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山里人一人一狗炖肉(东北记忆-两亩地)

“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N年前老百姓中国梦最具体的表现形式,暂且不提这个梦能不能实现,单说说里边的东北热炕头。

东北山里人一人一狗炖肉(东北记忆-两亩地)(1)

先说说热炕头

网查了一下这土炕应该是在山东胶州地区比较常见,曾经找到了几张图片居然和姥姥家的结构一模一样,灶台、风匣、土炕、炕桌、被垛。和满族民居也有几分神似,只是取消了“万字炕”中的北炕和窄炕,改造成了摆放柜子,只留了南炕的部分,其余大体相同。

东北山里人一人一狗炖肉(东北记忆-两亩地)(2)

东北人祖籍大部分都是山东,闯关东的时候不仅带妻儿老小,还有土炕,和勤劳的人们一起,扎根在东北大地,成为一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累的一天下来晚上往炕头上一躺,解乏祛寒,所以东北农村睡土炕就很少会得风湿的毛病。

北方的老房子分外屋和里屋。正门推开,就是外屋,左右两边就是东西厢房,东为主、西次之。靠门口的两边分别有两个灶台,灶台上摆着油盐酱醋,紧贴在灶台两边的是一口埋在地下半截的大水缸和一个风匣;一家子人的一日三餐,连家禽家畜的口粮、烧开水、反正是需要加热的东西都要靠这两口大锅。烧火产生的热量经过里屋的火炕之后顺着烟囱排出室外,在乡下没有暖气的地方,这火炕就是房间里的主要热源,最重要的取暖设备。

东北山里人一人一狗炖肉(东北记忆-两亩地)(3)

从里屋门口南边到窗台、东西两面墙之间就是传说中的火炕,表面是土坯或者水泥板覆盖,里边由多组砖头做成的支撑,中间镂空,烧火产生的烟从灶台一侧进入,经过镂空到达对面墙上的烟囱排出, 热量被炕体吸收,一般冬天做三顿饭产生的热量就能够维持房间里一天的温度,天冷了多少一把柴禾就能解决问题。炕上铺着炕被和炕毡,除了取暖,还兼具了床的功能。靠近灶台的一边叫“炕头儿”,靠近烟囱的一边叫“炕梢儿”。

东北山里人一人一狗炖肉(东北记忆-两亩地)(4)

温度自然是炕头儿热些炕稍凉,不过不太习惯睡热炕的人还真享受不了那个热炕头儿,对我来说太干太热,睡一宿会嗓子干牙起泡。被垛在靠东头的墙边上,早晨起来之后,一家人的被褥和毡子被整齐的叠好贴着墙码好,要一米多高,外边弄一个绣花的布或者毯子一盖,这就是传说中的“被垛”。这被垛也是小孩子们游戏的玩具,后退几步冲过去猛地往上一爬,上去之后再当成滑梯往下溜,不一会码得整整齐齐的被垛就被弄得整个散落在炕上,大人们只好重新叠好码好,一再的警告再不听话就是一顿笤帚疙瘩炖肉,小孩子们老实了一会再继续,大人们也只是笑着,舍不得真的动手。

东北山里人一人一狗炖肉(东北记忆-两亩地)(5)

我们北方人好客,有客人来怕在地上冻着,老人们都会很热情的邀请你“上炕”,大家盘腿坐在炕上、晒着太阳,再烤一个火盆,聊天唠家常;记得小时候没到年前大家都凑一起回去看姥姥姥爷,人多的时候就这个场面,都是自家人,先炕上聊天,吃饱喝足了打扑克,到了晚上一大帮孩子挤在大炕上继续打扑克、贴纸条,钻被垛……

只要人不多,吃饭也是在炕上的,在炕上吃饭的被视为最高的接待礼节,在地上吃的一般都是小辈或者是孩子。在炕中央的摆一个四方的炕桌,几壶开水烫热的小烧酒、刚蒸出来热气腾腾的豆包、再加上一桌子杀猪菜。外屋拉着风匣、续着柴火大锅里的菜一盘一盘的出锅;里屋炕上大家推杯换盏、猜拳行令,盘腿往炕上一坐。那气氛,那心情,到家了,过年了。

东北山里人一人一狗炖肉(东北记忆-两亩地)(6)

平日里老人们也都是在炕上靠着被垛晒太阳。那时候的姥姥带着老花镜盖个毯子,手里拿着针线做着针线活,给小孩子们缝鞋垫做棉鞋,用各色的碎步拼出很漂亮的屁股垫;姥姥还精通绣花的手艺,绣出来的枕头皮那叫一绝。姥姥99岁高龄去世,一辈子也没离开过这个土炕。

现如今睡炕的人也少了,我们也老了,想当年的孩子都有了孩子。土炕不仅仅是一个兼具床和取暖的设备,它承载了我们快乐的童年,承载着勤劳人们的生息繁衍,是一种朴实、乐观向上的生活方式。

和炕相关的几个名词解释:

风匣

风匣是一个土名,学名叫风箱。从外形上看,风匣就象是一个长方形木头盒子,功能相当于做饭时用的“鼓风机”。一般被安放在灶台侧面,出风口通往灶底;前边带一个可以来回推拉的手柄,带动风匣里边一个类似活塞的东西前后运动,一拉一推,把风送到灶里,增加灶内的进气量,是火苗充分快速的燃烧,提高炉温,使饭菜熟的更快。类似于汽车上的涡轮增压器,也就是那个“T”,在没有鼓风机的年月,风匣是那时候家家户户厨房里的必备神器。

东北山里人一人一狗炖肉(东北记忆-两亩地)(7)

小时候到姥姥家就喜欢在大人做饭的时候帮着拉风匣,那一拉一推呱嗒呱嗒的响声听上去特别的好玩。只是现在,这种清朝时期发明的骨灰级神器基本上已经难寻踪迹。

东北山里人一人一狗炖肉(东北记忆-两亩地)(8)

火盆

北方一种放在炕上用来烤手的辅助供暖设备,相当于现在的电热煲或者手炉。其实就是一个铁或者铜制的盆,只是比脸盆的沿要宽很多,便于移动。

东北山里人一人一狗炖肉(东北记忆-两亩地)(9)

火盆的燃料可以是木炭,也可以使秸秆,刚生起来的时候烟比较大,呛得人睁不开眼睛,烟烧尽剩下炭火的时候就可以下边垫一块木板放炕上烤手了。还要配一个前边三角形的类似烙铁一样的东西,用来把炭火压实或者翻动以调节火盆的温度。我们小的时候还会把小土豆或者地瓜放在火盆里慢慢的烤熟,因为炭火的温度不是很高,烤出的土豆地瓜一点都不会糊;又是烤干了里边的水份,所以火盆弄出来的土豆地瓜特别的面,取出来把皮一剥,清香四溢。

东北山里人一人一狗炖肉(东北记忆-两亩地)(10)

笤帚疙瘩

我们北方用黍穗去掉上边的壳扎成的一头大一头小的扫炕工具,扎紧的一头握在手里,另一头散开用来扫垃圾之类的东西。

东北山里人一人一狗炖肉(东北记忆-两亩地)(11)

在北方小孩子都知道这玩意的作用可不只是扫垃圾,孩子调皮大人生气的时候把笤帚疙瘩反过来拿,笤帚把就成了比戒尺还厉害的刑具,和皮鞭沾凉水有异曲同工之处,上边提的“笤帚疙瘩炖肉”就是用笤帚疙瘩打屁股的意思。

东北山里人一人一狗炖肉(东北记忆-两亩地)(12)

打手是轻的,一般都是大人把孩子摁倒,在屁股上用笤帚疙瘩狠狠地抽上一顿。因此,家里的笤帚疙瘩就是孩子们的仇人,聪明的孩子在犯了错后,会把家里的笤帚疙瘩藏起来,害得大人四处寻找,实在找不到就以手代劳,啪啪啪摔上几巴掌。巴掌是没法与笤帚疙瘩相比的,手劲再重也比不上笤帚疙瘩,疼痛自然要少些。再说大人的本身心就疼孩子,打屁股时喊得凶举得高,而下落时就打了折扣,于是孩子们虚张声势地叫上几声,既消了大人的气,也避免了一场笤帚疙瘩揍屁股的皮肉之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