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故事讲解百家讲坛(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故事讲解百家讲坛(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1)

以柔克刚的政治赢家

——说司马懿(二)

文 | 郭英德

三国演义故事讲解百家讲坛(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2)

04 并非“恐亮症”

所以有人认为司马懿得了“恐亮症”,一听到诸葛亮的名字就头疼,一遇到诸葛亮就吓得胆战心惊,怎么也不敢跟诸葛亮打。实质上并不这样。试猜想,一个得了“恐亮症”的人,能在“六出祁山”长时间的对抗当中,一股劲儿地跟诸葛亮打,坚持抗争到底吗?显然,司马懿内心中并不是害怕诸葛亮,而是非常看重诸葛亮。他只不过是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绝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不和诸葛亮硬碰硬地对着干罢了。

还是三出祁山时,司马懿算计诸葛亮必然袭取武都、阴平两城,便派郭淮、孙礼偷袭蜀兵之后。但是诸葛亮早就料到司马懿必有此举,便亲自率兵马从后面包抄郭淮、孙礼,前后夹攻,魏兵大败。司马懿输得服服帖帖,赞叹说:“孔明智在吾先”,诸葛亮的智谋从来是算在我的前头的;所以“吾不如孔明也”(卷十九《孔明智退司马懿》),这点他心里非常清楚。

这一战以后,司马懿又算计诸葛亮必然亲自去武都、阴平两城安抚百姓,不在营中,便派张郃、戴陵引一万精兵,去夺取蜀寨。没想到诸葛亮并未离寨,早就设下包围圈,等待魏兵来偷袭,结果将魏兵杀得丢盔弃甲。司马懿不得不惊叹道:“孔明真乃神人也!”(卷二十《孔明智败司马懿》)

遇到像司马懿这样的敌人,有着开阔的胸怀和坦然的心态,能够在失败的时候还由衷地佩服对手,令诸葛亮不得不另眼相看,费尽心机。

三国演义故事讲解百家讲坛(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3)

战场上也好,商场上也好,生活中也好,可以设想,我们最怕碰到的应该是司马懿这样的对手。他明明知道自己不如你,明明知道斗不过你,但是他始终要和你抗争到底,而且始终也不怕失败。他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一次又一次地被打趴下了,却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掸掸身上的尘土,继续跟你打。就跟拳击赛一样,被打趴下了,还要硬挺着站起来,继续跟你打。更重要的是,他不仅身体上不趴下,能继续站起来打,而且在精神上也不趴下,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不到最后,决不服输。

这让人想起《西游记》小说里的猪八戒这个人物。猪八戒也老是打败仗,但他失败了以后,总是自我解嘲,说“我不能倒了我的旗枪”,就是说我再失败,我的精神不能倒,我的斗志不能垮。猪八戒一看到唐僧被妖怪捆着,无奈地流泪痛哭,他就说:“师傅,你不能这么软弱,师兄还在外边呢,他能来救咱们的。咱们再怎么输,也不能倒了咱们的旗枪。”

三国演义故事讲解百家讲坛(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4)

司马懿就是这个特点,再怎么失败,他也绝对不倒了自己的旗枪,不垮了自己的斗志。司马懿毫无畏惧地面对诸葛亮这个神话般的人物,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勇者精神,诸葛亮的对手的确非他莫属。

当然,司马懿屡战屡败,这只是小说家言。在历史记载中,司马懿跟诸葛亮还是有一拼的,至少也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材”。蜀、魏两军在渭南一带进行“拉锯战”的时候,互有输赢,诸葛亮也有过多次被打得溃不成军的经历。只是小说家为了神化诸葛亮,把司马懿写得几乎不堪一击,只能乖乖地当“缩头乌龟”。

最重要的是,司马懿总能够在败中求胜,这是很高的招术。

当诸葛亮一次、两次、三次……直到六出祁山,好像一直在打胜仗,把司马懿打得焦头烂额。这时大伙都不看好司马懿,甚至连他身边的将领都不看好,传到朝廷里也有好多人不支持他。当然皇帝这个时候还是支持他的,因为他认定司马懿这个战术是可行的。因为诸葛亮几次出祁山,最后都是无功而返,这个事实已经说明司马懿这套持久战、拉锯战的战术还是行得通的。

在战场上,司马懿一旦认准了死理,就一点儿也不动摇,坚持既定的战略方针,打不垮诸葛亮,愣是要把他拖垮了事,决不在乎别人是不是把自己看作“缩头乌龟”。

六出祁山时,诸葛亮在上方谷取得胜利,差点儿把司马懿父子烧死。这时候应该是天意,下了一场大雨,司马懿父子安然退出。

三国演义故事讲解百家讲坛(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5)

司马懿逃此大劫以后,心里明白,诸葛亮这个军队实在太了不起了,自己一时头脑发热,冒险追击诸葛亮,才有此大难。于是他躲进营寨,坚守不出。

诸葛亮一来粮草不足,求胜心切,二来也想乘胜追击,趁热打铁,所以他多次让人在魏寨前头骂阵叫战,激怒魏军。但是司马懿却认为,大败之后,交战不利于己,坚决不出战。我斗不过你,难道还磨不过你吗?

这时诸葛亮使了一招,派遣一位使者,送了一套妇女守丧时穿的衣服给司马懿,还写信激怒他,说他就像寡妇一样,“甘分窟守土巢而畏刀避箭”。

司马懿一看到孝服,脸色就变了,但他马上沉住气。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确是性格多变,他很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心中大怒,表面上却不动声色,装着一脸笑,说:“视我为妇人耶?吾且受之。”妇人就妇人,有什么大不了的?

他热情地款待使者,当着使者的面,一字不问蜀军的虚实,只是打听诸葛亮每天睡几个小时,吃几碗饭,平时忙不忙。使者如实相告,回答说:“丞相夙兴夜寐”,一大早就起来了,晚上很晚才睡觉。“罚二十已上者皆亲览焉”,打20板子以上的人,他都要亲自过问,就是事无论巨细,全部都要亲自过问。“所啖之食,不过数升”,每天就吃几升粮食。我考证过,东汉末年这数升米饭,大概就是五六两。一天只吃五六两米饭,又没有多少肉可吃,这个饭量的确是很小的。司马懿听了这段话以后,感叹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吃得这么少,工作又那么繁重,这能坚持多久呀!使者回到五丈原,把这话如实说给诸葛亮听,诸葛亮不由得叹息道:“彼深知我也!” 司马懿真的很了解我啊(卷二十一《孔明秋夜祭北斗》)!

我们知道,心理学上有一种很特殊的方法,叫作“心理暗示法”,就是古人讲的 “攻心为上”。按我个人的理解,司马懿在这儿也采取了这种“心理暗示法”。这种说法也许有点深文周纳,有点揣测,但事实上这种方法最终还是发挥了作用。司马懿让使者把他的话转告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实际上他是在暗示孔明,你吃得这么少,却这么操劳忙碌,你还能活多久呢?

这种“攻心为上”的心理战术果然很奏效,小说写道,诸葛亮自从听了司马懿的话以后,“自觉神思不宁”。诸葛亮果然上当了。

司马懿很有耐心地在等待着,他一点也不着急,因为他知道,诸葛亮这么操劳,吃不饱,睡不安,肯定没有几天活头了。

果然,诸葛亮像油灯似地耗尽了最后一滴油,不久就发病死在五丈原。司马懿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真是“不战而胜”。

诸葛亮死的时候是54岁,而司马懿比他大两岁,56岁。一个比你年龄大的人,敢跟你熬,想的是“咱们就来熬吧,反正我年龄比你大,咱们熬熬看,看谁熬的时间长”。结果司马懿果然就比诸葛亮熬的时间长。从这可以看出,司马懿的确是笑到了最后,所以能笑得最好。

当然诸葛亮临死还使了一个奇招,就是所谓“死诸葛走生仲达”(卷二十一)。

司马懿深通天文,当天晚上他算天象,认定这次诸葛亮肯定死了,于是第二天蜀兵败退时,他就派兵追击。他早就被诸葛亮吓坏了,从来不敢追击蜀军,这次好不容易壮着胆去追击。没想到诸葛亮早就让人把他自己塑成一个木雕的形象,当司马懿大军追上的时候,把这尊雕像放在车上推出来,吓得司马懿立刻退兵。

司马懿这次虽然又被诸葛亮的遗计给蒙骗了,没有穷追蜀军,但他还是大度地笑着,自我解嘲说:“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诸葛亮活着我能算过他,死了我算不过他。实际上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司马懿从来也没有算过他。这下反正诸葛亮死了,他可以吹吹牛了。作为一个胜利者,司马懿说起这话来当然脸不红心不跳,坦然自若。“死诸葛”地下有知,说不定会被气得活转过来。

不过无论如何,司马懿是笑着说这句话的,他的确是笑到了最后。

05 孰高孰低

三国演义故事讲解百家讲坛(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6)

有人认为司马懿比诸葛亮还高出一筹,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我们在评价司马懿和诸葛亮的时候,不应该只去评价他们个人,还要联系到他们背后的政治团体和政治力量。

从表面上看,司马懿背后站的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魏国,而诸葛亮背后站着的是一个非常弱小的蜀国,所以这两个人之间的政治对比,事实上形成一种不平等的对比。

我们可以看到,在他们两个人博弈的过程当中,诸葛亮事实上越来越紧张,司马懿却越来越松驰。因为诸葛亮根本就输不起,司马懿他能够输,他经得起输。所以诸葛亮到最后,他越不能输,就越会有一些战略上或者战术上的失误;而司马懿能够输,他反而能够扎紧脚跟,慢慢地做起一番事业来。

虽然历史是不以胜败论英雄的,但是即使我们不论胜败,也不能不肯定,在某种意义上,司马懿的确要高出诸葛亮一筹,他能笑到最后,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因为从深层次来看,诸葛亮在“六出祁山”时,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曹魏;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北伐恢复中原;而且也只使用了一个手段,就是诉诸武力。这是非常明确,一往无前的。

三国演义故事讲解百家讲坛(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7)

北伐中原图

后主刘禅对诸葛亮,虽然有几分畏惧,却不得不言听计从,唯命是听。所以诸葛亮在西蜀的地位,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说话是算数的,他能够甩开膀子“六出祁山”,全力以赴地对付司马懿。

三国演义故事讲解百家讲坛(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8)

但是司马懿不一样。身在魏国的司马懿,比起身在蜀国的诸葛亮来,处境无疑险峻得多,他同时需要对付公开的对手和潜在的对手。他正面对抗的是以诸葛亮为军事统帅的蜀国军队,背后对抗的则是魏国上上下下君臣们对他的不信任。在“六出祁山”的过程中,他的处境一直非常微妙。

如果对事件背后的政治背景有所了解,我们就能够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司马懿为什么一直采用“蘑菇战术”。因为司马懿知道,从长远来看,他并不宜和诸葛亮决一死战,只能在等待中求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但是他又不能不跟诸葛亮交战,因为要让魏国的朝野上下看到他的显著战果。

司马懿更知道,功高不仅会引起同僚的警惧,甚至会产生“震主”的效果。他一旦战果太辉煌了,同僚嫉妒,还是小事,君主猜疑,更加可怕。所以在蜀魏相争的战场上,他必须适度退让,以免锋芒过露。但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让人觉得他无足轻重,无所作为,那也有可能被黜还朝,剥夺权力,解除兵甲,一败涂地。

所以,在蜀魏相争的战场上,司马懿得时时把握住一种分寸感,赢不能大赢,可以小赢,输也不能大输,只能小输,保存势力;攻打不宜太猛,太猛了会伤亡太重,退守也不宜示弱,示弱了就失去精神。所以,他做人要比诸葛亮难多了。

尽管处境如此困难,司马懿还是能够笑到最后,取得最后的胜利,你能不佩服他吗?他在军事战场上,实际上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政治智慧,这不能不令人惊叹。

三、深藏不露:司马懿与曹氏政权

三国演义故事讲解百家讲坛(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9)

马懿是一位政治家,而且是一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还是一位野心勃勃的政治家。这一点与诸葛亮不同,诸葛亮没有野心,司马懿是有野心的,但是他的这种野心又不能够很张扬地表露出来。

司马懿“深明天文,熟谙韬略,善晓兵机,常有一匡天下之心”(卷十九《孔明初上出师表》),却一直深藏不露,隐忍不发。他在曹魏,历事四代君主,三为顾命大臣,最终权高震主,这是历经几十年的岁月慢慢熬出来的。

所以,在《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形象当中,我认为,最能韬光晦影,最能忍辱负重,或者说,最能像北京人爱骂的“装孙子”的人物,大概要数司马懿了。

01 初露头角:司马懿与曹操

司马懿刚出山的时候,就是刚刚投身于曹操军队的时候,那年是29岁。

小说里头没写,根据史书记载,司马懿一直未出仕,跟诸葛亮一样,隐居山中。在乱世之中,他也身怀韬略,胸怀大志,但是他隐居不出。他的父亲司马防、哥哥司马朗都在曹操军队里头做事,跟曹操的关系很密切,深受曹操的重视,只有他一直隐居。

曹操爱才若渴,知道司马懿的才华,容不得他隐居,就派人征召他出来做官。他假称中风,不愿出山。曹操招纳贤才,有时候是不择手段的,这次就派遣刺客夜里前往刺探,把刀架在司马懿的脖子上,他愣是呼呼大睡,像没事人似的。

有人说司马懿身怀绝技,所以敢在刺客来的时候都呼呼大睡,满不在乎。因为他身怀绝技,你要真用刀砍我的话,根本砍不了我。当然这话有点捕风捉影,不必多提。

后来曹操还是不放过司马懿,又一次逼他出山,说“这次你要再不愿意做官的话,就把你逮起来”。司马懿被逼无奈,才结束了隐士生活,出任曹操丞相府的文学侍从。

这年司马懿29岁,他出山比诸葛亮还晚。从这里也看出,司马懿做人的确是相当谨慎的。

《三国志演义》小说没有叙述司马懿出山前的经历,而是直接从他做曹操的军中主簿写起。这时他还是一个30岁出头的小伙儿,并未受到曹操的重视,但是已显露出非同常人的智慧和谋略。

当时曹操一举平定了盘踞汉中的张鲁,取得东川,打算班师回许昌。这时司马懿进言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曾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临之,势必瓦解矣。”他认为刘备是以非法的手段、不道德的手段占据西川的,这个时候应该趁热打铁,打到西川去,直捣刘备的老巢,并一举灭了刘备。他强调说:“圣人云‘不可违时’,亦不可失时也。”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这一提议得到了曹操谋士刘晔的肯定和支持,但曹操却不予采纳。他引用汉光武帝刘秀的话说:“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也。”(卷十四《曹操汉中破张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怎么能行?

从事后的发展可以看出,司马懿这个建议确实是一个绝妙的计策,是可行的。而且司马懿的考虑是非常周到的,他认为要是不继续进攻西川的话,东川也保不住,汉中也保不住。到后来刘备夺回了汉中与东川,曹操才深深后悔没有听司马懿之言,以致有此大失(卷十五《赵子龙汉水大战》)。

第二次,司马懿又提了一个高明的建议。这是在刘备自立汉中王的消息传到许昌的时候,曹操大怒,传令起倾国之兵,赴西川与刘备决一雌雄。

这时司马懿挺身而出,建议不必远征,并分析道:“今江东孙权以妹嫁刘备,今已分离取回江左,彼此有切齿之恨。王上可差一舌辩之士,赍书去见孙权,陈说刘备过恶,令权兴兵先取荆州,一与关某相持,刘备必发两川之兵以救荆州。那时王上举兵去取汉川,令刘备首尾不能相救,势必危矣。”(卷十五《刘备进位汉中王》)

司马懿看透了刘备和孙权从来是有矛盾的,这体现出他敏锐的政治眼光。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诸葛亮采取了一个战略方针,就是联吴抗曹魏。对魏国来说,如果采取相应的方针,应该是联吴抗蜀,这才是最合适的战略方针。这时司马懿就提出了这个战略方针,而且实际上在魏国后来的一系列军事行动里,这个战略方针是贯穿到底的。

所以司马懿建议曹操,为了荆州的事,刘备和孙权一直有矛盾,所以可以派一个妥当的人送封信给孙权,陈说刘备的罪恶,让孙权派兵取荆州,这样就可以坐山观虎斗,而且同时出兵夹攻刘备,准能取得胜利。

这一联吴击蜀的谋略果然奏效,结果是东吴袭荆州,关羽遭杀害,蜀汉与东吴的对抗局势剑拔弩张,曹魏反而坐享其利。在这样一种军事谋略、政治谋略里,体现出司马懿的高超智慧。但是在曹操时期,尽管司马懿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但曹操却不太买他的帐,反而对他的雄豪之志心存疑忌。

三国演义故事讲解百家讲坛(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10)

曹操与司马懿

在《三国志演义》小说中,曹操、曹丕死了以后,太尉华歆上曹叡的奏书,有一段回忆:“先时太祖武皇帝(曹操)常与臣曰:‘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之兵权,久必为国家之大祸也。’”(卷十九《孔明初上出师表》)

小说中的这一说法是有历史依据的。《晋书》卷一《宣帝纪》记载:“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

人回过头来,面正着往后看,但是身体不动,这就是所谓“狼顾”。狼是不是这么看的,咱们不得而知,但是人往前走,回过头来,身子却还正着不动,这是一个高难度动作,这个脑袋像拨浪鼓一样往后拨过去,这是“狼顾”。

正史里还写了曹操做的那个“三马食槽”的梦,不是在临终时候的梦,是早就有过的一个梦。所以曹操在世的时候就对司马懿极不放心,还把自己的疑虑对曹丕说了:“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司马懿不是久居人下的,他迟早会擅权干政。

三国演义故事讲解百家讲坛(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11)

三马食槽

但是曹丕却极力保举司马懿,可以看出司马懿在曹丕身上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司马懿到底是怎样下工夫的?正史里没有记载,小说里更看不到。但正史写他是曹丕的心腹,曹丕多次保举他,而且还把曹操的怀疑告诉了司马懿。

司马懿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正史记载:他“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他天天在那儿养马,割草喂马,天天干的粗活,曹操反而放心了。

曹操这个人各方面都蛮可爱,虽然他多心多疑,但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他很容易被专做粗活、勤劳苦干的假象所蒙蔽的。一旦他人真在干苦活,干粗活,就是自己贬低自己去干那种谁也不干的粗活的时候,曹操就以为这是真心的。前边有刘备种菜,后边有司马懿养马,都能把给曹操蒙住。

在这样险恶的生存环境中,司马懿的政治行为不得不相当谨慎。他不能太张扬,以免曹操疑忌他;但他也不能不有所表现,以便引起曹操的重视。所以他对曹操的几次进言,虽然切中要害,但都像是漫不经心说出来的,生怕刺激曹操敏感的神经。

不过曹操还是惜才、爱才的,所以他临终的时候,还是命司马懿和曹洪、陈群、贾诩四人为顾命大臣,对司马懿加以重用。这么做,从一方面看,可以说曹操没有完全看破司马懿,被司马懿给蒙骗了。但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曹操还是看透了司马懿,知道他一生也不会对曹氏整个家族政权产生一种根本性的威胁,所以还是可用之才。

虽然在顾命大臣中,司马懿排位最后,但这毕竟给他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要不是他谨慎小心,善于伪装,能蒙骗过曹操的火眼金睛吗?

司马懿的确很善于伪装自己,这跟他的性格有关,跟他为人处世的方略有关,就是深藏不露,隐忍不发,不到必要的时候决不轻易张扬自己。小说中描写司马懿的两次进言,第一次进言,曹操没有接纳,他无所谓,也不发任何牢骚;第二次进言,曹操接纳了,他也不兴高采烈,到处去邀功。他很注意分寸,一点不张扬,总是能很准确地把握好自己的位置。

02 渐显锋芒:司马懿与曹丕

在曹丕当皇帝的七年里,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曹丕把司马懿看成自己的心腹之人,所以这个时候司马懿可以放开手脚做一些事情了。司马懿虽然未能建立杰出的战功,但由于他善于揣摩曹丕的心机,揣摩得很透,所以深得曹丕好感。

比如,华歆、王朗等大臣威逼汉献帝下诏禅位,让曹丕当皇帝。诏书和玉玺都送上门来了,曹丕欣然想要受诏,文武大臣也都弹冠相庆。这时候只有司马懿想要让曹丕的篡位做得天衣无缝,马上谏道:“王上不可轻也。虽然诏玺已至,可上表谦辞,以绝天下人之谤也。”他觉得轻易接诏书和玉玺,这会引起天下人的议论。好歹你得先上表力辞,把表面文章做足了。

所以曹丕就上了一封推辞奏表,汉献帝心里很高兴,那些大臣们仍然逼他再下一封诏书。曹丕接着又上表推辞,献帝当然又下了一封诏书。中国古代很讲究这个“三”,“无三不成理”。三下诏书,给足了面子,曹丕这下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登上皇帝的宝座了。

三国演义故事讲解百家讲坛(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12)

曹丕篡汉

由于司马懿把握曹丕的心理把握得很透,力图要把曹丕装饰成一个大家能够爱戴的皇帝,他很重视这一点,当然深得曹丕的欢心(卷十六《废献帝曹丕篡汉》)。

又如,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后主刘禅继位,这时曹丕“新官上任三把火”,决定起兵伐蜀,众谋士都加以劝阻,说是局势刚刚安定下来,别轻易去打仗。而身为兵部尚书的司马懿却大笑着说:“不乘此时进兵,更待何时?”于是献“五路下西川”的高招(卷十七《白帝城先主托孤》《曹丕五路下西川》)。

“五路下西川”,实际上魏国只派出一路大兵,其他四路都是借用别人的力量。小说里写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在那儿装病躺在床上,指指点点的,就把五路大兵都给平了。但在历史上,“五路下西川”这个计策是非常高明的,给蜀汉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为司马懿能够充分揣摩曹丕的心计,得到曹丕的高度信任,所以即使他献给曹丕的计谋是馊主意,曹丕也不当回事儿,也没把它放在心上。

比如吴、蜀两国联和,有图谋中原之心。曹丕决定出兵伐东吴,众谋臣都加以劝阻,联吴抗蜀是魏国的基本战略,司马懿非常清楚,哪能轻易去伐吴呢?但是这次是曹丕想伐吴,司马懿看透了他好大喜功的心理,所以力主曹丕御驾亲征。

三国演义故事讲解百家讲坛(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13)

曹丕伐吴

曹丕当然很高兴,因为这投合他的心意,于是他深加嘉许,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留守许昌。司马懿第一次大权在握,“凡国政大事,并皆听懿决断”(卷十八《泛龙舟魏主伐吴》)。

可是司马懿的这一建议,并不是对敌我形势深思熟虑的结果,纯粹是为了巴结迎合曹丕的,结果这一战魏兵大败亏输。不过即使打了败仗,曹丕也没有归罪于司马懿。

因为原来就是“太子党”的骨干,曹丕登基后,又受到重用,司马懿在曹丕时期升迁很快,一直当到抚军大将军。曹丕临终时,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四人受命为顾命大臣,他已经位居第三,又提了一级。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京师文会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三国演义故事讲解百家讲坛(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14)

郭英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在戏曲小说、散文史、古典文献、学术史等方面卓有建树。著有《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读三国 说英雄》等。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三国演义故事讲解百家讲坛(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15)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冯可然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