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黄金屋创意(书中没有千钟粟)

老陆是单位里读书最多的人。100多平的房子,光书籍就占据了一大半。卧室床上、床头柜上,甚至衣柜上码的都是书,客厅随处可见各种书籍。有一半工资几乎是用来买书的。可是,单位很多同事谈到老陆,就一个词“书呆子”。

为什么呢?一是老陆吵架吵不过后勤处的阿姨,往往是别人十句,他只能说一句;

二是读了那么多书,和他交流时,没有感受到思想的通透和开放,反而迂腐的很;

三是每次向别人推荐书时,只会说一句“挺好看的”,你要是追问哪里好看,他就支支吾吾说不上来。

而且,老陆也没有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单位兢兢业业干了30多年,快退休时才赶上政策,低价买了100多平米的房子。

老陆明明读了很多书,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今天阅读成甲的《好好学习》,想到老陆的故事,让我重新审视“读书”这件小事。

书中自有黄金屋创意(书中没有千钟粟)(1)

01

2016年一则新闻让众多学子不淡定了:山东大学一学霸一年阅读600本书,站在图书馆书架前一排一排的读。

而且,每到年末,很多人都在晒自己一年的收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条是一年读了几百本书。光是这个数量,就足以让很多人陷入知识焦虑中。

读书多固然是好事,但是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数量已经不具备优势,因为不知道的知识可以通过网络迅速获得,而且现在获取知识的速度之快是以往时代都没法比的。

你可能花几个小时在书本中获得的知识,我只需在百度、搜狐花几分钟就能得到,而且更详尽,更系统,更全面。

那么,信息化时代通过读书要获得什么?很显然,通过读书提升认知深度。也就是老祖宗说的“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书中自有黄金屋创意(书中没有千钟粟)(2)

02

什么是认知深度?

成甲在书中举了几个例子。比如有人问:为什么房价那么高?有两种答案。第一个回答:都是炒房团搞的!第二个回答:北京的土地供应稀缺,而高购买力人群又过度集中,所以推高了价格。

再比如,有人问:怎么增加团队的认同感?第一个回答:领导要经常开会强调!第二个回答:人的认同感来自全力以赴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其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共同参与的仪式感都很重要。

很显然,第二个回答比第一个回答有深度。

简言之,有深度认知能力应该是这样的:客观性(不是凭感觉而是有依据),结论普遍性(得出的结论在相似的情况下通用)。

通过深度认知得出的结论,往往可以解释相似情境中的很多问题,成甲将这些通过深度认知得出的结论称为“临界知识”。

一个人能掌握的临界知识越多,越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也就是常说的“一通百通”。

书中自有黄金屋创意(书中没有千钟粟)(3)

03

回到老陆的故事。老陆读书不能算少,为什么还是过不好一生?归根究底,是因为他的学习层次一直没有提升,一直停留在努力提升知识量的层面。

在这种模式下,会导致我们每遇到新问题都要学习新知识,导致“知有涯,学无涯”的境地,陷入知识焦虑,而且也会让自己越读书越困惑,甚至产生“书中没有颜如玉,书中没有黄金屋”的怀疑中。

要提升认知效率,就要花80%的时间学习20%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临界知识。

那么这20%的临界知识从哪里获得?

比如,你对古典诗词感兴趣,会去了解创作的相关的社会背景,这涉及到历史知识;你还会去了解诗词格律方面的内容,这涉及到文学,你还会翻阅当时的风俗礼仪,这又涉及到民俗学。

一旦你的研究深入,表面上不相关的事情就会千丝万缕的联系,把这些“不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的,就是“临界知识”。

为什么山东大学学霸可以站在图书馆边一排一排的看书?

显然不是她有超越别人的“超能力”,而是她拥有“一通百通”的临界知识,能达到触类旁通,一排一排的书,看似毫无关联,其实背后的底层逻辑有关联呢。

樊登曾经在讲书时说过一段话,大概意思是:讲了那么多书,其实很多书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所以看到陌生书总有种亲切感。

这就是掌握临界知识多的好处。盲目博览群书,有时可能会越读越累,越读越困惑。

掌握的临界知识,把力用在提升认知深度上,那么书就会越读越薄。这时候,读书才会让你彻底发生改变,这是书中会有千钟粟,书中也有黄金屋。@笑薇读书@芒果六斤半@李健颖#笑薇读书营##我要上微#

书中自有黄金屋创意(书中没有千钟粟)(4)

我是@菩提书侠,爱健身,爱阅读,梦想一生与书相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