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县山口镇哪个村以前叫双合庄(隆尧丘底村七女丘)

隆尧丘底村七女丘,相传这七个墓里埋葬着七位烈女。 隆尧丘底村七女丘的历史真实,有如下缘由可证:

1.历代《隆平县志》地理志有记载,此为文字根据。西汉御史大夫任敖死后葬于此地。村北曾有汉代七女之丘。并且说:“北有七女丘,南有尧王墓,斯言固已久矣。”

2.七女丘的英烈故事历代相传,经久不衰。“北有七女丘,南有尧王墓,斯言固已久矣。”《隆平县志》记载的这句话,就是明证。

3.七女丘和尧王墓,埋葬的不是一家人,互不相干。“北有七女丘,南有尧王墓,斯言固已久矣。”《隆平县志》记载的这句话,同样可以很明白地理解这一层意思。

4.七女丘比尧王墓的历史很有可能更早。“北有七女丘,南有尧王墓,斯言固已久矣。”《隆平县志》记载的这句话,让人不由得引起如下的发问:按尊卑论,尧王或任敖都比七女丘之七烈女显贵、高贵的多,俗话又说:“上北下南”,在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封建王朝,为何却要说“北有七女丘,南有尧王墓”呢?只有一个推论:七女丘比尧王墓的历史很有可能更早。

5.丘底村系由七女丘而非尧王墓而来。这是历史也是事实更是没有争议的历史事实。

6.清人张前范和李惠元的两首诗,也是七女丘历史传唱不衰的例证。《隆平县志》,廪生张前范的《七女丘》:

莲花池畔古荒丘,碁步霜林锁墓愁。

宁为佳城安七魄,空余烈志耸千秋。

星云自许同显晦,姓字何妨任去留。

简册销沉谁寄恨,一抔都付水东流。

庠生李惠元《七女丘》:

抔土星罗七女丘,千年埋骨不埋忧。

云环已自成苔藓,空叫野花插满头。

隆尧县山口镇哪个村以前叫双合庄(隆尧丘底村七女丘)(1)

隆尧县山口镇哪个村以前叫双合庄(隆尧丘底村七女丘)(2)

7.七女丘埋葬的七位烈女,古代长安渭水桥畔的“七女为父报仇”故事和我国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可佐证。山东嘉祥武梁祠、莒县东莞画像石、河南安阳曹操高陵画像石、以及内蒙和林格尔壁画墓都记载了这一历史故事,七女为父复仇 的图像不仅出现在汉画像石中,在东汉壁画墓中也存在。这则发生在古代长安渭水桥畔的“七女为父报仇”故事,从考古所发现的地域分分布情况看,在汉代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而且,在汉代墓葬壁画或石刻画像上配以榜题(或题记),对壁画内容乃至具体细节都作了明确而详细的注释,为解读这些壁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8.隆尧七女丘,为何不为国史所记载?隆尧七女丘以及七女复仇”的历史不见于《汉书》,《列女传》等文献古籍也没有记载,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专家指出,东汉乃至魏晋之后,国家层面不再提倡“冤冤相报”复仇行为,甚至对恶性的“血亲复仇”行为进行惩罚,以至于汉代流行的七女为父报仇的故事逐渐消失,淡忘于人们的记忆中。

9.《水经注》记载的七女冢,也说明七女丘的历史不是孤例。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沔水注》记述,在陕西城固县北有“七女冢,冢夹水罗布,如七星,高十余丈,周回数亩。”

隆尧丘底七女丘,还是七里丘?有些学者列举了认为七女丘是七里丘的几大理由:

1.《元和郡县志》卷第十七·河北道二·赵州·昭庆县 :任敖墓,一名七里丘,在县西四里。高帝时为御史大夫,封广阿侯。

2.《大明一统志》卷之三《真定府·陵墓》:“任敖墓,在隆平县东四里,敖,汉高帝时御史大夫,封广阿侯,卒葬于此,俗呼七里丘。”

3.《隆平县志》封爵载,广阿侯任竟,则这几座墓可能是任竟及其家属,或任敖后人及其下属之墓。称其为七女丘,应为后人讹传。不然普通的人是不可能葬到任敖墓的陪葬墓区的,也不可能莫名其妙的埋葬着七位女性。女、里音近,七女丘应为七里丘的误传。

4.现有关于七女丘的记载都是清朝中期左右的事,本身可信度较低。而唐代的李吉甫是赵州赞皇人,自然对于赵州昭庆更为熟悉。 孰是孰非?谁对谁错?敬请大家评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