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乡关何处是斜风细雨不须归(风吹榆钱落如雨)

日暮乡关何处是斜风细雨不须归(风吹榆钱落如雨)(1)

还记得榆钱吗?你有多久没见到榆钱儿,没捋过它、没吃过它了?小时候,母亲边给我们做香香甜甜的榆钱饭,边念叨着谣曲儿:“榆钱、榆钱,吃了榆钱,家家都有‘余钱’......”

榆钱是榆树的荚果,初绽时青绿绿、圆亮亮的,酷似串起来的一枚枚小铜钱,故而得名。榆钱也叫“榆荚”,《本草纲目》里说:“榆未生叶时,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

农谚云:“榆挂钱,好种棉;榆钱鼓(泛青),种红薯。”一串串榆钱儿绽满了老榆树的枝枝叉叉,在微风细雨中摇摇曳曳,把绚丽多彩的春摇远了,把翩翩双飞的紫燕摇来了,也把火红的日头、料峭的风儿摇暖了。这时节,农人开始春耕夏播了。而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小小榆钱儿却是春天最后一道美丽的风景。

日暮乡关何处是斜风细雨不须归(风吹榆钱落如雨)(2)

《春风》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的春风像神奇的魔术师,先吹开了数枝早梅,又次第吹开了樱花、杏花、桃花、梨花,最后才吹开了荠菜花、榆钱儿。

《晚春二首·其一》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而在韩愈这首耳熟能详的《晚春》一诗中,杨花和榆钱虽没有姹紫嫣红的百花那般娇艳多姿,却化作漫天飞舞的飘雪,给晚春增添一道亮丽风景。就像清人曹雪芹在《葬花词》中咏诵的,“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那份恣意与逍遥多么令人羡慕啊!

一串串榆钱儿刚刚绽发时,青绿鲜嫩,娇小可爱,引得诗人们纷纷赋诗赞美。

《榆钱》

宋.彭汝砺

林外溪头榆荚钱,风吹个个一般圆。

浑疑萍叶轻分去,恰似苔花碎接连。

俏皮的风儿把青青榆钱儿吹落到湖水里,轻漾在初萌的三两片小荷间,宛若那点点星星的苔花。

《戏咏榆荚》

唐.施肩吾

风吹榆钱落如雨,绕林绕屋来不住。

知尔不堪还酒家,漫教夷甫无行处。

小巧的榆钱儿耐不住狂放的东风,像细雨一样纷纷飘落,诗人不由发问:是不是像我一样被春风熏醉了,没有西晋王夷甫所称的“阿堵物”(钱)偿还酒家,化作榆钱儿充数呢?“风日近清明,几片榆钱,都算莺儿俸。”清代诗人卓尔堪说的更美,这些青青小钱儿,是留给那些莺莺燕燕载歌载舞的酬劳呀!

生钱闻可食,贫者当果蓏(luǒ)。

——明.吴宽《榆》

榆钱鲜香嫩滑,可以直接生食,亦可做粥做饼做菜团。它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健脾安神、清热降火、止咳化痰等功效。早年间,乡民在青黄不接之际,常以榆钱、榆叶甚而榆树皮,做成救灾饭、救急饭,聊以果腹。

日暮乡关何处是斜风细雨不须归(风吹榆钱落如雨)(3)

清代宫廷里在春季也烹饪一些应季时鲜,比如榆钱,只不过是改改口味,清清肠胃而已。乾隆皇帝喜食榆钱饽饽、榆钱饼,还作有两首《榆饼》诗:“榆荚过清明,圆钱绿云色。汤官供节物,五熟蒸如式。翠拟春蚕茧,薄似秋蝉翼......”“新榆小于钱,为饼脆且甘。导官羞时物,佐膳六珍参。偶啗有所思,所思在闾阎......幸不问肉糜,玉食能无惭。”皇帝的御膳自然是做得精美别致,鲜香可口,比不得民间粗劣的糠团菜粥,幸亏乾隆还没忘了“闾阎”,不会像那个昏庸无道的晋惠帝,发出荒唐至极的“何不食肉糜”之问。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榆钱绽开之际已至晚春,春光虽美,可韶华易逝,榆钱似钱不是钱,它能买下东风,留住青春吗?古代文人常常把惜春伤春之情,寄予纤巧可人的榆钱。

《元巳》

宋.文彦博

林花脉脉怯朝烟,雨隔兰庭曲水筵。

欲买春花无定价,东风撩乱掷榆钱。

春色春光春情是无价的,诗人再借助东风抛掷榆钱也买不下,留不住。

《榆钱》

宋.孔平仲

镂雪裁绡个个圆,日斜风定稳如穿。

凭谁细与东君说,买住青春费几钱。

榆钱再精巧美妙,即使东风传信,花费再多,也买不住青春时光。

正如南宋诗人万俟咏所言:“纵岫壁千寻,榆钱万叠,难买春留。”(《木兰花慢.恨莺花渐老》)

南宋爱国志士华岳也感叹时光匆匆、壮志难酬:“买春无计托花神,费尽榆钱不计缗。”(《春暮述怀》)

明代女词人张绉英怅然道:“买春春已无踪迹,榆钱满地空狼藉,不敢怨东风。”(《菩萨蛮.有感》)

清代才女胡缘在《送春词》里,禁不住发问:“风送榆钱时满地,阿谁教作买春资?”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南塘.李煜《浪淘沙令》)东风是唤不回的,青春更是买不到的,榆钱该落还是落,春光该老去还是老去。

不过,榆钱倒是乡下小孩子喜爱的鲜物儿。青青黄黄的串串榆钱儿,诱引得孩子们扒掉鞋子,哧溜溜爬上树,先捋上两把,塞进嘴里打打牙祭。那味儿鲜爽爽、清甜甜,是家乡难忘的味儿,是儿时不老的记忆。

日暮乡关何处是斜风细雨不须归(风吹榆钱落如雨)(4)

古代诗人童心悠悠,也有孩子的天真无邪,倒真的要把榆钱当作圆亮的小铜钱,去赊账买酒。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两次从军边塞,他的诗作向以壮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而著称,其诗意境新奇,风格奇峭,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但也偶有简白通俗、诙谐轻松之作。他曾在春光正浓的凉州城郊,路遇一卖酒翁,赋诗调侃道:

《戏问花门酒家翁》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这个岑判官啊,一脸孩子气的欲用串串榆钱向人家买酒吃,天真得让人不由窃喜,后来不知道这个卖酒翁赊给他酒了没有。

明代散曲家金銮不仅是童心不泯,这个嗜酒如命的游侠诗人常常是“半世虽贫酒满缸”“伴诗狂,与酒狂,唾向西风枕簟香”,其散曲中也写及榆钱,诗曰:

青溪畔小园,任荒芜种几年。

黄庭畔小笺,任生疏写半篇。

分来红药春前好,摘去青葵雨后鲜。

又不癫,又不仙,拾得榆钱当酒钱。

其旷达超然、狂放不羁之性情可见一斑。

日暮乡关何处是斜风细雨不须归(风吹榆钱落如雨)(5)

我倒是记得家乡的榆钱情歌,那韵味那情思总让我回萦往复,激情满怀。老家村头有片榆林,春分过后采摘榆钱,小孩子是爬树捋来,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多是用竹竿绑了镰刀,伸到高高的老榆树枝丫间采钩。

村里的青皮后生看见了,嬉皮笑脸地唱起来:“南坡榆树粗又高,树下妹子高挑腰,瓜子脸蛋细眉毛,害得哥哥睡不着.......”那些泼泼辣辣的姑娘不甘示弱,高门大嗓回应道:“高挑腰的有竿子,瓜子脸蛋有筐子,细长眉毛是镰子,要配你愣头愣脑傻小子!”一阵阵爽朗郎的笑声之后,榆林那边的后生家噤了声儿。

“旬月烟村半风雨,榆钱好为买春晴。”(南宋.喻良能《春水》)我热恋着故乡,念想着家乡的青山绿水,念想着一棵棵老榆树结出的串串黄绿色的榆钱儿。不知何时能回归故乡,再品一品母亲做的那甜津津、香喷喷的榆钱饭,听一听那风趣幽默、大胆率直的榆钱歌!

作者: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