人利益有关。

我们再看几乎一边倒的解读,“丰厚的贮藏必然会招致惨重的损失。”有这样的宇宙法则吗?这是哪个社会的铁律?国家不是倡导人民创造更多财富并给予保护吗?把“多拥有”与“大损失”无条件地挂起钩来,是很浅薄,甚至是有害的论调。而且都望文生义地把它扣在老子头上!用老子的圣人境界来诠释自己的世俗境界。要是老子还在,肯定会被气死的!

很多人捧《道德经》的人,都把“道”弄成玄妙不可说的东西,一点都看不到老子以其至高的“道”理,要侯王升华个人利益以保全自身的良苦用心!老子他老人家一再说要“无身”、“后其身”、“外其身”,说的都是如何看住、对治、升华私欲的大智慧,满满的正能量,我们明白了,也做到了,自己的人生就顺利长久了。这样的《道德经》才有用!

老子在这一章仍然紧扣其核心思想,具体告诉我们的是:如果过于在乎个人利益的得失,其后续的危害,是招来辱、殆,最严重的是自身不能长久保全,而不是身外之物的惨重损失。读懂了,我们的人生就会顺利而且长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