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早生华发(常读常新的念奴娇)

小时候,家里有本爷爷买的《唐诗宋词三百首》,褐黄色封面,看起来挺旧的。我暑假闲着没事就翻着看,第一首是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说来也奇怪,小时候背过的东西,到现在都记忆犹新,随口就能背出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这个诗比较简单好记。后来还在kindle上看到了这个版本,重新翻看的时候,还有种跟老友相见的欣喜。喜欢诗词的习惯也保留下来了,在北京天气好的时候,会在树下看小说,在草坪上画画,在湖边读诗。

古诗词有种特别的美感,朗朗上口,韵律独特。如果说优美的白话文是一盏茶,那古诗词就是一壶度数不高的好酒,不辣嗓子,但喝起来上头。我从小喜欢背诗词,读初中的时候,我们那里有“古诗文读写竞赛”,老师还推荐我参加。那段时间,基本上每天都在背,从早背到晚,不仅会背还要会默写,不能有错别字,不然扣分。印象中,我最后考得还行,最后一道大题是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但幸运的是,我很喜欢这首词,不知道背了多少遍,答题的时候,简直如有神助。

长大后,真能读懂一些东西的时候,觉得古诗词有种特别的美感,单说宋词就有豪放派,婉约派,各有代表词人和代表作,记得以前看书,还有个流传很广的趣闻,说宋朝有个幕士擅歌,有一天苏东坡问他:我词与柳郎中比,谁更好呢?幕士说:柳郎中词,宜十七八女郎,手执红牙板,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东大汉,抱铜琶铁板,高唱“大江东去”。东坡大笑离去。

念奴娇赤壁怀古早生华发(常读常新的念奴娇)(1)

我觉得这个人是很懂诗词的,虽然这么说有点玩笑,但意思是对的,柳永的词,格律清新婉约,他擅长写小儿女心思,适合柔美的女性阅读,苏东坡的诗,豪放不羁,大气磅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雄浑霸气,直抒胸臆。不说是关东大汉吧,至少也是个性格外向的人去读。

其实,苏东坡这个人也很有意思。苏门三子,各个才华横溢,他名气尤胜。我们教材上学过的名人古诗都是经过挑选的,他上榜率算是极高了。除了李白、杜甫,可能排到第三的就是他。

前几天看到一个叫《邻家诗话》的节目,讲到苏东坡,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箜篌配乐,新解苏轼,从人到诗,再从诗到人。不了解的人,能了解透诗人和诗,了解的人,也能温故知新,还会增加一些新的知识。

念奴娇赤壁怀古早生华发(常读常新的念奴娇)(2)

从苏轼被贬的原因乌台诗案说起,讲到他被流放到黄州,在黄州写了这首诗。苏轼怀古讽今的这个黄州赤壁山,压根就不是三国时代的古战场赤壁!赤壁山又名赤鼻矶,与赤壁之战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是因为山岩富含铁元素,通体赤红而得名。至于当年火烧连营的赤壁,是在黄州上百公里以外的蒲圻,也就是如今的湖北赤壁。不过,这桩乌龙,并不影响《赤壁怀古》成为词史上的明珠,苏轼在黄州时写下的前后《赤壁赋》加上《赤壁怀古》并称三绝,把赤壁山捧作了当今的旅游胜地。

念奴娇赤壁怀古早生华发(常读常新的念奴娇)(3)

他们提到了苏轼在作词上的不拘一格,用“惊涛拍岸”和“惊涛裂岸”两句对比,表达苏轼的自由和不羁。他会选用自己认为适合的词去表达意向,而不是根据已有的格律来写。这种解说比课本上还要详细,因为我们常规的学习是单独某个字的解释,然后连成一句话,但不会就格律的问题进行对比,

然后进入到对词中人物的分析,也就是周瑜,二十四岁就名震吴郡,是人人称赞的名士,之后又娶了当地有名的美人小乔。十年之后,也就是建安十三年,发生了赤壁之战,有我们熟悉的典故,草船借箭什么的。这些细节,他们讲得特别清楚,还用诗句中的“羽扇纶巾”这样的形容,来分析苏轼对这个人物的喜爱,抽丝剥茧,鞭辟入里。

念奴娇赤壁怀古早生华发(常读常新的念奴娇)(4)

苏轼可以说是隔代追星的周瑜死忠粉也不算夸张,这也与苏轼当时的境遇有关了,周瑜年少就受封大都督,而苏轼也曾少年得志。21岁中进士,随后踏上仕途,几经沉浮,43岁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被贬黄州,做了个无异于流放的闲职:团练副使。正因为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才想到当年周郎的“雄姿英发”。

这样一首豪迈雄浑的词,当配明月、大江、茶酒与箜篌,方能让人沉浸于当年赤壁山下的惊涛拍岸,所幸在节目里,就真的是箜篌配乐,少年舞剑,隔着千年的时空重回词作诞生的那一刻,文字本身的气韵和古雅的传统审美交相呼应。节目对诗词的解读一向不按套路出牌,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也出现过。对这一阙小词的探讨很发散:从词中的酒,又聊到了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乃至宋代的饮酒文化:宋初原本严禁私人酿酒,“私自造酒五升判死刑,十升以上判极刑”,而到了宋神宗时期,经历王安石变法之后,才开放了对酒的垄断。当时百姓生活富裕,民间饮酒酿酒的需求激增,而因为征税的需要,政府也鼓励民间卖酒。并非跑题,溯源文化和历史背景,在调转头来看词作,更能理解李清照少女时期的闲散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而在一片安乐之中,词作又展现出难得的独立意识。

我觉得苏轼的诗词,不同的年纪读也会有不同的感觉,小时候读“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只觉得好玩,左手牵黄狗,右手举苍鹰,多洒脱,但长大后,再读,更受触动的是“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总有人怀才不遇,总有人因年纪大而不受重用,但想要做事的心没有变。

哪怕是这次重温《念奴娇·赤壁怀古》,更大的感触是苏轼的旷达心态,他都遭遇那么多事了,见到山间之明月,想到小乔初嫁了,也会有诸多感触,不会困于己身,反而勉励更多在困境的人。我觉得这样的节目,应该多看看,有诗读,有画看,有箜篌听,庭院里诗情画意,宛如梦中。

隔着千年的历史再来看这首词,当年的得意与失意统统化作尘埃、烟消云散,而词的内容似乎是词人的自我预言,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豪杰的名字被滚滚江水淘洗殆尽,而苏轼的名字和他的大部分作品流传了下来,这是词人的荣耀,对后世人来说,更是一桩幸事,能读懂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瑰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