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卧冰求鲤主要体现了什么优点(卧冰求鲤的王祥其实很厉害)

小时候,经常听父辈讲“王祥卧冰”的故事,无外乎就是说古代有个叫王祥的孝子,其母大冬天的想吃活鱼,王祥就去抓鱼当时是天寒地冻,王祥就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鱼,遂抓回去给母亲吃,母亲吃后把病也治好了当时一来年龄小,二来靠口口相传下来的农村人对王祥到底是那个朝代的人也说不清楚,王祥生平到底咋样也没见谁说,因此除一方面觉得王祥孝心可嘉外,另一方面私下常想王祥可能就是一有点“傻乎乎”的普通人而已,按常人的理解,大冬天的去卧冰抓鱼,难以理喻啊……,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王祥卧冰求鲤主要体现了什么优点?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王祥卧冰求鲤主要体现了什么优点(卧冰求鲤的王祥其实很厉害)

王祥卧冰求鲤主要体现了什么优点

小时候,经常听父辈讲“王祥卧冰”的故事,无外乎就是说古代有个叫王祥的孝子,其母大冬天的想吃活鱼,王祥就去抓鱼。当时是天寒地冻,王祥就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鱼,遂抓回去给母亲吃,母亲吃后把病也治好了。当时一来年龄小,二来靠口口相传下来的农村人对王祥到底是那个朝代的人也说不清楚,王祥生平到底咋样也没见谁说,因此除一方面觉得王祥孝心可嘉外,另一方面私下常想王祥可能就是一有点“傻乎乎”的普通人而已,按常人的理解,大冬天的去卧冰抓鱼,难以理喻啊……

近日读有关王姓及王姓人的资料,才发现这个卧冰的王祥其实很厉害,是个大政治家、大名人。文章摘录如下:

王祥(公元185年-269年),字休征,琅琊临沂人,历东汉末年、曹魏、晋初三个阶段,官至太尉、太保。他以孝著称,凭着“卧冰求鲤”的举动而入选《二十四孝图》。

王览(公元206年-278年),字玄通,王祥的同父异母弟,官至太中大夫。他以友悌其兄王祥而留名,被收录到《二十四悌图》中。

在今天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的白沙埠镇,有一个有名的孝友村,流经孝友村边的河叫孝感河,当地人习惯于直呼它为“孝河”。1700多年前,就是在这一条河上,发生了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而今,在孝河莲池边的小亭下,还立有一块“晋元公王祥卧冰处”的石碑。

王祥的母亲薛氏去世得早,父亲王融继娶朱氏为妻,生下一个异母弟,叫王览。王祥是个大孝子,父母有病,他总是衣不解带,汤药必先亲尝。但继母却是个褊狭刻薄的女人,常常役使他去干打扫牛栏这样最脏最累的活,还在王融的面前中伤他,致使他失爱于父。即使如此,他依然、乃至更加加倍地孝顺父母。

一个严冬,继母突然提出想吃鲤鱼,王祥就走到村前的河边去捉鲤鱼。那时天寒地冻,河面上已结上厚厚的冰,他抡起铁锹,要把冰层砸开,不料,冰层却自动裂开,从中蹦出两条鲜活的鲤鱼来。他兴冲冲地将鲤鱼拿回家,做给继母吃。

这当然十分离奇,后来,人们在这个基础上更加发挥想象,说是王祥看到冰厚难破,就脱掉衣服,卧在上面,试图用体温融化坚冰,演绎出“卧冰求鲤”的故事来。故事本身虽不可信,但它说明了王祥的孝心已经做到了极致,足以感动天地。孝感河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王祥的孝心可以融化坚冰,却不能融化继母比坚冰还硬的心。继母又想吃黄雀肉,王祥就去张罗扑捉,结果,黄雀竟纷纷自投罗网。

王家有一片李树林,到了夏天,果实累累。一天夜里风雨大作,继母令王祥去守住李树,不让果实被风雨打落下来。王祥哪有这本事啊,他就抱着李树向天哭泣哀求,结果还真灵,果实硬是没有掉下一颗来。

但王祥的弟弟王览却自始至终爱护着自己的哥哥。

王览才几岁的时候,看见哥哥被母亲责打,他就会抱着母亲哭泣,叫母亲住手;稍大,懂事了,他就用道理规劝母亲;如果母亲指使王祥去干不明就里的事,他就与哥哥一起去;母亲还虐待王祥的妻子,在王览的教导下,王览的妻子便陪着嫂子一块分担苦差事。

王融死后,因为至孝,王祥的名气在社会上渐渐有了很大的影响。朱氏担心这样下去会妨碍亲生儿子的前途,决计对王祥下毒手。

一次在饭桌上,她给王祥斟上一杯毒酒,王览揣测到了母亲的意图,便抢着要喝这杯酒;王祥也估计其中有诈,硬是不给,兄弟二人便在饭桌前抢夺起来。朱氏见了,生怕毒酒被亲生儿子给喝了,便劈手将酒杯打落在地上。

从此,只要是母亲送给哥哥什么东西吃,王览都要先尝一尝,朱氏就再也不敢在食物里面弄手脚了。

王祥后来以他的事迹入选《二十四孝图》,王览则入选《二十四悌图》。无论是孝敬长辈,还是友悌兄弟,都是儒家思想中强调的德行,就王祥和王览的行为来看,他们既是基于亲情,也是基于理性。朱氏不是王祥的亲生母亲,他们二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而王祥却敬之如天,没有礼教的熏陶,怕是很难做得到的。

王祥侍奉继母时,正值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那是曹操所描绘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重时代,他曾扶母携弟,避乱于庐江郡(今安徽潜山县一带),长达二十余年。

期间,有州郡邀他去做官,他都以有母在堂为由予以推辞。二十多年后,应该是已经进入曹魏时代了,继母去世,人们看见王祥居丧,面容憔悴,哀痛欲绝,必须要拄根拐杖才能立起身来。

继母既逝,孝心已尽,说到出山,王祥应该再也没有理由挡驾了。徐州刺史吕虔赶忙写来一封信,叫他去当别驾从事。没想到,王祥却又拿出新的理由来,说是年老耳背,胜任不了这样重要的工作了。王览见了,一再劝说,还亲自为哥哥备好车马。直到这时,王祥才应召上路。

吕虔对王祥特别信任,几乎把州中大小事务全部委任给他来处理。当时,徐州境内盗贼蜂起,王祥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烧上这些盗贼,经过一番密集打击,境内的不稳定因素全部被肃清。史书用“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来形容王祥所取得的治绩。而当地老百姓更是用歌谣来称颂王祥:“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海沂即徐州,徐州临海,境内有一条沂河流过,故有此名。歌谣的意思,徐州的安宁和仓廪充实,都有赖于王祥的功劳。

王祥在曹魏的官场上慢慢地把官做大,在血腥的权力斗争中,小心翼翼地寻找一条既能自保、又能飞黄腾达的路。

公元254年,继司马懿之后掌权的司马师废掉了曹魏的第三任皇帝曹芳,立年仅14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皇帝。不久,司马师暴死,其弟司马昭继续独掌大权。这时,王祥已经迁太常之职,封万岁亭侯,曹髦在此基础上再任命他为“三老”,专掌教化。凭着资历、声誉和祖父般的年纪,王祥成为帝王师,可以随时训导曹髦。

公元260年,曹髦把几个心腹大臣叫到身边,指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说完这句名言之后,他带着身边的几百仆从,以飞蛾扑火般的方式去袭击司马昭的府第,结果被司马昭的手下一刀穿心。可怜这个小皇帝,结果落了个“悖逆不道,自陷大祸”的罪名,举哀时,只有王祥涕泪交流,大哭“老臣无状”。

这一哭,哭出无数个意味来:“老臣无状”,这是在自责,小皇帝的死,我王祥有责任;我王祥敢揽责任,其他的臣子呢?其他的臣子只有感到羞愧的份了;我王祥“无状”,是因为我没有教导好,才造成小皇帝做出这样的傻事;所以,小皇帝落得这个结局,那跟你司马昭没关系……这一哭,表面上是在表达一个老臣的忠心,内里头却在为司马昭的行为做开脱。

曹髦死后,司马昭并没有马上当皇帝,他又立曹家的一个小孩子曹奂做傀儡。在曹魏的夕阳下,王祥升任为司空、太尉,终于登上三公之位。

公元263年,司马昭率兵灭掉蜀国,就在成了俘虏的蜀主刘阿斗上演“乐不思蜀”的滑稽剧时,司马昭自封为晋王,加九锡。当时,王祥与何曾、苟顗同为三公,他们一同前去祝贺晋王。见面时,何、苟二人行了跪拜礼,而王祥只作了一个长长的揖。

这一揖,王祥自有解释:大家都是魏臣,三公与晋王只差一级,怎么能行跪拜礼呢?这样做,不仅有“损魏朝之望”,更是“亏晋王之德”。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一揖,表明王祥与司马昭之间,已经达到心灵的默契:王祥来贺,暗示他对即将到来的改朝换代会持一种顺从的态度;而他的不拜,表明他并不想把对方的意图暴露得太充分。

王祥是当时社会的道德偶像,司马昭需要的是这个偶像的力量,而不是他那简单的一拜。

司马昭没能等到登顶的那一天,公元265年,他病死了;同一年,他的儿子司马炎不再等待,废掉曹奂,建立晋朝。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西晋建立的这一年,王祥正好迎来自己的80岁大寿。他顺理成章地进入一个新朝。新朝仍然需要他这块金字招牌来装点门面,司马炎给他进位太保,加封公爵。这太保,虽无实职,其名却重,负责监护和辅弼国君。

王祥知道自己的角色定位,晋武帝哪里需要他去监护?有这样的名分,已经够了。他一再向皇帝告老还乡,最后,得到了批准。

公元269年,王祥以85岁的高龄谢世。谢世前,他给子侄们留下一篇遗训,遗训中写道:“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这一遗训,强调五个字:信、德、孝、悌、让,这五条训诫,都是儒家特别重视的道德伦理原则。值得对照的是,司马炎在登位之际,曾向州郡官员提出过六条选人原则,这六条是:“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六条原则与王祥的五条遗训大体相似,只有一条,体现出二者的根本差别:司马炎将“忠”放在第一条,而王祥却只字不提“忠”。

为什么不提“忠”呢?因为王祥已经看穿,“忠”是不能保家的,有时可能还会损家,在“忠”上,只要做得够艺术就行。曹丕如果“忠”,还有曹魏吗?司马炎如果“忠”,还有晋室吗?

王祥死时,推荐自己的弟弟王览由一名小官进位权臣,王览的子孙后建立了雄霸两晋政坛多年的“王谢”两大家族的王氏家族。可以说,王祥正是王氏家族的奠基者,很不一般的。

从这段文章看,王祥是个非常聪明和精明的人,也很了不起。在王祥小时候显然是接受不了正规教育的,他虚心尽孝,终以“卧冰求鲤”的孝举闻名乡里,而汉朝独尊儒术,很推崇孝道,王祥无形中成了那个时代的“道德模范”,在举孝廉的情况下,王祥自然很容易就被推荐为官,后又在这个“道德楷模”的金字招牌下,靠着自己精明的为政之术而步步高升,最终位及三公,且多年不倒,实在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