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天纬地之才的姜子牙(经天纬地之才的姜子牙)

姜太公,姓姜名尚,是东吕乡东吕里人,也就是现在山东省日照市人,他的祖先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以封地为姓,故又被人称为吕尚。

经天纬地之才的姜子牙(经天纬地之才的姜子牙)(1)

姜太公

姜太公是我国历史上比孙武和吴起更早的伟大的军事家以及政治家。传说他早年从师学艺,70岁才学成下山,投奔商纣王却不得重用,无奈之下,他在朝歌城中已宰牛卖肉为生。当时商纣王暴虐无道,涂炭生灵,导致民怨冲天,各诸侯纷纷叛离。西伯侯姬昌笃行仁政,招贤纳士,将周地治理得路不拾遗,国丰民富。姜子牙见到此种情景,料定天下以后一定归周,于是决心投奔西伯侯,辅佐他成就一统天下的大业。

姜太公辅佐西周,使得西伯侯如虎添翼,他协助武王伐纣,牧野一战,大败商纣大军,攻入朝歌,商纣王自焚而亡。武王散尽鹿台钱财给商民,迁九鼎回西岐,开创了西周帝业。天下人都认为西周的兴盛强大,是姜太公苦辛福做的结果。

经天纬地之才的姜子牙(经天纬地之才的姜子牙)(2)

姜太公

但就是这个经天纬地之才,他的出生地却令后人好生困惑。曾有人说是河南,还有人说是山东。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他是“东海上人”;《吕氏春秋》里面说他是“东夷之士”;《战国策》中则说他是“齐之逐夫”。

汉朝的时候,曾经有人提出姜太公是“汲县人”。《水经注》中记载“汲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 庙前碑刻上说,已故会计太守杜宣,以及县县令崔瑗认定太公故里在汲县,旧居依然保存着。根据《晋书·束晢传》里面记载,西晋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到魏王墓,得竹书数车。漆书科斗文记载了自黄帝到魏襄王2000年的历史,有魏国《史记》之称。这些竹简书,被称作《汲冢书》,它比《史记》早成书200年,距离周朝更近一些,如果按照此书的说法,姜太公是魏汲县人,也许更加可信一些。这本书出土第9年,汲县县令卢无忌立下了石碑,铭刻下“太公乃汲县人”的文字,后世的大部分学者也认同此种说法,认为太公就是河南汲县人。

经天纬地之才的姜子牙(经天纬地之才的姜子牙)(3)

姜太公

然而元朝的文学家王恽却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这是人云亦云。既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明姜太公是东海上人,他祖居吕地,就应该是山东。清朝的学者阎若璩也称:“太公望出生地在山东东吕乡。”

那么对于姜太公出生地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什么呢?后人分析他们把太公故里和游寓混淆了,才把大家弄糊涂了。《战国策·秦策五》里说太公发迹之前,是商朝战败部落的首领,他是棘津人,也就是河南汲县人,因为不得重用,只能做一个无用的屠夫。听说西岐行仁政,西伯侯是个贤明的君主,于是他才离开故乡,到渭水垂钓,等待伯乐的到来。汲县才是他的故乡,那里现在还有太公庙、太公祠、太公阁,以及太公故里吕村。

经天纬地之才的姜子牙(经天纬地之才的姜子牙)(4)

姜太公

​《孟子·离娄》,以及《尚书·大传》都认为姜太公是为了躲避商纣王,于是才迁居东海。当初姜太公曾经投奔商纣王,看到纣王昏庸无道,进行劝谏,触怒了商纣王,遭到了商纣王的追杀。为躲避商纣的迫害,姜太公很有可能搬到山东海边去住,本来河南就与山东接壤,相距不远,姜太公很有可能在山东住过一段时间,但这些也仅仅只是推测而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