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喀秋莎(喀秋莎到底有多贵)

“喀秋莎”这个词在俄语中,是俄罗斯小伙子对心上人的爱称。同时,这也是二战时期苏军BM-13火箭炮的别称。

这种火箭炮在如今看来,构造异常地简单粗暴。但是在二战时期,这种火箭炮曾经是“咆哮战神”式的存在,多次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在《金刚川》这部电影里面,有一个情节就是志愿军动用了“喀秋莎”,一举摧毁了美军的榴弹炮阵地。

有没有喀秋莎(喀秋莎到底有多贵)(1)

在真实的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也的确曾经用这种火箭炮,把美军打得落花流水。甚至一度让对方误认为,我国已经研发出了“原子炮”。

“喀秋莎”本来是苏联男子对心爱姑娘的称呼,那么它后来为什么会变成“战神”的别名呢?这还要从这一首歌曲的诞生说起。

一、战神“喀秋莎”的来历

网络上有一个俄罗斯的女孩曾经提到过,有很多的中国网友问她,“喀秋莎”这个名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个女孩解释道:“喀秋莎”并不是所有男同胞都可以随意使用的。因为在俄罗斯,男子只有对亲密的爱人,才会这么称呼。

同时,“喀秋莎”还是一首二战时期的苏联歌曲名。因为在1939年,有一个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写了一首叫《喀秋莎》的歌。

有没有喀秋莎(喀秋莎到底有多贵)(2)

歌曲的内容是讲,一个叫喀秋莎的姑娘,和一个守卫边疆的战士之间的爱情。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苏联红军第三师出征之前,一群女学生曾在路边集体演唱这首歌曲壮行。

她们唱道: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陡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着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不幸的是,苏联红军第三师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之内,全数阵亡。他们的英勇事迹,伴随着这首动听的歌,传遍了全国。

因为这个故事的存在,这首歌曲后来曾被波兰人当成战歌来演唱,就连德国士兵们也很喜欢它。作为苏联盟友的中国,自然也不能例外。

有没有喀秋莎(喀秋莎到底有多贵)(3)

尤其歌词里面那句“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联系到事件的背景故事时,便让人不禁想起唐代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名词,更让人闻之落泪。

“喀秋莎”因一场战争成名,后来逐渐成为了苏联乃至如今俄罗斯的文化名片。那么,它又是怎么和BM-13火箭炮挂上钩的呢?

网上很多人传,是因为我军当时购买了这种火炮,不认识上面的苏联文字。只看到有一个K开头的字母,于是就给它起了个“喀秋莎”的名字。

这种火箭炮曾经一度被称为“炮兵之王”,它原本是二战期间,苏联为对付德国人造出来的武器。因为管状排列的外形,被德军称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1939年,苏军利用132毫米火箭弹,再加上吉斯卡车组装而成了一种迫击炮。这种多轨自行火箭炮,一共有16条发射轨道。也就是说,它可以同时发射16枚火箭炮弹。

有没有喀秋莎(喀秋莎到底有多贵)(4)

“喀秋莎”的结构非常简单,事实上就是把普通的火炮变成了集束炮弹,然后装到一辆行动灵敏的汽车上,向对面的阵地发起“地毯式轰炸”。

那么,“喀秋莎”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据说,当时四门这样的火箭炮,在7到10秒的时间内一齐发射,火力能覆盖到约4万平方米的目标。

按如今一个篮球场420平方米计算,四门“喀秋莎”一起发射的话,可以在7到10秒之内,向95个篮球场,发出4.35吨高爆榴弹。

因此在二战时期,苏联人往往在战争开始时,就用“喀秋莎”对着敌军阵地一顿乱轰,这样可以对敌人起到极大的心理震慑作用。

“喀秋莎”的攻击力巨大,但是防御却也十分薄弱。因此苏联工程师给它加上了当时高性能的吉斯卡车,方便随时转移隐蔽。

有没有喀秋莎(喀秋莎到底有多贵)(5)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炮兵正是开着“喀秋莎”,以边打边跑的方式参战十余次,立下了赫赫战功,最后毫发未损,全身而退。

二、“喀秋莎”在朝鲜战场上

抗美援朝时期,我国向苏联引进的“喀秋莎”火箭炮,当时一枚火箭炮的炮弹报价高达8两黄金,非常贵重。

志愿军第三兵团在驻守武圣山的时候,因为遭到敌军空中火力打击,丢失了阵地。面对双方军备上的巨大悬殊,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决定动用七门“喀秋莎”火箭炮。

但是因为弹炮实在是太贵了,上级专门下了命令,要节约使用。不过具体要怎么使用,用多少枚,上级并没有提及。

209炮兵团在实际的使用中,朝着敌军阵地发起了两轮进攻,共计发射炮弹224枚。事后遭到了秦基伟的严厉批评,秦基伟心痛地喊道:“多打一轮,几百两黄金就没了。”

有没有喀秋莎(喀秋莎到底有多贵)(6)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家的经济状况不太好。志愿军又是仓促参战,军备严重不足。美军有飞机、有坦克、还有装甲车,志愿军连防寒服都不齐备,更别说这些武器装备了。

“喀秋莎”这种从苏联进口来的先进武器,对于志愿军战士来说,那简直就是“奢侈品”级别的存在。不到万不得已,自然是不会动用的。

何况又曾经得到上级的指示,因此209团的炮兵战士们,平时都把“喀秋莎”当成宝贝,小心翼翼地藏在山洞里。只有正式开打时,才会瞅准时机,悄悄地开出去,攻其不备。

结语

二战时期,苏联得知德国于1936年研究出6管火箭炮后,发奋造出了16管火箭炮BM-13。这种火箭炮,就是后来被人称为“咆哮战神”的“喀秋莎”火箭炮。

从爱情歌曲的歌名,到一代“火炮之王”的别名,“喀秋莎”一经问世,就融入了俄罗斯民族的个性。它以“简单、粗暴”的天性,辅以“万箭齐发”的威力,征服了世界战场。

有没有喀秋莎(喀秋莎到底有多贵)(7)

二战时期,美国人也使用过自己的24管的“喀秋莎”。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还曾使用过一种国产的“喀秋莎”——506式6管火箭炮。

国产“喀秋莎”本身的威力,自然不如苏制的“喀秋莎”,但是它造价比较便宜,毕竟后者的炮弹要8两黄金一枚。再加上有志愿军优秀的炮兵战士,所以前者同样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