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霸州市闹元宵的高跷会(周口颍河小镇)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于扬 李玉坤

看看霸州市闹元宵的高跷会(周口颍河小镇)(1)

2月4日,农历正月十四,立春当天。天刚蒙蒙亮,位于沙颍河岸边的周口市淮阳区新站镇便开始忙碌起来。为了喜迎元宵佳节,上午,这里要举行一场盛大的民间文艺演出。

早晨的空气里尚有一丝寒意,25岁的马坤穿过几条胡同,赶到西街刘连营家门前集合。作为上午要登场的高跷演员,马坤要扮演的是三国人物“赵子龙”。

不多时,一群年轻的后生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他们风华正茂、精神抖擞,让老师傅们赶到心花怒放。71岁的“新站高跷”民间艺人刘连营欣慰地说:“俺新站高跷传承了300多年,现在还有年轻人愿意耍,而且耍得有模有样,我们这些老人们很开心。”

“我们不图名、不图利,只图把祖辈留下的高跷手艺传下去,把这份过节的年味儿带给更多的乡亲们。”年轻的孩子们说。

新站高跷,从文化小镇里阔步走来

看看霸州市闹元宵的高跷会(周口颍河小镇)(2)

新站镇,原本只是周口沙颍河岸边的一个普通小镇,但是因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而被赋予了许多传奇色彩。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个镇就有大鼓书、高跷、舞狮等众多民间艺人,甚至还一度成立有自己的豫剧团。

今年80岁的袁近玲老人,便是新站豫剧团的一名刀马旦演员。“我10多岁进剧团,那时候我们新站豫剧团名声可响,方圆百十里地都知道,周口关帝庙有会,也叫我们去唱。”袁近玲回忆说,现在七八十岁的老人,基本上小时候都练过把式。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一些传统的民间文艺团队相继解散,但这些老艺人们还分散在村村落落。逢年过节时,他们依然聚集在一起,用自己的方式庆祝着属于他们的节日。

而新站高跷,便是众多民间文艺团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新站高跷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咋创立的、或者说咋传过来的,我现在也说不好了,反正我是跟着俺爹学的,俺爹跟着俺爷学的,就这一代一代传来下的。”现在“新站高跷”的骨干演员马坤说。

看看霸州市闹元宵的高跷会(周口颍河小镇)(3)

陈五洲33岁,赵刘洋23岁,方莹博27岁,方乐25岁,许哲名23岁,刘深水17岁……放眼现在的“新站高跷”演员,全是正当年的青壮年,他们有的踏入社会自己经商,有的还在学校读书,都是在业余时间开展训练,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巡街露脸,“一年就演两回”。

巡街表演,他们把年味儿带给乡亲们

看看霸州市闹元宵的高跷会(周口颍河小镇)(4)

2月4日上午10时,一阵鞭炮声过后,浩浩荡荡的高跷队伍从新站镇西街出发了。上年纪的老师傅们退出了高跷表演——事实上,高跷这种艺术形式,因为有一定的危险性,也不适合老年人再上场,那些高难度、带技巧的动作,都由年轻的后生们完成。

看看霸州市闹元宵的高跷会(周口颍河小镇)(5)

但是,排在高跷队伍最前面的锣鼓阵列,还是由老师傅们“压场”。67岁的曾毛老人,负责打鼓。只见他气宇轩昂,手持鼓槌,在铜锣、镲钹的节奏带动下,卯足了劲儿擂响大鼓,把节日的喜庆气氛瞬间推向了高潮。

看看霸州市闹元宵的高跷会(周口颍河小镇)(6)

看看霸州市闹元宵的高跷会(周口颍河小镇)(7)

新站镇街道不算小,东西南北互通,演出的队伍按计划要完成“回”字形的巡街。每到一个十字路口,演员们都会驻场数分钟,把高跷技艺中的“拉犟驴”、“扑蝴蝶”等带有喜剧色彩的表演,奉献给街道两旁的观众,逗得人群中笑声、掌声不断。

现场直播的、拍摄视频的、还有趁机跟演员自拍合影的……观众群里,不断有持手机的人们围着队伍“追星”,把家乡的年味儿通过网络传向更远、更广的地方。“疫情三年内来,镇里的高跷表演也中断了三年。今年又一次看到,心情格外激动,这才是咱们传统的年味儿。”当地群众刘玉华高兴地说。

看看霸州市闹元宵的高跷会(周口颍河小镇)(8)

走着、演着、乐着,演员们卖力,观众们给力,整整一个上午,小镇里都在节日沸腾的热闹氛围中。而碰到有“特别青睐”的商户,还会给演出队伍“打赏”一些红包或者香烟。这时候,演员们也会专门在商户门前耍上一阵助兴。

传承高跷技艺,他们甘心付出无怨无悔

看看霸州市闹元宵的高跷会(周口颍河小镇)(9)

一上午2个多小时的演出下来,演员们累得满头大汗。33岁的“领队”陈五洲直言:“绑高跷的绳子把小腿肚都勒肿了。”

陈五州扮演的是“秦琼”,属于大红脸,涂在脸上的妆粉混合着汗水流进了眼角里,蛰得他的眼睛生疼,但他还要挤出笑颜,把欢乐的一面带给观众。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这些演员们平时都有自己的事情,只有每次演出前才会抽出时间匆忙“集训”。有的演员才训练两三天,腿脚的生疼感还没“磨”下去,就又要带妆正式演出了。

看看霸州市闹元宵的高跷会(周口颍河小镇)(10)

看看霸州市闹元宵的高跷会(周口颍河小镇)(11)

“像这戏服行头、锣鼓高跷等演出道具,每年都有更换,有的坏了不能再用,有的戏服褪色需要买新的,这些钱都是我们大家自发凑的,为的就是把祖辈留下的高跷技艺传下去。”陈五洲说,即使每年演出会收到沿街商户的打赏封红包,也是寥寥无几,都用来置办新的演出道具了。

看看霸州市闹元宵的高跷会(周口颍河小镇)(12)

老辈的艺人向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介绍说,以前的孩子们早早地下学了,有更多的时间训练。现在的孩子们都在上学,只有寒暑假才能训练。所有,现在能有年轻人愿意踩高跷,还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摔倒流血,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我小时候练高跷,腿脚经常摔肿,但是轻伤不下火线,只要还能动,就坚持训练。疼肯定是疼,只要不往外说,谁知道咱疼啊,就说不疼。”马坤颇为幽默乐观地告诉记者。

看看霸州市闹元宵的高跷会(周口颍河小镇)(13)

中午时分,演员们在沙颍河岸边拍了一张合影,背后,“颍河小镇”几个文化气息颇浓的大字格外醒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