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刘启的历史(盛世之主暴戾残忍的另一面)

汉景帝刘启的历史(盛世之主暴戾残忍的另一面)(1)

【名人简历】

汉景帝刘启(前188—前141年),汉文帝刘恒长子,母亲窦漪(窦太后),汉惠帝七年(前188年)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

【历史功过】

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名言名文】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

【赏析】汉景帝在政治上的传统评价是“清静恭俭”,确实,景帝在执政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有别前朝而行之有效的措施,缓解了社会矛盾,发展了社会经济,为后来汉朝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汉景帝即位后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因此,他多次下令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

为此,汉景帝允许居住在土壤贫瘠地方的农民迁徙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从事垦殖,并“租长陵田”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同时,还多次颁诏,以法律手段,打击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从而保证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景帝曾两次下令禁止用谷物酿酒,还禁止内郡以粟喂马。

【成语典故】

汉景帝刘启的历史(盛世之主暴戾残忍的另一面)(2)

不名一钱

出处:《史记·佞幸列传》,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释义:“不名一钱”这则成语的“名”是占有,不名一钱表示一个钱也没有,比喻极度贫穷。

赏析:汉文帝当政的时候,有个名叫邓通的善于划船,被选到宫里当御船的水手。一天夜里,文帝做了一个梦,梦中他想升天,却怎么也上不去。就在这时候,有个头戴黄帽的人在背后推他,终于使他上了天。他回过头来看推他的人,发现那人的衣带在背后打了个结。

第二天,文帝来到建在宫西苍池中的渐台,见到有个御船水手头戴黄帽,衣带在背后打了个结,正是他梦中遇见的人。召来一询问,那人名叫邓通。文帝想,他既然能把自己推上天,必定是个奇才,便非常宠爱他。邓通也老实谨慎,不随便和外人交往。文帝多次赏赐他的钱财,总数上亿之多,还授予他上大夫的官职。其实,邓通并没有什么才能。他自己处事谨慎,也不能推荐贤士,只是谄媚文帝而已。有一次,文帝命一个善于算命的人去给邓通相面,那人相面反对文帝说:“邓通这个人将来要贫饿而死。”

汉文帝忧虑地说:“能让邓通富起来的只有我,我怎么会叫他受穷呢?”

于是,文帝下令把蜀郡严道的一座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自已铸钱。从此邓通发了大财,他铸造的铜钱布满天下,人人都知道有“邓氏钱”。有一天,文帝背上生了个疮,脓血流个不停。邓通觉得孝顺皇帝的机会到了,便天天进宫去,用嘴巴替文帝吮吸脓血。不过,文帝心中还是不高兴。一天他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我?”

邓通恭顺地回答:“应该说没有谁比太子更爱陛下的了。”

一次太子刘启来看望文帝病情,文帝要他吮脓血。太子见疮口脓血模糊,腥臭难闻,禁不住一阵恶心,但又不敢违抗,只得硬着头皮吮吸,可是脸色很难看。后来他听说,邓通常为文帝吮吸脓血,感到惭愧,也因此而忌恨邓通。

文帝死后,刘启即位,史称汉景帝。景帝免去邓通的官职,让他回家闲居。不久,有人告发邓通偷盗境外的铸钱。景帝派人调查,结果确有此事,便把邓通家的钱财全部没收,邓通顿时变成了穷光蛋,还欠下好几亿钱的债。还是景帝的姐姐长公主记住文帝不让他饿死的遗言,赐给他一些钱财。但是,官吏马上把这些钱财用来抵债,连一根簪子都不让他留下。长公主知道后,就让手下人借给他些衣食和钱。这样,邓通不能占有一个钱,只能寄食在别人家里直到死去。

舐糠及米

出处:《史记·吴王濞列传》

释义:比喻占据地方并夺取政权。

赏析:西汉时,御史大夫晁错上书汉景帝建议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把权力收归中央。吴王刘濞反对这一建议,说削减领地就犹如舐糠及米一样,鼓动其他六国起来反抗,历史上称之为“七国之乱”。也比喻由表及里,逐步进逼。清严复《救亡决论》:“无人才,则之数事者,虽举亦废故也。舐糠及米,终至危亡而已。”

死灰复燃

出处:《史记·韩长孺列传》

释义:后以“死灰复燃”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赏析:西汉景帝时,梁孝王刘武的手下中大夫韩安国因犯事被关在蒙地监狱,狱卒田甲经常欺辱他,韩安国说: “死灰独不复燃耶?”田甲说撒泡尿浇灭它。不久韩安国被释放并做了更大的官,田甲便光着身子向韩安国求饶,韩安国并没报复他。明汪廷讷《狮吼记·廷荐》:“今当元圣人即位,诏以七品服人侍延和,改赐银绯,寻除中书舍人,谁料死灰复燃,荣生望外!”闻一多《什么是儒家》:“儒家的理论,非等到董仲舒不能死灰复燃的。”

【生平大事】

成功平叛,稳固皇权

汉景帝即位后,吴王刘濞日益骄横,反迹也越发明显。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于景帝前三年(前154年),以卖官等各种无理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6个县。

汉景帝刘启的历史(盛世之主暴戾残忍的另一面)(3)

景帝前三年正月,汉朝廷削地的诏书送至吴国。吴王濞立即诛杀了由朝廷派来的二千石(郡级)以下的官员。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遍告各诸侯国。消息传来,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终于爆发了。

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亚夫(绛侯周勃的次子)为太尉,率36位将军迎击吴楚叛军,派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率兵解齐之围,并命窦婴(窦太后堂兄之子)为大将军,驻荥阳督战。

景帝派周亚夫等迎击叛军的同时,内心却摇摆不定,这给了袁盎以可乘之机。袁盎原为吴相,与刘濞关系甚密。袁盎对景帝说:“方今之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刃血可俱罢。”景帝为换取七国罢兵,果然相信袁盎的话,表示“不爱一人以谢天下”,于是腰斩晁错于东市,并残酷地诛其九族。虽然晁错一片忠心,但削藩的方法毕竟不能使诸侯服气。这样削藩只能使问题进一步激化,并且给了七国一个发兵的理由。

景帝诛晁错,去掉了七国起兵的借口,然而七国仍不罢兵,这就进一步暴露出其反叛的面目。景帝后悔莫及,于是决定以武力平息叛乱。周亚夫率汉军很快平定了七国之乱,吴王濞逃到盟友东瓯国,被东瓯王所杀。

七国失败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景帝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着手解决王国问题,以加强中央集权。

和多战少,蓄势待发

景帝时期是匈奴“最强大”的时期,强大的匈奴骑兵南下进击汉地,烧杀抢掠,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统治。而此时汉朝社会经济有了恢复和发展,但要战胜匈奴,条件仍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景帝怎样处理汉匈关系呢?总的来说,是有战有和,但和多战少,以和为主。

景帝坚持和亲,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军事冲突,为经济发展赢得了时间,为以后汉武帝反击匈奴做了准备。当然,景帝并不是一味妥协,也进行了必要的抵御。在不多的反击匈奴的战斗中,涌现了李广、程不识和郅都等一批卓越的将领,其中尤以“飞将军”李广最为突出。

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庄浪西)人。他的先祖李信是秦国名将。所以李广堪称将门之后。李广有一套不正规的治军方法,非常适合于塞外的地理条件和敌情条件,他的部队简单、机动、长于应变。所以司马迁称赞他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匈奴人一听李广的名字,就感到害怕,以致他们称李广为“飞将军”。

景帝除了支持李广、程不识等边将对匈奴抵抗,及维持和和战战之外,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为以后武帝时期匈奴问题的彻底解决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其中主要有两项。

政治清静恭俭

西汉棉袍对景帝在政治上的传统评价是“清静恭俭”:“清”,是为政少事;“静”,是安定百姓;“恭”,是善待臣民;“俭”,是节省汰用。景帝继续执行黄老无为政治,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重农抑商这一既定国策。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因此,他多次下令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

景帝允许居住在土壤贫瘠地方的农民迁徙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从事垦殖,并“租长陵田”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同时,还多次颁诏,以法律手段,打击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从而保证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景帝曾两次下令禁止用谷物酿酒,还禁止内郡以粟喂马。

文景时期的社会渐趋稳定,物价日益低廉,据学者统计,在整个西汉时期,文景统治的近40年内,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米价下跌的幅度最大,这就为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景帝驾崩

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景帝刘启患病,病势越来越重,他自知不行了,临终前对太子刘彻说:“人不患其不知,患其为诈也;不患其不勇,患其为暴也。”不但要知人、知己,还要知机、知止。景帝似乎已经感觉到儿子有许多异于自己的品质,把天下交给他是放心的,路还是让他自己走吧,多嘱咐也无益。不久,景帝病死于长安未央宫,享年48岁。葬于阳陵(在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乡张家湾村北),谥号“孝景”皇帝,“景”为布行刚义的意思。太子刘彻即皇帝位,这就是汉武帝。

【秘闻轶事】

汉景帝刘启暴戾残忍的另一面

汉景帝被后人奉为不可多得的盛世之主。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让人景仰、膜拜的好皇帝,却先后做出了怒杀吴太子、饿死邓通、腰斩晁错、冤死周亚夫,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放过的事情来,无不暴露了一代明君暴戾残忍的另一面。

汉文帝时期,吴王刘濞的太子在京城与刘启下棋时,由于无礼耍赖,且态度十分骄横,被刘启以棋具击杀。当时,刘启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博弈之争,就把自己的堂兄弟给活活打死,可见他从小就是一个性格暴戾的骄悍之人。

如果说打死吴太子,尚有些年轻气盛的因素,那么汉景帝即位后对邓通的修理,可就明显的是处心积虑了。邓通是汉文帝的宠臣,深受信任和恩典,并“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为了检验刘启是否真的最爱自己,刘恒就让他像邓通那样为自己吸吮脓血。刘启不得已只好照办,吸时却面露难色。事后,刘启听说“邓通常为帝唶吮之,心惭,由此怨通矣”。汉文帝死后,汉景帝掌权后不久,便“尽没入邓通家”,甚至一根簪子也没留给邓通。可怜邓通从一个大富翁变成穷光蛋,“不得名一钱”,最后竟然饿死在了别人家里。

汉景帝在位期间,最大的政治事件莫过于“七国之乱”了。这次叛乱的导火索,就是晁错的《削藩策》。其实,削藩的点子是汉景帝出的,晁错只不过是把景帝的意图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而已。但是,一旦狼来了,晁错就成了挑起事端的罪魁祸首,成了汉景帝推卸自身责任的替罪羊,成了汉景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无辜牺牲品。“无臣子之礼,大逆无道”,是汉景帝扣在晁错头上的帽子;诛杀晁错,则完全是一种突然袭击。汉景帝派人到晁错家传旨,骗晁错说让他上朝议事。可怜晁错为汉家天下日夜操劳,临死前竟然还完全被蒙在鼓里,最后落得个腰斩的悲惨下场,全家人也一起遭难。为了求得一时苟安,汉景帝昧着良心“斩御史大夫晁错以谢七国”,其残忍行径令人心寒齿冷。

汉景帝刘启的历史(盛世之主暴戾残忍的另一面)(4)

周亚夫是平定“七国之乱”的第一功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国家存亡的重臣,却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汉景帝改立太子时,周亚夫表示过反对,因此开始被疏远。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汉时,周亚夫认为背主投降之人不应封侯,汉景帝对他的意见不以为然。周亚夫身为丞相,多次建议均得不到采用,加上他在宫廷树敌较多,只好称病辞职,这正中汉景帝下怀,立即宣布免去其丞相职务。周亚夫辞相后,汉景帝还不满足,竟然专门设计了一场闹剧来戏弄周亚夫。一次,汉景帝在宫中赐给周亚夫一大块肉。周亚夫见肉没有切割,也没有筷子,知道是皇上故意戏弄自己,心中大为不平,令尚席官去取筷子。汉景帝竟笑着对他说:“这还未满君意?”周亚夫一听,怕得要死,赶紧起座下跪,脱帽谢罪,感谢皇帝赏赐,君臣不欢而散。后来,周亚夫因其子买县官器具受牵连。汉景帝授意廷尉以谋反案进行审问,周亚夫悲愤交加,在狱中绝食五日,呕血而死。周亚夫死后,汉景帝怒气未消,下令绝其侯国,不准周亚夫之子嗣为侯。

对待功臣如此,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又会怎么样呢?汉景帝共生了14个儿子,其中栗姬生的刘荣为其长子。公元前153年,汉景帝立刘荣为太子,同时封刘彻为胶东王。三年后,因为栗姬失宠,汉景帝废刘荣为临江王,另立刘彻为太子。临江王宫比较狭小,起居不便,刘荣便想要扩建,偏偏王宫旁边就是汉文帝的祭庙。于是,刘荣被人以“侵占庙地”的忤逆恶行,告到了景帝面前。对于这桩牵强附会的案件,汉景帝没有亲自询问,而是打一开始就把儿子交给了郅都。郅都是有名的酷吏,理狱虽秉公,但也极严厉,落在他手里,如羊入虎口,绝无生路可言。可见,对于这个失宠、失势的儿子,汉景帝根本就没安什么好心,至少在情感上已经抛弃了他。果然,郅都责讯甚严,刘荣恐惧,请求给他刀笔,想写信直接向父皇谢罪,郅都不许。窦婴闻讯后,派人悄悄送来刀笔。刘荣向父皇写信谢罪后,绝望地在中尉府自杀。刘荣自尽的消息传来,汉景帝没有表现出任何的自责和惋惜,只是不以为然地下令收葬了事。

用文臣而诛杀文臣,取武将而冤杀武将,仇邓通而饿死邓通,废太子而逼死亲子,汉景帝过河拆桥、翻脸无情、睚眦必报、寡恩忍杀的另一面已经跃然纸上。而在平息七国叛乱时,从他所颁布的“以深入多杀为功,比三百石以上皆杀,敢有议诏及不如诏者,皆要(腰)斩”的诏令来看,汉景帝确系一个好杀之人。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去世,葬阳陵,从阳陵南边发掘出数里长的殉葬坑规模估算,殉葬的刑徒应在万人以上,很多骨骸的手脚上还戴着镣铐,有的被斩首,也有的被腰斩。这一具具白骨,一件件刑具,无不向世人哭诉着汉景帝的暴戾和残忍。汉景帝死后,没有像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汉元帝那样称宗立庙;在后人所讲的“汉称七制”中,汉景帝也没有像高帝、文帝、武帝、宣帝、光武帝、明帝、章帝那样得到一席之地。这样的归宿,不能不说是与汉景帝生平虚伪、奸诈、寡恩、忍杀,致使亲戚寒心、臣下伤感有关。

建“石室”首创“公立学校”

景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已达到相当的程度,所以他开始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

一次,景帝路过蜀地,竟看见一片夷狄之境、化外之民的景象,于是深受触动。为了这种民风,景帝便命当时在教育领域中最突出的文翁为蜀郡太守,要他大力发展蜀地教育事业,创办官学。

景帝命文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用当地最多的最常见的石头垒起石屋,名之曰:“文学精舍”,故讲堂又简称为“石室”。这就是我国第一所公立学校,文翁任校长。后来,学校发展起来了,官民子弟争相入学时,景帝就采取新的办法,“富人至出钱求之”,这可能类似于现在的捐资办学。

“石室”讲课的办法是“升堂入室”,只有“入室弟子”才有资格在室内列坐于师前,听其亲口传授。传说,司马相如就是“石室”的弟子,后又在“石室”任教。

“石室”于艰难中建成之后,两千多年来校址一直不改,良好学风一代代传递,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辨黑白, 巧待人

人一旦坐上了宝座,就有些狂妄自大。不过,汉景帝在拥有了最高权力之后,还能分得清是非曲直,而且在对待自己的兄弟上,还能宽宏大量,终于避免了兄弟之间为争夺皇位而互相残杀。

汉景帝不但非常善于用人,还能很好地辨别黑白,量才适用。他为了治理京城的众多皇亲国戚和官僚贵族,任命执法严厉的宁成做中尉。结果宁成到任不久就震慑住了胡作非为的权贵们。对于敢大胆进谏的程不识,景帝让他做太中大夫,负责评议朝政。

此外,对于外戚的任用,景帝也能辨别是非,恰当使用。窦婴原是外戚,在七国之乱时,景帝经过多方面的慎重比较,觉得其他外戚比不过窦婴,就封窦婴为大将军,镇守荥阳配合平叛,窦婴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尽管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好几次让景帝封窦婴做丞相,但景帝觉得窦婴不太稳重,不顾母亲的埋怨,一直没有答应。最后还是让更合适的卫绾做了丞相。

汉景帝不但为人宽厚仁慈,不记旧仇,而且还有处理身边人的关系的特殊方法。张释之在景帝做太子时曾经阻止他的车入殿门,因为他在进宫门时没有下车,违反了法令。最后这事还让文帝母亲薄太后知道了,文帝不得不摘下帽子认错,承认自己教子不严。这使当时的景帝很没面子,但景帝并没有像很多昏君那样,一即位便报私仇,还让张释之继续做他的廷尉。

汉景帝在对同胞兄弟姐妹和宫中嫔妃们的态度上,该爱护的爱护,该惩罚的惩罚,做得很公正。同母兄弟刘武和他特别亲近,每次从自己的封地到京城都被景帝留下多住几日。有一次,景帝喝酒后乘着兴致说在自己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弟弟梁王刘武。弟弟和母亲当时也没有太在意,但后来刘武因为平定七国之乱有功,开始居功自傲起来,在自己的王国建造豪华的宫殿,出行时也用皇帝才能用的旗子,这时的刘武将景帝曾经说过让他即位的话当真了。

但景帝在大臣们的劝说下,觉得还是应该将皇位传给儿子稳妥。刘武见没希望了,就很伤感地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后来就病死了。景帝为此也很伤心,他将弟弟的五个儿子分别封了王,而这同时也是为了安慰伤心的母亲窦太后。

【名人评说】

司马迁《史记·孝景本纪》: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

班固《汉书·景帝纪》:孔子称“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司马贞《史记索隐》:景帝即位,因脩静默。勉人于农,率下以德。制度斯创,礼法可则。一朝吴楚,乍起凶慝。提局成衅,拒轮致惑。晁错虽诛,梁城未克。条侯出将,追奔逐北。坐见枭黥,立翦牟贼。如何太尉,后卒下狱。惜哉明君,斯功不录!

【历史遗迹】

阳陵

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高陵县三县区。是咸阳原上西汉帝陵中最东边的一座。景帝于公元前141年驾崩后葬于阳陵,15年后(公元前126年)王皇后薨,合葬陵内。自景帝始修陵墓到王皇后入葬,阳陵修筑达28年。在新朝灭亡后,绿林军攻入长安,杀王莽后挖掘西汉诸帝陵墓,估计此时阳陵应已经被盗。

汉景帝刘启的历史(盛世之主暴戾残忍的另一面)(5)

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西汉棉袍对景帝在政治上的传统评价是“清静恭俭”:“清”,是为政少事;“静”,是安定百姓;“恭”,是善待臣民;“俭”,是节省汰用。如此一位节俭的皇帝,为何陵墓却建造得如此奢华呢?

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他们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使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复苏,当时的社会趋于稳定团结。汉景帝是一个以德化民、勤俭为政的皇帝,却不知他的陵园——阳陵,为何会那样的奢华气派?

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和王皇后合葬的陵园,位于咸阳塬东端,是咸阳塬上九座西汉帝陵中最东的一座。景帝与王皇后虽然葬在同一个陵园内,但却葬于不同的墓室之中,如此一来反倒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小陵园。

阳陵陵区面积较广,由汉景帝陵园、王皇后陵园、寝庙等礼制性建筑遗址、南区陪葬坑、北区陪葬坑、北区陪葬墓、东区陪葬墓、阳陵邑遗址以及寺舍建筑遗址、刑徒墓地等组成。整个陵区是以帝陵陵园为中心的,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结构严谨,可以看出布局较为考究,充分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气派和严格的等级观念。

汉景帝陵园处在阳陵陵区西部的中间部位,平面是正方形,边长约420米。陵园四周有围墙围绕,每面围墙中间都设置有阙门,周围有4条排水渠,覆斗形的封土位于陵园中央。帝陵的地宫在封土下部,四面正中各有一条墓道,东边为主墓道,在地宫与围墙之间还分布有81个陪葬坑。

这个陵园是非常恢宏壮观的,可见当初建造的时候汉景帝也是煞费苦心。

礼制性建筑是指陵区内用于祭祀的建筑,有陵庙、寝殿、便殿等。这类性质的建筑遗址在阳陵陵区有两处,一处是位于汉景帝陵园东南部的“罗经石”遗址,整个遗址呈圆丘状,中部高,周围低,平面形状为正方形,主要由围墙、四面的门址、四门址旁的井、四角的曲尺形配房、门址与中心建筑之间的通道以及位于中部的中心建筑等组成。从“罗经石”遗址的位置、规模、建筑特点及出土的四神纹空心砖、玉璧、玉圭等遗物来看,一些专家认为这应该是文献记载中的阳陵陵庙——德阳宫遗址。另一处礼制性建筑遗址位于汉景帝陵园的西南部。

南区还有陪葬坑,位于汉景帝陵园东南部300米处。在此区域内分布着24个陪葬坑,由西向东排14行,行距20米。每行陪葬坑的数量都为不等,最少1个,最多6个。陪葬坑均为南北向,平面形状有长条形和“中”字形两种。陪葬坑中陪葬有大量着衣式陶俑、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等珍贵文物。

北区陪葬坑是位于汉景帝陵园西北部170米处。无论是从占地面积、数量、布局,还是形状与结构都与南区陪葬坑高度一致,非常对称,北区陪葬墓是传说中的嫔妃墓葬,位于汉景帝陵园北侧,现今地面上仍有两座高大的封土堆,东西相对,2000年来犹如卫兵一般陪伴着帝陵陵园。东区陪葬墓位于帝、后陵园的东部,是景帝朝权贵们的墓葬,分布在东西长2350米,南北宽1500米,总面积约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陪葬墓区东西两端各有一条南北向壕沟,中部是横贯东西的司马道。司马道的南北两侧排列有数量众多的陪葬墓园,墓园之间有壕沟为界,平面多为正方形,少数为长方形。这些墓园东西成排,南北成列,呈棋盘状分布。每个墓园内有数量不等的墓葬和陪葬坑。东区陪葬墓现今大多数已经没有封土,仅有少数的大型陪葬墓仍在地面有封土屹立。墓园内已经探明的各类墓葬有5000余座。

除此之外,在阳陵陵区还发现了很多建筑遗址。在汉景帝陵园西北部还发现了修陵人的墓地,面积约有8万平方米。墓地中的墓葬排列毫无次序,葬式各不相同,墓坑多呈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状,都没有葬具。墓葬中的死者大多属于非正常死亡,因为他们不是身首异处,就是肢体与躯干相脱节,许多骨架上还戴着铁质刑具。个别墓中埋葬人数偏多,而且尸骨凌乱,呈现出一幅血腥的场面。

汉景帝本应是一个廉政爱民的好君王,为何他的陵园排场会如此之大?而且在他的陵园内还发现这样惨无人道的墓坑?实在是令人发指,但终究是什么原因,还需要史学家们的进一步考证才能揭开谜团。

【历史启示】

汉景帝错杀晁错:弃卒保车孰轻孰重细掂量

西汉初年,汉景帝也像文帝一样,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决心把国家治理好。

汉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但是同时又有二十二个诸侯国。这些诸侯都是汉高祖的子孙,也就是所谓的同姓王。有些诸侯不受朝廷的约束,特别是吴王刘濞,尤其骄横。他的封国靠海,还有铜矿,自己煮盐采铜,跟汉景帝一样富有。他自己从来不到长安朝见皇帝,简直使吴国成为一个独立王国。

御史大夫晁错眼看这样下去,对巩固中央集权不利,于是就对汉景帝建议趁早削减他们的封地。汉景帝觉得晁错的话很有道理,决心削减诸侯的封地。诸侯大多不是荒淫无度,就是横行不法,抓住他们的罪恶,作为削减封地的理由。过了不久,有的被削去一个郡,有的被削掉几个县。

朝廷讨论削吴国封地的消息传到吴国,刘濞就策划发动叛乱。他打着“惩办奸臣晁错,救护刘氏天下”的幌子。煽动别的诸侯一同起兵叛乱。

叛军声势很大,汉景帝有点害怕了。袁盎素来和晁错不和,于是他对汉景帝献策说:“七国之乱完全是由于晁错引起的,只要答应七国的要求,杀了晁错,免了诸侯起兵的罪,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他们就会撤兵回去。”汉景帝听信了这番话,说:“如果他们真能够撤兵,我又何必舍不得晁错一个人呢?”

汉景帝杀了晁错,派人下诏书要七国退兵。汉军营里有个官员名叫邓公,到长安向景帝报告军事情况。汉景帝问他说:“你从军营里来,知不知道晁错已经死了?吴楚愿不愿意退兵?”

邓公说:“吴王为了造反已经准备几十年了。这次借削地发兵,哪里是为了晁错呢?陛下把晁错错杀了,恐怕以后谁也不敢替朝廷出主意了。”汉景帝这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但后悔已来不及了。

在象棋中,车和卒都是小棋子。但是车的作用要比卒大。因此,在对弈中,人们宁可舍弃卒,也要保住车。这就是象棋中的“弃卒保车”的战术。这种战术引申到政治、军事中,就是指用牺牲次要利益来保全主要利益的策略。

汉景帝在七国叛乱的当口,抱着侥幸的心理,妄图借助牺牲晁错这个替罪羊来保全自己。这可以看做是汉景帝的一次赌注。可惜,他这次“弃卒保车”的行为并不成功,“诛杀晁错”不仅消耗自己的实力。还除去了对手的心腹大患。这一局汉景帝输得很惨,可以说赔了夫人又折兵。好在还有善于用兵的大将周亚夫,他很快就平定了叛乱。否则。汉景帝的命运可想而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