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在陕西省的位置(铜川市陕西省下辖地级市)
铜川市,陕西省下辖地级市,位于陕西中心,陕北黄土高原的南缘,东经108°35′20"—109°29′04",北纬34°48′16″—35°35′16″;东和东南与渭南地区的白水县、蒲城县、富平县接壤,西和南与咸阳地区的旬邑县、淳化县、三原县毗连,北和西北与延安地区的洛川县、黄陵县相邻;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市总面积3882平方公里,下辖3区1县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常住人口80.37万(2018年末)[1]。
铜川,原名“同官”,因与“潼关”同音,治所又设在铜水之川,故更名铜川。铜川夏、商隶属古雍州。秦属内史地。前155年开始设置县,隶属左冯翊。1949年,隶属三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改属咸阳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3年,改属省人民政府直接领导。1958年,成立铜川市,归省管辖,1966年,改为省辖市。
铜川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2]、 国家卫生城市[3]。著名景点有:大香山寺、药王山、照金香山大景等。
2018年11月,铜川市入选“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人口
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0.37万人,比上年减少2.97万人,城镇化率65.9%,比上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全市出生率9.03‰,死亡率5.86‰,人口自然增长率3.17‰。[1]
民族
主要少数民族有汉、蒙古 、 回 、藏 、苗 、壮 、布衣、朝鲜 、 满 、侗 、 白 、土家 、黎族等少数民族。
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1%,第二产业增长4.9%,第三产业增长7.4%。
三次产业结构占比7.5:43.2:49.3,三产占比较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全年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0.1%。[1]
第一产业
2018年,全市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2%。全年实现粮食总产28.78万吨,增长3.2%;其中夏粮6.41万吨,下降0.8%,秋粮22.37万吨,增长4.4%。园林水果总产54.16万吨,下降2.0%;其中苹果51.82万吨,下降2.1%。蔬菜种植面积3.50万亩,增长8.4%;产量6.58万吨,增长6.3%。出栏生猪7.08万头,出栏家禽100.64万只。肉类总产1.02万吨,增长2.7%。奶类产量3.14万吨,下降0.5%。禽蛋产量2.19万吨,增长2.5%。
举办首届“铜川市2018年扶贫产品交易会”,启动建设9个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20个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全市60个“三变”改革试点村,全部完成清产核资和成员界定。[1]
第二产业
华能铜川电厂
2018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5.8%,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资质内建筑业市内企业48户,增加12户;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78.87万平方米,增长11.7%。
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4.1%,规模以下工业增长2.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13.4%,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68.8%,较上年提高16.9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下降7.2%,占规上工业比重为30.1%,较上年回落7.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6.4%。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7.3%,较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中,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长11.8%。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23.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0.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28.4%,电力生产及供应业增长3.1%。食品、医药及装备制造三大接续产业增加值下降16.3%。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38.0%,装备制造业下降27.6%,食品制造业下降62.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下降8.9%;税金总额21.38亿元,增长33.3%。
全市在统的46个工业品,20个产量增长,26个下降。5个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两增三降”:原煤增长24.1%,水泥熟料增长10.3%,水泥下降14.3%,电解铝下降43.3%,发电量下降4.3%,其中火力发电量下降9.1%。[1]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18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8%,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区投资和农户投资)增长11.0%;民间投资增长56.2%,提高57.2个百分点。全市亿元以上施工项目158个,增长20.6%。
2018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6.3%,较上年提高58.4个百分点。房屋施工面积496.12万平方米,增长0.2%。商品房销售面积54.63万平方米,增长32.6%,提高14.1个百分点。
2018年共签约各类招商引资项目404个,涉及金额2608.02亿元。其中合同项目214个,涉及金额639.24亿元;全年实际到位资金219.22亿元。[1]
国内外贸易
2018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54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1.11亿元,增长11.6%。
分区域看,城镇实现零售额114.31亿元,同比增长10.9%;乡村实现零售额39.23亿元,增长11.4%。分形态看,餐饮收入31.38亿元,增长11.2%;商品零售122.16亿元,增长11.0%。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113.0亿元,增长35.0%;零售业销售额180.02亿元,增长11.9%;住宿业营业额11.0亿元,增长16.4%;餐饮业营业额30.24亿元,增长18.0%。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签约采购金额7.4亿元。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0039万元,下降13.2%;其中出口30039万元,下降12.7%。[1]
旅游
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2110.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4.6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55%和28.34%。[1]
财政
201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2.81亿元,增长17.2%;地方财政收入23.10亿元,增长15.2%;财政支出127.97亿元,增长9.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4.57亿元,教育支出19.87亿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66亿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2.20亿元,节能环保支出4.52亿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9.76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69亿元,住房保障支出6.73亿元。[1]
金融
2018年,全市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4家,营业网点150家,从业人员2386人。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41.87亿元,较年初新增41.94亿元,同比增长8.4%;各项贷款余额235.86亿元,较年初新增28.92亿元,增长14.0%;其中短期贷款42.7亿元,中长期贷款154.59亿元。证券机构累计成交量126.01亿元,下降19.7%;客户资产量17.12亿元,增长20.8%。[1]
保险
2018年,全市拥有各类保险业机构25家,分支机构80家,从业人员6001人。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6.57亿元,增长9.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41亿元,增长11.4%;人寿险保费收入12.16亿元,增长9.1%。保险业累计赔付2.6亿元,增长13.0%;其中财产险赔付2.3亿元,增长11.1%,人寿险赔付0.3亿元,增长30.4%。
2018年,全市公路客货 周转量 106.34亿吨公里,同比增长8.6%。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4363.7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3.99公里,国道93.53公里,省道68.7公里,县道578.17公里,乡道883.05公里,村道2438.21公里,专用公路58.08公里。全年 建成县 乡油路118公里,深度贫困村30户以上通组水泥路80.3公里,新通车宜白公路、黄环公路、新寺公路、红惠公路等县乡公路。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12.98万辆,其中汽车9.39万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