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登基真正还原历史(秘密最多的皇帝)

雍正皇帝登基真正还原历史(秘密最多的皇帝)(1)

康熙帝驾崩后,四十五岁的皇四子雍亲王胤稹即位,年号 “雍正”,就是雍亲王得位正,为君正的意思。然而有趣的是, 自从雍正继位,到现在近三百年间,史学界乃至民间对胤稹得 位是否正当的问题,从来没有停止过议论和争论,似乎成了一个永远的疑案。

关于雍正的继位, 有三种说法:遗诏继位 说、改诏篡位说和无诏 夺位说。

遗诏继位说

持此说者提出了三 种根据:

(1)雍正受到父皇 康熙的信任,曾派他到 天坛代行祭天大典,说 明康熙临终前有意让雍亲王继承皇位。

(2)有康熙遗诏为证。《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康熙 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康熙病重,召皇子诚亲王允祉、 皇七子淳郡王允祐、皇八子贝勒允禳等七位阿哥和尚书隆科多 到御榻前说:“皇四子胤稹,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 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J

(3)有《康熙遗诏》为证。《康熙遗诏》现存中国第一 历史档案馆,遗诏上写道:“皇四子胤稹,人品贵重,深肖朕 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雍正皇帝登基真正还原历史(秘密最多的皇帝)(2)

改诏篡位说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

(1)胤稹虽在康熙眼中印象不错,让他代为天坛祭天,但 不能证明康熙有意、有遗诏让他继位。

(2)康熙在临终当天的遗诏是假的,因为这么重要的决定, 既然将继位大事告诉七位阿哥和隆科多,为什么不向当事 人——继位者胤稹宣谕?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宣遗诏之事是无 中生有,是雍正继位后编造的。

(3)《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又载: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 三日,皇四子胤稹曾三次闻召到康熙床边问安,但这三次召见, 康熙都没告诉他继承皇位,这岂不是怪事?于是有的学者认为, 这反倒证明康熙并没有遗诏向七位皇子宣布由胤稹继位这件事。

(4)康熙崩逝之后,为什么由隆科多一个人单独向胤稹宣 布皇四子继位的遗诏?而宣布康熙遗诏时王公大臣和其他兄弟 都不在场?这也使有的学者认为,康熙遗诏是假的。

(5)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后,京城九门关闭六天,诸王非 传令不得进入大内,这又使人产生“雍正政变”的疑问。

(6)《康熙遗诏》自然在康熙去世前已经定稿并经康熙审 定,按理应在康熙十三日死后立即当众宣布,为什么十六日才 公布?显然这段记载有伪造的嫌疑。

(7)经过清史专家研究,《康熙遗诏》是参照康熙五十四 年(1715)十一月二十一日的谕诏加以修改而成的。

雍正皇帝登基真正还原历史(秘密最多的皇帝)(3)

(8)雍正继位后杀年羹尧、隆科多以及对诸多兄弟或杀害、 或监禁,似有“杀人灭口”之嫌。

在上述改诏继位诸说中,主要是篡位说,认为雍正篡夺了 他的同胞皇十四弟允襁的位。其理由是:

(1)康熙意中的继位者是十四子允檄,派他做抚远大将军, 就是让他立军功,掌军权,树威信,以备接班。

(2)康熙刚死,就传出雍正党人将康熙遗诏“传位十四 子”,篡改为“传位于四子”的说法。说是康熙临终前发了一道 诏谕,叫远在西宁的抚远大将军、十四子允穗紧急回京继位, 却被步军统领隆科多捏在手里不发,改作“传位于四子”。此传 闻,不是史实,因为,如果康熙帝真有“传位于四子”的遗诏, 那么:

其一,当时繁体字的“于”写作“於”,“十”字很难改成 “於”字。

其二,当时作为称呼的规范是“皇某子”,“于”与“四” 之间隔了一个“皇”字,根本无法改。

其三,满文为清朝的国书,如此重要的遗诏应同时以满、 汉两种文字书写,满文又岂能改“十”为“于”?雍正是否更改名字?有人认为,康熙遗诏传立“胤祯” (皇十四子原名),因“胤稹”与“胤祯”字形、字音相近,胤 稹遂取而代之。后将《玉牒》的名字更改。雍正又命十四弟改名允槽,这就 是“玉牒易 名”说。学术 界对雍正改名 看法颇不一 致。有一种改 法又认为,皇 四子叫胤稹, 皇十四子叫胤 祯,雍正做了 皇帝,便命十 四弟改名允情,以示避讳。

总之,康熙临终前立皇十四子允趟继位说,事出有因,但 查无实据。康熙晚年没有立储,雍正登位前康熙没立“储位二 因而不能说雍正继位是“篡位”。

基于雍正奉遗诏继位,有许多矛盾解释不清楚,其说难以 自圆,而雍正改诏篡位,真正有力的证据也显得不足,于是有 人认为雍正是无诏夺位。雍正登位,是因为他在皇位争夺中取 得了胜利,这场皇位争夺斗争,或明或暗,或隐或现,前前后 后四十多年,结果,皇太子党失败,皇八子党也失败,皇四阿 哥党胜利。

雍正继位,是正取?还是逆取?历史没有留下记载,历史 是胜利者的记录。正史再不会对雍正逆取皇位做出记载,康熙 生前未立皇位继承的遗诏,也不会留下一鳞半爪暗示皇位继承 的文献。

雍正皇帝登基真正还原历史(秘密最多的皇帝)(4)

不过,从康熙去世雍正继位开始,就出现了皇位出自篡 夺的异闻传说,为此雍正还亲自撰写了一本书——《大义觉迷 录》,对各种流言进行驳斥,想为自己洗刷不白。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就“谋父”、“逼母”、 “杀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 “好谀”、“任佞”等十大罪,进行自辩,颁行天下。然而,事 与愿违,欲盖弥彰,弄巧成拙,越描越黑,留下了许多生动而 曲折的历史故事。

那么,雍正的上述罪名是否成立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有一种说法:康熙是喝了胤稹送的人参汤被毒死的。这话 以伦理、法理、情理讲,既悖于情,也不合理。从当时的具体 环境、周围条件分析,似乎不大可能。

《大义觉迷录》说:“逆书加朕以逼母之名J看来当时雍 正“逼母”说流传很广。雍正生母乌雅氏生了三个儿子:胤稹、 允祚(五岁死)、允禳。据传,雍正继位后,将允穗调回北京关 押起来,他母亲想见允襁,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死在 铁柱上。乌雅氏眼看亲生儿子允穗被囚禁,作为皇太后能不生 气吗?当时人们将雍正生母之死同他囚禁胞弟联系起来是很自 然的事情。

雍正帝继皇位之日,就面临着兄弟们的不满和挑战。当时 年满二十岁的皇子共有十五人,雍正的大哥允梃、二哥允初、三哥允祉、五弟允祺、七弟允祐、八弟允禳、九弟允德、十弟 允裱、十二弟允祠、十三弟允祥、十四弟允稠、十五弟允福、 十六弟允禄和十七弟允礼。

大阿哥允裾,康熙时就因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父皇,被夺封 爵,幽于府第。康熙帝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 者,当族诛。对雍正来说,允早就是一只死老虎,不足为虑。 雍正十二年(1734)死。

二阿哥允初,是被康熙帝废了的太子,禁闭在咸安宫。雍 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 家庄盖房驻兵,将允初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死。

三阿哥允祉,是一个不热衷皇位、一门心思编书的人。雍 正继位后,以“允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将允祉发配到遵化 为康熙守陵。允祉心里不高兴,私下发了些牢骚,雍正知道后, 又将其爵位剥夺,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死。

五弟允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即位后,仍借故 削其封爵。雍正十年(1732)死。

七弟允祐,雍正八年(1730)死。

雍正皇帝登基真正还原历史(秘密最多的皇帝)(5)

八弟允禳,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雍 正继位后,视允禳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允心里也明白, 常忧忧不乐。对此,雍正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允为亲王, 允禳的福晋对去祝贺的人说:“有什么值得祝贺的?我担心的 是不要被杀了头J这话传到雍正的耳朵里,便将允的福晋赶回 了娘家。不久,雍正又借故命令允在太庙前跪了一昼夜,随后 又削去了他的王爵,高墙围禁起来,并改其名为“阿其那”。 “阿其那” 一词,意思是“猪允禳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九弟允糖,同允禳结党,为雍正所不容,被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 囚禁,并改允 糖名为“塞思 里” 章为“狗”,不久给 允德定二十八 条罪状,押往 保定,命直隶 总督幽禁之。 允德在保定监 狱备受折磨, 最后,以“腹 疾卒于幽所”。 传说是被毒死 的。

十弟允楸, 也因党附允禳,

为雍正所恨,夺爵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才开释,后死。

十二弟允淘,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但 没有结党谋位。雍正刚继位时,封允福为履郡王。不久又借故 将其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不久,又再降为国 公,乾隆继位后才被晋封为亲王。

十四弟允漉,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允禳,又传 闻康熙临终前命传位“胤祯”,因此,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 兄弟。雍正继位时,先不许他进城吊丧,后又命其在遵化看守 父皇的景陵,继而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乾隆继位后,将其开释。

十五弟允襦,康熙死后,雍正命其守景陵。

境遇比较好的有三人,即十三弟允祥、十六弟允禄和十七 弟允礼。允祥,被雍正封为怡亲王,格外信用;允禄,过继给 庄亲王博果铎为后,袭封庄亲王;允礼,被雍正封为果郡王, 又晋为亲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继任宗人府宗令,管户部。允 祥和允礼早年加入过“雍亲王党”,所以受重用。

雍正登上皇位后,不仅对骨肉同胞刻薄寡恩,而且对大臣 也毫不容情,突出的例子便是年羹尧和隆科多。

年羹尧,字亮工,汉军镶黄旗人。从小就好耍枪弄棍,不 安心读书,父亲年遐龄望子成龙心切,给他请了好几位教书先 生,希望他能好好学习,将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谁知都被 他给气走了。后来总算请来了一位能文能武的先生,这才把年 羹尧镇住。在这位先生的教育下,年羹尧文武兼学,没过几年, 居然也学了一身本领,参加科举考试,竟然中了进士。然而, 年羹尧的志趣却不在这里,他生性好动,好结交绿林豪杰,凭 一身武功和才识,身边聚集了不少拜把兄弟。

雍正皇帝登基真正还原历史(秘密最多的皇帝)(6)

后来,年羹尧结交上了四皇子胤稹,从此成了胤稹的心腹。 康熙四十八年(1709)胤稹晋封为雍亲王后,娶了年羹尧的妹 妹作侧室福晋,胤稹继皇位后,又册封年氏为贵妃,地位仅次 于孝敬皇后。年羹尧在康熙时任四川巡抚、定西将军,在青藏 有军功。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帝病逝,由第四子胤稹继 位。由于康熙十四子允谦曾是雍正的皇位竞争对手,年羹尧出 任川陕总督时,允穗以抚远大将军身份坐镇西宁。雍正为防不 测,曾密令年羹尧就近监视允穗。这样,允穗虽然不满于雍正 继位,却因受年羹尧牵制,无法调动军队向东夺位。

隆科多,满洲镶黄旗人,其父为一等公佟国维,其妹为康 熙的孝懿仁皇后。隆科多在康熙晚年任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 在康熙去世和雍正继位过程中,隆科多的功劳在于防止留居北 京的众皇子作乱。康熙的儿子众多,这些人又各结党羽,而在 反对雍正继位的问题上又都联合了起来,雍正当时在北京十分 孤立。隆科多时任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辖兵一万多人, 负责保卫皇帝,维护京城治安。由于他拥戴雍正,在他手中军 队的威慑、弹压下,众多的兄弟才没敢兴风作浪。

外得力于年羹尧,内得力于隆科多,雍正便顺顺当当地登 上了皇位。继位之初,他对年、隆二人褒奖有加,宠信异常。 年羹尧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掌握整个西北地区的边防大权以 及人事、财政大权,还直接参与朝中重大政务的决策。雍正甚 至不顾君臣关系体统,称年羹尧为自己的“恩人”,说什么“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 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之臣民也”。竟 然以对年羹尧的态度,作为判断子孙臣民忠孝的标准。隆科多 则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参与处理重大事务,是雍正在中央 的左右手。雍正夸他是“圣祖皇帝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 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也”。

雍正皇帝登基真正还原历史(秘密最多的皇帝)(7)

可是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两年左右,雍正便变脸了,说什 么“近日年羹尧擅作威福,逞奸纳贿,朕甚恶之”,并直接向年 羹尧发出警告:“外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 功易,终功难。”明显地暗示他不会有好下场。果然,不久便命 令年羹尧交出抚远大将军令,调任杭州将军,并威胁说:“你 若负朕,不知上苍如何发落你也。”虽然年羹尧并没有“负” 他,雍正还是不依不饶,撤了他的官,并公布了他的九十二条 大罪,说他这九十二条罪状,可以将年羹尧处死三十多次,但 对他法外开恩,令其“自裁”(自杀),又斩其子年富,其余十 五岁以上的儿子都充军极边。

在整治年羹尧的同时,雍正也向隆科多下了手。虽然隆科 多受赐一等公、吏部尚书加太保等,但仍被定四十一条大罪, 命令在畅春园外建屋三间,永远禁锢。雍正六年(1728)六月, 隆科多死于禁所。

年羹尧和隆科多二人,对雍正来说,是“狡兔死,走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对他们自己来说,则是知进不知退,知显不 知隐,泰极否来,自酿成祸。

从对待同胞兄弟和近臣上可以看出雍正性格的两面性,说 一套做一套,明一套暗一套,他的两面性格是他取得皇位的秘 诀,也是他巩固皇位的法宝。当然,雍正作为一个政治家,我们评价他的功过是非,主要的着眼点不应是其性情品格,也不 应是其皇位的获得是否正当,而应站在他对中国历史,对人类 文明方面做了哪些贡献。

雍正元年(1723)是清朝入关第八十年,许多社会矛盾盘 根错节,积累很深。 雍正盛年登极,年 富力强,学识广博, 阅历丰富,刚毅果 决,颇有作为。康 熙政尚宽仁,雍正 继以严猛。雍正在 位十三年,他最主 要的特点是“改 革”,可以说雍正是 一位改革型皇帝。 其改革举措主要有:

康熙治政,标 榜宽仁,到了晚年, 由于身患中风,吏 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雍正在长期的政治生活中,对 康熙晚年弊政看得较为清楚,于是在雍正元年(1723)正月, 他就马上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连续颁布了十一道谕旨,谕各 级文武官员,不许暗通贿赂,私受请托;不许库钱亏空,私纳苞苴;不许虚名冒饷,侵渔贪婪;不许纳贿财贷,戕人之罪; 不许克扣运费,馈遗纳贿;不许多方勒索,病官病民;不许恣 意枉法,悖才多事等。严诫:如因循不改,必定重罪严惩。

雍正皇帝登基真正还原历史(秘密最多的皇帝)(8)

二月,又命令将亏空钱粮各官即行革职追赃,不得留任。

三月,命各省巡抚,将幕客姓名报部。禁止出差官员纵容 下属勒索地方,后又把户部库存亏空的二百五十余万两白银叫 历任堂司官员赔补。

接着又设立会考府,进行审计,整顿收支。

这一年,被革职抄家的各级官吏就达数十人,其中有很 多是三品以上的大员,与曹雪芹家是亲戚的苏州织造李煦, 也因为经济亏空而被革职抄家。对于这一改革,《清史稿•食 货志》说:“雍正初,整理度支,收入颇增。”有史家也评论 说:“雍正的整顿吏治,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大法小 廉,殆成风俗,贪胃之徒,莫不望风革面。”这说明了雍正整 顿吏治的成效。

什么是密折呢?密就是机密,折就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 纸上,外面加上封套。康熙朝有奏折,雍正朝设立密折制度加 以完善,只有皇帝特许的官员才有资格上奏折。康熙朝具折奏 事的官员一百多人,雍正朝增加到一千二百多人,奏折的内容, 几乎无所不包,诸如刮风下雨、社会舆情、官场隐私和家庭秘 事等,皇帝通过奏折可以直接同官员对话,更加了解和掌握下 面的实际情况。雍正朝对奏折运转的处理程序,规定“阁臣不 得与闻”。这就避开了阁臣干预,特别是官员之间互相告密,互 相监督,强化了皇帝专制权力。

雍正创设 军机处,作为 辅助皇帝决策 与行政的机 构,地点在紫 禁城隆宗门内 北侧。军机大 臣没有定员, 少则二人,多 则九人。主要 职责:每日晋 见皇帝,商议 处理军政要 务,以面奉谕 旨名义,对各 部门、各地方 发布批示;奉 旨起草公文, 由朝廷直接寄 发,称为“廷寄”,封函标明“某处某官开折”字样,由兵部捷 报处收送;誉录保存公文,就是将皇帝批阅的奏折,誉录副本, 这项制度使大量档案得以保存。

雍正皇帝登基真正还原历史(秘密最多的皇帝)(9)

在清初,重要的军政机构有三个:一是议政处;二是内阁; 三是军机处。议政处源自关外,主要由王公贵族组成,称议政 大臣,参划机要。后来设立内阁,军务归议政处,政务归内阁。 议政处的权力逐渐减弱,到乾隆时撤销,军机处建立后,军政要务归军机处,一般政务归内阁,军机处权力远在内阁之上, 大学士的权力为军机大臣所分,逐渐排斥内阁于机务之外。大 学士兼军机大臣才有一定实权。内阁宰相,名存实亡。明代内 阁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如诏令由内阁草拟,经内阁下发,阁 臣对诏令有权封驳。军机处的设立,使皇权专制走向极端—— 既不容皇权旁落,也不许臣下阻挠旨意。

在云、贵、川、粤、桂、湘、鄂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主 要由世袭大土司进行管辖。雍正实行“改土归流”制度,就是 革除土司制度,在上述地区分别设立府、厅、州、县,委派有 任期的而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管理。这一改革,打击了土司 的世袭特权和利益,减轻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负担和灾难,促进 了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西南的民族问题,到雍 正时得到解决Q

中国过去土地和人丁分开纳税。康熙五十年(1711)后, 实行“盛世滋人丁,永不加赋”,但此前出生的人丁要缴纳丁 银Q雍正实行丁银摊入地亩的制度,从法律上取消了人头税, 减轻了贫穷无地者的负担。另外,又使社会人口急剧增长,到 道光年间,中国人口已突破四亿人,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突出。

雍正皇帝登基真正还原历史(秘密最多的皇帝)(10)

中国古代有一种贱籍制度。贱籍就是不属于土、农、工、 商的“贱民”,世代相传,不得改变。这类人不能读书科举,也 不能做官,这类贱民主要有浙江惰民,陕西乐户,广东蛋户, 安徽伴当、世什,江苏丐户等。绍兴惰民,相传是宋、元罪人 的后代,男的从事捕蛙、卖汤等,女的做媒婆、卖珠,兼带卖淫等活计。陕西、北京的乐户,系明燕王朱棣起兵推翻其侄建 文帝政权后,将坚决拥护建文帝的官员的妻女,罚入教坊司, 充当官妓。安徽的伴当、世什,地位比乐户、惰民更悲惨,如 果村里两姓,此姓全都是彼姓的伴当、世什,有如奴隶,稍有 不合,人人都可以捶打。雍正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这些贱籍, 命令除籍,开豁为民,编入正户。

清朝皇帝的继承人问题,康熙以前没有制度化。清太祖死 后,因皇位继承演出太妃生殉的悲剧,害得多尔衮从小失去母 亲;清太宗死后,尚未入殓,几乎演出兵戎相见的惨剧;清世 祖死后,仓促让一位八岁孩童继位,大清出现一位英明的君主 实属幸运;清圣祖死前储位未定,又演出了雍正兄弟骨肉相残 的闹剧,用什么办法解决皇位继承人问题,是清朝建立一百多 年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用嫡长制?虽可以避免兄弟之争,但不 能保证优选,明之教训,已有前车之鉴。用太子制?康熙失败 的教训,雍正已经亲历切肤之痛。最后,雍正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就是秘密立储,即将传位诏书放进密封锦匣中预先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这是建储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既 有利于在皇子中优选,又避免了皇子们争夺储位,相对地保证 了皇位继承的平稳过渡。

雍正皇帝登基真正还原历史(秘密最多的皇帝)(11)

雍正既继承了康熙大帝的历史遗产,又改革了康熙晚年 的弊政,承上启下,为乾隆盛世准备了条件。应当说,雍正 在位十三年,政绩卓然,但就在他政绩初见成效之时,却突 然去世了。

胤在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子时,在圆明园猝 然去世。由于书不载原因,于是雍正死因之谜,朝野众说纷纭。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稗官明史如《清宫十三朝》、《清宫遗闻》等书,都有雍 正被吕四娘谋刺身亡的记载。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女儿,吕 留良因文字狱被死后戮尸,吕氏一门,或被处死,或被充军, 只有吕四娘携母及一仆人逃出。吕四娘隐姓埋名,潜藏民间, 拜师习武,技艺高超,后来飞入深宫,把雍正脑袋砍了。

雍正对道士、丹药感兴趣,特为紫阳道人重建道院。他还 曾请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到圆明园炼丹,以求灵丹妙药,长 生不老。雍正死后三天,他的儿子、新君乾隆帝下令驱逐张太 虚等道士,并严谕他们不许透露宫中只言片字。乾隆帝对圆明 园中道士的态度,使人们认为这可能同其父食道士炼制的丹药 致死有关。近人金梁(思候)在《清帝外纪•世宗崩》中说: “惟世宗之崩,相传修炼丹药所致,或出有因。”杨启椎教授也认为雍正是“丹药中毒而亡的”。有的学者则认为:“此说颇有 合于情理处,然而实属推论,未可成为定献。”

雍正皇帝登基真正还原历史(秘密最多的皇帝)(12)

关于雍正帝的死因,还有被宫女缢死说、被曹雪芹和竺香 玉合谋毒死说和中风而死说等。总之,众说纷纭,但都缺乏直 接证据。或许,是一个永远的历史之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