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读是一种很有用的学习方法:精读和泛读科普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我国早期古代先贤一直信奉的传统信条。

明诗人林鸿也道:“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也正是此意。

“文字即信息、阅读全靠脑”是当代科学的一种常见理念。

泛读是一种很有用的学习方法:精读和泛读科普(1)

对于启蒙孩子英语的家长来说,刷分级读物已经成为英语启蒙界的一股清流,如何刷,如何有效率的刷,成为萦绕家长许久的难题。

因此,“精读”和“泛读”两种耳熟能详的阅读方法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眼帘。

一、精读”和“泛读”的概念

1、精读:

这种主要是以掌握阅读方法、发展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知识为目的的读书方法。

即精细深入地阅读。要求“字求其训,句索其旨。”

精读的练习也是相当多的,阅读文章回答细节问题、为文章填空、给段落取标题、打乱文章段落顺序让你排序的等等。

但凡接受过社会主义九年义务教育的,应该都明白其中的痛楚。

说白了,精读约等于阅读理解。

泛读是一种很有用的学习方法:精读和泛读科普(2)

2、泛读:

顾名思义指广泛地阅读,特点是读者更关注整体含义,而非个别词句,更加尊重孩子学习自身的意愿。

泛读可以从分级阅读入手,再进阶到章节书本。这个阶段需要看各种不同的书。要从量变到质变,是需要大量的积累。

泛读真的是符合British Council(英国文化协会)所提倡的“enjoyment”,即兴趣而读。只要是孩子想读的,都给他读,多多益善。

泛读是一种很有用的学习方法:精读和泛读科普(3)

也就是进行大量地原版阅读。一般精读,是区别与泛读而言的概念,指深入细致地研读。

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

精读和泛读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

它们各有特定的目的, 然而总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精读为泛读准备条件,泛读则巩固和发展精读的成果。

2、精读和泛读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鱼sir认为精读和泛读主要存在以下几点比较大的差异。

1、对孩子学习的注重点有所不同。

精读课文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均衡性,为泛读的基础能力进行开拓、强化,学生通过有选择地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所以说,精读是基础,泛读是发展,是提高拔尖。

2、学习重心不同。

精读课文传授方法、教给策略,泛读课文迁移方法,举一反三。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泛读只是补充;但是就阅读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泛读才是主导。

泛读是一种很有用的学习方法:精读和泛读科普(4)

3、具体学习模式不同1)精读:需要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细扣字眼,在这个基本式的基础上。比如可以用创设情境,反复诵读语法知识点,穿插老师或者父母的评读的思路进行学习。

精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它约等于阅读理解,但是并不是阅读理解。国内英语的阅读理解,并不能做到这种思维训练。

2)泛读课:就算是多多益善,但不能“佛跳墙式”的一锅乱读,而是一种“爬梯式”阅读。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各种阅读测评(如STAR测评,蓝思指数测评)非常盛行的原因。

所以,泛读要做的是“记录”,记录所读的内容,按照合理的难度梯度去安排每个阶段、足够多的阅读。

泛读是一种很有用的学习方法:精读和泛读科普(5)

3、如何开展精读和泛读?

讲到这里,很多家长会问:那么如何开展精读和泛读呢?

“精读”的完成对于家长或者老师的依赖度非常高,这也就决定了我们选择“精读”的三大指标:

1. 内容篇幅比较短,不宜过长。

2. 难度要略高于孩子的现有水平,作为一种挑战性阅读。

3. 针对性要强,要带有明确的阅读目标或任务。

生活中常见的杂志、科普文都符合,此外像家长经常接触的

RAZ、海尼曼、牛津阅读树这类题材丰富的分级阅读,有一些就可以拿来做精读。

而“泛读”,前面也反复强调,是由兴趣驱动的。

著名的木桶效应中曾提到:

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

泛读是一种很有用的学习方法:精读和泛读科普(6)

而孩子是为了在泛读中获得阅读的喜悦感。因而为了保证“泛读”最短模板的长度,提高孩子的兴趣下限,最好遵循以下几个标准。

1. 难度适中,生词量不超过10%。

2. 不必纠结孩子在其中学到什么,只要孩子喜欢即可。

因此,故事题材、知名儿童小说都可以做泛读。可以参考各大杂志评出的top10、前百的经典图书,都是适合拿来做泛读的。

4、精读和泛读怎么搭配?

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精读和泛读要如何搭配使用呢?

二语习得专家克拉申博士(Stephen D. Krashen)提出的二语习得理论中,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i+1语言输入假说。

泛读是一种很有用的学习方法:精读和泛读科普(7)

克拉申认为:

“当外语学习者接触到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时,语言习得才可能实现。”

如何理解“i 1”理论呢?

i表示孩子的现有水平,即孩子可以理解的部分;1是指孩子可以自然获得新的语言知识的部分。

我们将其运用到阅读上,如果孩子要在阅读中获得能力的增长,一定要保证阅读中孩子可以理解的部分是可以确保得到1这个部分的获得的。

要习得新的语言结构,仅仅靠几道练习题、几篇短文是不够的,它需要连续不断地有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等一套“组合拳”才能奏效。

结合这个原理和中国孩子阅读的习惯,鱼sir建议精读和泛读的比例为1:5。还是那句话,泛读的数字越大越好,不要再低于5了。

5、关于精读和泛读的一些误区

1、精读效果一定比泛读好吗?

鱼sir回答:并非如此。 孩子的综合阅读能力,是精读和泛读两者相互结合的产物,幼儿早期最重要的是量的输入、积累和沉淀。

切勿为了“题感”而偏向“精读”,也消磨了孩子对阅读的热情。

2、孩子总读那几本书,好像没什么效果?

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研究指出,3-6岁的孩子对喜欢的东西一定具有重复的倾向。与其怀疑孩子是否是一无所获,不如反思一下是否是在选材上有失偏颇。

在3-6岁早期阅读的阶段,我们最重要的目标是解决孩子读的问题,一定要让先爱上阅读。在这之后,我们再去考虑,是否读得不够深入,是否读的太慢了等问题。

泛读是一种很有用的学习方法:精读和泛读科普(8)

3. 我看我孩子拿着点读笔,好像都会了?

分级读物所谓的“会”,不是纯粹拿着点读笔点读,而是严格意义上的自主独立阅读。是整体而言,孩子的阅读是流畅的。

总而言之,精读和泛读要相辅相成,互精读是主体,泛读是补充,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精读是基础,泛读是应用。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精泛齐进,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孩子的英语综合水平。

如果你对孩子的学习方法有任何疑惑,或者想了解其它线上机构,欢迎

头条留言私信

随时找我聊一聊。

ps:本次评测结果仅供当前阶段参考;机构服务和课程质量会因运营、师资等变化而存在波动,欢迎家长们和我交流,反馈孩子的真实上课感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