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

黃劍博采风追影,皇氏古建築大全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1)

Jumbo Huang ,Jumbo Heritage List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2)

第3366回:上帝曲线建筑女王,扎哈哈迪德破常规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3)

《黃劍博采風追影》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Jumboheritagelist, Huang_Jumbo )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4)

建筑应该像一条曲线那样,有种流动的美。一个连一个,在约束中解放出来。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5)

她打破建筑带来的生硬,用极具表现力的设计,展示建筑原本缺少的运动感。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6)

一个一直为认可而奋斗的女人,她所处的行业却集成了人类最复杂的野心和最基本的需求。

在扎哈的设计中,最为标志性的特征是“曲线”。 再硬挺的建筑,经过她的解构,都能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流动感。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7)

大家知道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广州歌剧院,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望京SOHO和上海虹桥凌空SOHO等伟大建筑的女设计师是谁吗?实际上我们在国内看到的大量自带“流淌”效果的建筑,都是出自一位女建筑师之手。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8)

她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了普利策建筑奖的女性建筑师(相当于诺贝尔的建筑奖),人称“ 建筑界女魔头 ”。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9)

2004年3月21日,海耶基金会把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立兹克奖颁给了她,她创下了两项记录——是该奖项创立25年以来的第一位女性获奖者,还是最年轻的获奖者。评委之一、里斯大学的建筑学教授卡洛斯·吉门内兹这样评价她的贡献:“她让建筑成为都市精力的虹吸管,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生命力的喷薄和流动。”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10)

2015年,英国建筑界最高奖项“皇家金奖”(Royal Gold Medal)宣布金奖颁给扎哈·哈迪德,扎哈·哈迪德成为该奖项历史上的首位女性获奖者。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11)

在男性一统天下的建筑业,哈迪德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凭的全是自己多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哈迪德也遭受过很多重大挫折。正如评审团所指出的那样,哈迪德获得世人认可之路,是“英雄式的奋斗历程”。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12)

哈迪德的建筑设计极为大胆和前卫,什么奇形怪状、脑洞大开的建筑都有,她不相信和O谐。她说,如果你旁边有一堆O屎,你会跟它和O谐?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13)

1993 年她接受了人生第一个委托项目,位于德国魏尔阿姆赖因 Vitra 园区的消防站。这个项目被认为是帮助扎哈走出低谷的关键之作,它震撼了建筑界,带来了巨大的声誉。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14)

虽然扎哈·哈迪德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就已经因其大胆的设计被人们称为“解构主义大师”,但也正因为其设计太过大胆,使得绝大多数的设计仅仅停留在图纸上,因此也获得了“纸上谈兵”的建筑师的称呼。而1993年建成的维特拉(维特拉)消防站是扎哈正式建成的建筑处女作。在维特拉消防站建筑方案出台还尚未实施之际,由于其充满幻想和超现实主义风格就已经名声大噪。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15)

维特拉消防站位于德国莱茵河畔魏尔一个同名公司的园区内,这座建筑倾斜交错的混凝土平面,重塑了横穿而过的街道。维特拉园区是一个综合了很多功能区的场地,其中包含了工厂、陈列室以及维拉特设计博物馆。扎哈起初只负责消防站的设计工作,但 是项目最终还包括了边界的围墙、一个运动空间和一个自行车棚。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16)

这些设施位于贯穿园区主要道路的拐弯处,而这条道路,以及道路尽头的消防站被作为线性的景观空间与周围的功能区相呼应。扎哈的设计让维特拉消防站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物体存在于园区之中,而是以这座建筑来定义它所处的环境。这座建筑的墙壁和屋顶都符合线性结构特点,从外观看起来,这座建筑就是由很多平面元素所组成的,而这些平面、线之间相互倾斜、折叠,以划分内部的各项功能需求。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17)

她素来以“反对直角”、追求建筑空间的融合和流动而闻名。让她得以实现这种风格的,除了基本功和想象力,还有计算机带来的电脑辅助设计软件。前者带来了富于艺术感的图纸,后者则实现了精密的计算。准确地说法应该是,把建筑设计师从承重参数计算等一系列流程里解放了出来。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18)

如今的中国毋庸置疑已经是全球建筑师最热爱的试验场之一。仅在 2011 和 2012 年,我国消耗的水泥就比美国整个20世纪消耗的还多。所以真正让扎哈·哈迪德能大展拳脚的地方就是我国,她要感谢我们给了她一个问鼎巅峰的平台。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19)

人们惊讶于明星建筑物带来的视觉冲击,以及更多盲目建设带来的泡沫。

扎哈·哈迪德的作品看似平凡,却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20)

上帝的曲线,建筑界的“女王”。她用三十余年的时间,创造了无数足以震撼世界的建筑。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年至2016年3月31日),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 school学习建筑学,1977年从AA Diploma毕业,获得建筑联盟学院本科学位。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21)

扎哈·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个富裕、开明的家庭。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独立,在女儿身上投入了很多的期待。她父亲一位世交的儿子是名出色的建筑师,这位邻家哥哥对年幼的哈迪德产生了极大影响。另外,母亲的品位也深深影响了哈迪德。从小,哈迪德就看着母亲在家里来“乾坤大移位”——因为母亲又买了标新立异的新家具。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22)

1968年,哈迪德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攻读数学系。1972年时,全家为了她的学业移居伦敦,她开始在著名的建筑学府——建筑联盟学院学习。当时,她的导师是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那会儿,哈迪德的火爆脾气就很有名了,但那正是导师和同学喜欢她的原因,也是她作品中爆发力的源泉。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23)

1977年,哈迪德毕业后加入大都会事务所(OMA),在那里做了两年的学生和六个月的合伙人,之后创立个人工作室,开始大量参与国际竞赛。她的设计中开始出现锐角尖顶、流动丝巾一样的长弧曲线,给大家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24)

1982年,香港举行的国际建筑竞赛上,哈迪德获得了一等奖,坚定了她在这一行走下去的信念。然而哈迪德的这个作品初审就遭淘汰,是日本建筑家矶崎新独具慧眼,把她的方案从废纸堆里捞了出来。矶崎新评价这个方案时说:“我被她那独特的表现和透彻的哲理性所吸引。”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25)

哈迪德很受鼓舞,她先后在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任教,设计作品几乎涵盖所有的设计门类,门窗、家具、雕塑摆件、灯具、椅子、水杯和餐具。她的绘画作品更是前卫,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这样的业内专业机构永久收藏。这些,都反映出一位女设计师的广阔视野。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26)

有人打了个这样的比方,“哈迪德这三个字就是当今建筑界的畅销品标记”。她仿佛一帆风顺,以至于黎巴嫩电视台的记者,有一次在采访哈迪德时曾问:“你是一个幸运儿,对吗”哈迪德严肃地回答说:“不,我坚韧不拔地去努力,我花了数倍于他人的力气,我没有一天放过自己。”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27)

电脑辅助设计能够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工程师想要设计的物品或者建筑师想要设计的建筑。这项技术的鼻祖是伊万·萨瑟兰,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在 1963 年发现了用户和电脑通过图形互动的原理。如果没有神奇的 电脑辅助设计,现代的物质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它使人们能够即时修改从螺丝刀到汽车等各种产品的模型,准确地指定它们的各种参数,并且监控实际的生产过程。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28)

尼古拉斯·卡尔在著作《玻璃笼子》里曾经提到对 电脑辅助设计 地批评:在 电脑辅助设计 出现之前,建筑师的艺术源泉是绘画。徒手画的草图同计算机渲染的图画类似,两者都具有明显的交流功能。但是绘图不只是表达想法的方式,它是一种思维方式。现代派建筑师理查德·麦科马克表示:“我无法想像,除了绘画,我还剩什么。我把绘画作为批判和发现的过程。”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29)

扎哈也说过类似的话,她的合伙人赞赏她笔下的线条出奇的利落果断。很多借助 电脑辅助设计 工作的人并非为了创造,而是为了掩盖或者避开问题。一件事“应该怎么做”和它“这样做有没有用”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但要想在诸如建筑这样的语境解决问题,必须兼顾这两点。人类画的图纸可以,电脑辅助设计 则不能。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30)

由 电脑辅助设计 延伸出来的参数化设计,并不是扎哈事务所独有的技术。早在弗兰克·盖里设计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时,他就用了一种一般用于空气动力学分析的软件,故而令参数化软件名声大噪。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31)

但即便到目前,很多建筑院校也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工具,扎哈事务所则是一个实打实的试验场,不仅大规模运用,还会宣扬它的优势和作用。她在 2005 年落成的沃尔夫斯堡费诺科学中心(Phaeno Science Centre)里就开始实践这种技术依托的建筑设计方法,因为需要更复杂的软件支持,还与沃尔克斯贝尔的科技中心建立了特殊合作关系。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32)

之后,包括扎哈在中国的首个建成项目广州大剧院、银河 SOHO、蛇形画廊、阿塞拜疆的阿利耶夫文化中心、首尔东大门设计广场以及南京青奥中心,扎哈几乎都把参数化设计的技术运用至她所有的设计中。不过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扎哈的设计并不是软件的成果,而是真正创造力和掌控力的体现。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33)

扎哈是希望把房子盖成艺术品的人,这当然是野心的一种,但并非所有的野心都以艺术性为最终表达目的。

有趣的是,不管扎哈对自己的作品解读如何,外界、甚至包括她的项目雇主们,对这些产品的解读都完全基于自身的视角。比如广州大剧院,扎哈把它誉为“被水冲刷过的鹅卵石”,但外界则陷入对这个文化地标的狂热。一切正如平面设计师刘治治所说:“由于 Zaha Hadid 的出现,暴发阶层终于找了足够新、特、奇的建筑样式,以彰显他们真的明白什么是未来、当代……”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34)

广州大剧院自项目动工建设到落成,主要争O议点来自其造价,被指为烧钱的形象工程。据南方的媒体在 2009 年的报道,这座建筑于 2004 年设计规划,目标是建成广州七座标志性建筑之一。规划时工程总造价(不含地价)约 8.5 亿元人民币,而到 2009 年时,总投资已增加至 13.8 亿元。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35)

也在这一时期,我国各大城市似乎都陷入一种热潮,用高额投资建设铺张的“文化地标”。据南方媒体的数据,北京国家大剧院投资 26 亿,重庆大剧院 15 亿,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投资 11.4 亿。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36)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扎哈近年许多重要项目和大型项目都在发展中国家市场进行,诸如中国、巴西、墨西哥、阿塞拜疆、柬埔寨以及中东等。这其中一方面因为欧美建筑市场趋于饱和,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发展放缓乃至停滞,另外一方面,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需要扎哈这样的设计师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和话语权。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37)

正如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可以唤醒一个叫做毕尔巴鄂的西班牙小城一样,明星建筑被很多地方晸府视为晸绩的一部分。相比之下,商业建筑倒是更为保守。和扎哈·哈迪德合作甚多的 SOHO 我国是个例外。创始人兼董事长潘石某屹曾在接受《好奇心日报》采访时表示正是 SOHO 给扎哈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更大体量的建筑设计机会,以及更多的建造支持。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38)

哈迪德的成名之路充满荆棘。尽管她很早就被称作“解构主义大师”,尽管她大胆运用几何结构,得过大大小小的奖项,有时一年多达四项,仍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她怪异的设计方案。著名的主流建筑师罗伯特·亚当就曾尖锐地批评:“她根本不考虑地板落差极大、墙壁倾斜、天花高吊……对其中生活工作的人有何不便。空间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胶泥一样,只是满足她孩子一样的玩兴。”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39)

她的不少作品都只能安静地躺在图纸上,无法付诸实施,她甚至一度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建筑设计师。直到1993年,哈迪德才推出成名作——德国莱茵河畔魏尔镇的一座消防站。她通过营造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达到一种海市蜃楼的效果。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40)

1994年,哈迪德花费了极大的力气,获得了英国威尔士卡的夫湾歌剧院竞图方案的一等奖。但是,来自卡的夫地方的反对,最终扼杀了方案的实现。他们不愿让一个口音浓重、深色皮肤的女移民来主持重要文化建筑的建设。哈迪德承认,这次挫败曾给予她很大打击。在伦敦生活了二十年,她却未有一件作品在英国问世。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41)

哈迪德另一个比较有名的作品,是她独立设计的美国辛辛那提罗森塔尔现代艺术中心。这幢八层高的建筑像一只精巧的方盒,一层一层搭建在玻璃底座上,被《纽约时报》誉为“田园绿洲”。此外,法国斯特拉斯堡的一个停车场,以及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场等也使哈迪德名扬四方。

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这一光环主要源于她独特的创作方式。她的作品看似平凡,却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42)

1993年,哈迪德推出成名作——德国莱茵河畔魏尔镇的一座消防站。在它的建筑方案出台、尚未实施之际,由于其充满幻想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而名噪一时。哈迪德通过营造建筑物优雅、柔和的外表和保持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达到理想的效果。

这一次,哈迪德的获奖作品是台湾台中古根汉美术馆。评委认为她能够大胆利用空间,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使作品与环境融为一体,成功展示了乡村生活的美妙,因此才把本年度的大奖授予她。当代建筑大师、评审团成员之一法兰克·盖瑞称赞哈迪德的每一个设计都创意十足。另一位评审费巴姆表示,哈迪德单单画出设计图,就已大大扩充了建筑的“创作曲目”。她设计的大型综合建筑建成后,创造力更能充分展现非解构主义大师,与屈米、埃森曼的区别。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43)

扎哈·哈迪德并不是解构主义大师。哈迪德本人也不认为她是一位解构主义建筑师。她与解构大师屈米、埃森曼是有区别的。虽然建筑形式相似,但是屈米的思想源自德里达,而哈迪德则是受到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的影响。屈米及埃森曼解构主义的共性是在于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批判,对现代主义建筑和传统建筑二元对立的瓦解。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44)

屈米重构了一种非二元对立的理论,埃森曼重构了一种后功能主义。他们在重构的同时,都走向了各自瓦解对象的对立面。而哈迪德则是通过对传统观念的批判,进而对建筑的本质进行重新定义,从而发展适合新时代的建筑,这才是哈迪德在建筑中所要实现的本质目的。

多方位出击的哈迪德走着理论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并重的路子,她的实践几乎涵盖所有的设计门类。1983年,她在伦敦展出大型绘画回顾展。此后,她的一些颇具实验性和前卫的绘画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众多机构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永久收藏。这些,都反映出一位特殊女性设计师的广阔视野。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45)

从哈迪德的多项设计作品的构思和表达方面来看,她与众不同的伊斯兰文化背景显然弱于其所接受的英国式传统保守精神。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性格之中还有着强硬、激越的一面,她的许多设计手法和观念似乎是在被阿拉伯血统中的刚劲精神热烈地鼓舞着勇往直前。与此同时,她也在一些“随形”和流动的建筑设计方案之中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浪漫品位。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46)

以“打破建筑传统”为目标的哈迪德,一直在实践着让“建筑更加建筑”的思想,于是才会有超出现实思维模式的、突破式的新颖作品。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47)

哈迪德的工作室位于伦敦的心脏地带——克拉肯威地区,办公室硕大无比,天花板装饰着复杂锯齿状的蓝色有机玻璃,书籍和杂志包围了整个房间。哈迪德还是那副惯常打扮:黑色束腰上衣,黑色光面修身长裤,黑色Prada凉鞋。她一天坐上15个小时,也不会得腰肌劳损,因为她那张粉红色的安乐椅,顺着人体的脊椎线条呈S形设计,就如一件现代软雕塑。这是著名设计大师VernerPanton的作品。“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设计”哈迪德说。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48)

她本人也是即兴设计的爱好者,她曾设计出一双“建筑感十足”的深桃红色凉鞋,上面布满了龟背竹一样的镂空曲线,奇妙的坡跟让鞋看上去和地面若即若离,拥有神奇的飘浮感。哈迪德的下属知道,要是这位“女魔头”有一天穿自个设计的凉鞋来上班,说明这位与众不同的老板又成了一座随时会爆发的活火山,“她嫌大家的活干得太沉闷了,或者,她嫌自己的活太沉闷了,就会换双鞋子来振奋一下精神。此时,谁要是漫不经心,就会引来她的尖叫、怒吼。”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49)

哈迪德对工作和下属的严苛在业界很出名。她外表健硕,有着中东女性特有的旺盛精力,头发中分,最前面两络头发挑染过,向两边撩起,“就像一部传奇撩开了门帘。”她的一位下属说,“你没法不对她又敬又畏。”哈迪德声音洪亮地布置工作,听到她的声音,下属们的心脏都会擂一阵鼓。她是那种一周能在办公室耗上80个小时的人,跟着她混的下属,多多少少也要有点工作狂倾向才成。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50)

对于自己恶脾气的议论,哈迪德说,没有强迫症,哪能成为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师,和她有着相似性格的男建筑师却不被认为反常,这说明什么,说明男女还是不平等,到一定时间没结过婚的男建筑师还被认为是“钻石王老五”,有着同样经历的哈迪德却被视作“爱神也会吓跑的女魔头”,也是同样道理。

她的作品并非全然地西化与现代性。在伊拉克长大的扎哈,从小便迷于波斯地毯繁复的花样,藉由织工的双手,波斯地毯将现实转化为交缠丰富的世界。无独有偶地,织工也多半为女性。

对扎哈最直接的影响仍是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她在那里就学时,该学院可说是处于黄金时期,堪称全世界的建筑实验中心。学院继承“建筑图像派”的传统,学院的多位师生——库克、库哈斯、楚米、寇斯,将现代世界的憾动转化为他们作品的主题与造形。他们勇于做为全新的现代主义者,尝试捕捉不断变化的能量,增加新视点,企图为现代性提出新视点。不管是楚米的趣味狂笑、库哈斯的神秘拼贴,还是库克的宣示性,他们都将多向度透视、快速移动而强烈的造形,和科技性的架构,整合为意象-这些意像的表现乃是描述多于定义。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51)

并不是所有人都欣赏她的设计。时至现今,在已经生活了20多年的伦敦,仍未有一件哈迪德的作品问世。在获奖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哈迪德也直言自己在英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很久以来,人们一致认为哈迪德的设计富于动感和现代气息。但也正因为这两个原因,她的很多作品都只能安静地躺在图纸上,无法付诸实施,她甚至一度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建筑设计师。尽管她得过大大小小的奖项,有时候一年获4项,但似乎在世界建筑环境里掀不起一丝波澜。这种状况一直到90年代末才有了改观。

除了荣誉之外,各种请她主持设计的邀请单也像雪片一样飞来。对哈迪德来说,未来的日子将非常忙碌。在欧洲,她已经开始筹措为宝马公司设计位于德国莱比锡的新总部,此外,她还接下了设计坐落于罗马的意大利国立现代艺术中心的任务。在美国,她身为最终5位入围者之一,将设计2012年的纽约奥运村。当然,哈迪德还想为自己已离开近30年的故乡巴格达做些什么。“若能在那里设计建筑,将是很不错的事。”哈迪德说。因为她认为那里实在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52)

2004年度普里茨克建筑奖第一次被授予一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

3月21日,普里茨克建筑奖评审委员会在加州洛杉矶宣布,已取得英国国籍的伊拉克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被评选为2004年度普里茨克建筑奖得主。这是普里茨克奖设立26年以来第一次被授予一位女建筑师。2003年哈迪德,在美国完成了一项工程设计,即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理查德与洛伊丝·罗森萨尔当代艺术中心;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53)

当前,她正在开发另外一个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建筑物共存的工程,即俄克拉荷马州巴特莱斯威尔的普瑞斯艺术中心(the Price Tower Arts Center)。

她在欧洲完成的其他工程设计包括:德国莱茵河畔威尔城(Weil am Rhein)的维特拉(维特拉)家具公司的消防站;坐落于威尔城的州园艺展览建筑(Lfone Landesgarten-schau), 即标记为1999年园艺节的展览建筑物;法国斯特拉斯堡郊外的停车场和有轨电车站;坐落于奥地利西部的可以鸟瞰因斯布鲁克城的伯吉瑟尔山上的滑雪台。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54)

她在不同发展阶段中有很多其他工程设计,它们包括:德国莱比锡的BMW建筑和沃尔斯堡的科学中心,罗马的国家当代艺术中心,西班牙比尔堡的总体设计,台湾的古根海姆博物馆,那不勒斯城外的高速火车车站,法国蒙特帕利尔的新的公共档案馆、图书馆和运动中心等。

在评审委员会宣布其评选结果时,Hyatt基金会的主管托马斯·J·普里茨克说:“作为普利兹克建筑学奖的发起者和赞助者,我们看到极其独立的评委会第一次把荣誉评给一位女性,这是令人满意的。尽管她的主要作品的实体相对小些,但是,她已获得人们的广泛称颂,而且她的精神和理念甚至显示出未来发展的远大前程。”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55)

普里茨克奖评委会主管罗特赫斯柴尔德勋爵评论说:“同时,如同她的理论和学术工作一样,作为实践建筑师的扎哈·哈迪德对现代主义的追求是坚定执着的。她总是富有创造力,摒弃现存的类型学和高技术,并改变了建筑物的几何结构。”接着,罗特赫斯柴尔德勋爵还说:“在伦敦建筑协会的第四年里,哈迪德作为雷姆·库哈斯(他本人是2000年普里茨克奖的得主)的学生完成了被称为马勒维奇结构(Male-vich's Tectonik)的毕业设计作品——她在泰晤士河上的Hungerford桥旁设计了一幢宾馆,从至上主义者(suprematist)那里吸取了满足规划和地点要求的形式。因此,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巧合——颁奖典礼将在非常美丽而且极富创造力的城市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而马勒维奇曾在那里生活和工作过。”

已为整个世界知晓的作为建筑学领域最高荣誉的正式颁奖典礼将于2004年5月31日举行。届时,一笔1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和一枚青铜奖章将在艾尔米塔什(Hermitage)国家博物馆被授予本年度普里茨克奖得主扎哈·哈迪德,继之在博物馆的冬宫举行盛大的招待会和晚宴。普里茨克奖的颁奖典礼每年在全世界不同地点移动举行,借以表达人们对历史性的和当代的建筑之尊崇。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56)

1989年普里茨克奖得主,此届评委会评委弗兰克·盖赫里说:“2004年普奖得主可能是最年轻的得主之一,也是多年来所见设计发展轨迹最清晰者之一。她的作品充满了激情与创新。”评审委员会中有一位新评委——记者克瑞恩·斯坦因,他是费顿出版社(Phaidon Press)的评论主笔。他评价说:“在过去的25年里,扎哈·哈迪德已经创建了对抗常规的事业——挑战建筑空间、建筑实践和建筑构造的传统理念。”

评委会评委、维特拉(维特拉)公司董事会主管罗尔夫·费赫尔鲍姆(Rolf Fehlbaum)称:“在构造建筑实体之外,扎哈·哈迪德已从根本上拓展了具有空间清晰度的建筑结构体系。既然复杂建筑物正在出现,那么她的创新力量就会充分展示。”

评委和建筑评论家艾达·路易丝·胡斯塔布雷谈到这次评选结果时说:“扎哈·哈迪德是当代建筑艺术领域中最有天赋的从业者之一。从她的最早的绘画和模型到当前处于进展中的建筑物和作品中,可以看到其中始终含有原创的和强烈的个性视觉,这种视觉已经改变了我们观察和体验空间的方法。哈迪德的碎片几何结构和液体流动性比创造一个抽象且动态的美好事物要做更多工作,这是一种探索和表达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主要工作。”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57)

另一位来自休斯敦的评委是里斯大学的建筑学教授卡洛斯·吉门内兹,他说:“在造型丰富和形式充盈预警的情况下,扎哈·哈迪德的创作提醒我们:建筑是虹吸集体精力的虹吸管,是对城市生命力的永久忘却。”评审委员、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建筑学教授乔治·西尔沃提(Jorge Silvetti)认为:“扎哈·哈迪德所设计的建筑物是当今建筑在空间产品中占据首位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她对墙体、地面和房顶,以及那些透明、互相交织和流动的空间所作的独具匠心的处理生动地证明了,作为艺术的建筑并未使人耗尽气力,它所需要的仅仅是想象力。”

扎哈·哈迪德是获得普里茨克奖的第三位英国建筑师。

她所设计的注明的日期的最优秀最著名的工程是:德国的维特拉(维特拉)消防站和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Weil amRhein)的州园艺展览馆(1993/1999),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1999),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2001),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2002),以及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2003)。

她还完成了如下的家具创作和内部装饰: 伦敦的Bitar(1985),札幌的Moonsoon餐馆(1990),由Sawaya and Moroni制造的Z-游戏(2002)和Z-景观(Z-Scape,2000)的家具,Alessi的茶城与咖啡城(2003)。她所设计的临时建筑物包括:大阪的Folly(1990 ),荷兰格罗宁根(Groningen)的音像馆(1990),伯明翰的Interbuild蓝图杂志馆(1995),意大利罗马美蒂奇(Villa Medici)安装网(installation Meshworks,2000),英国伦敦盘旋形画廊的夏亭(2000),以及西班牙巴塞罗那的R. Lopez de Heredia Vina Tondonia亭阁(2001)。

2016年,离4月1日西方愚人节不到1个小时,美国东部时间3月31日晚11时许,BBC新闻发布了一条令人震惊与惋惜的消息:著名的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突然离世,享年65岁。

广州歌剧院于2010年开放,是扎哈在中国完成的第一个项目。自开放以来,广州歌剧院的各种演出已经吸引了近400万游客。歌剧院位于广州文化发展的核心地段。其独特的双巨石设计面向珠江,将邻近的建筑与广州珠江新城的国际金融塔融合起来,歌剧院就像小溪中被溪水冲刷后变得光滑的鹅卵石一样,和谐地坐落在河边。

广州大剧院(Guangzhou Opera House),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珠江西路1号,是广州新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坐落于天河中央商务区,东毗广东省博物馆和广州图书馆,西邻美国总领事馆,南望珠江与海心沙,北靠广州国际金融中心。

广州大剧院总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总高度43.1米,拥有歌剧厅、实验剧场、当代美术馆等艺术专馆和三个排练厅(歌剧排练厅、芭蕾排练厅以及交响乐排练厅)。广州大剧院由英籍伊拉克设计师扎哈·哈迪德设计,被称为“圆润双砾”,其主体建筑为黑白灰色调的“双砾”。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58)

2013年9月,广州大剧院获得“菲迪克百年重大建筑项目杰出奖”。 2014年,广州大剧院被《今日美国》评为“世界十大歌剧院”。

广州大剧院建筑结构采用的是“铸钢结构”,外立面为三向斜交折板式网壳,由5000多块玻璃和75000块石材组成,大小相同而形状各异。广州大剧院歌剧厅共设1804个坐席,包括1687个座席、117个乐池坐席,三层观众席呈“双手环抱形”,“满天星”天花板,歌剧厅内拥有不对称的构造、流线型的墙体和特殊的凹槽,便于音响效果的发挥。

歌剧厅采用国际上常用的“品”字形舞台的工艺布置形式,分为主舞台、左、右侧舞台和后舞台四个部分。整个舞台轴线宽74米,轴线深度46米,台口宽18米,高12米。

广州大剧院由英籍伊拉克设计师扎哈·哈迪德设计,外形被称为“圆润双砾”,其主体建筑为黑白灰色调的“双砾”。 广州大剧院没有垂直的柱子,没有垂直的墙,采用不规则的几何形体设计,致使“石头”的外观是扭曲倾斜的,仅外表面就有64个面,41个转角和104条棱线。

扎哈设计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于2019年启用,是一座位于市中心以南46公里的新机场。该机场拥有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际旅行需求,并完全融入该国不断扩大的交通网络。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设计需要满足最初每年为4500万旅客提供服务的需求,到2025年,北京大兴将容纳 7200万旅客,并计划进一步扩展到每年服务多达1亿人次和400万吨货物。

其70万平方米客运大楼的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原则相呼应,即围绕中心庭院组织相互关联的空间,引导所有乘客无缝地通过出发区、到达区或中转区,到达中心庭院。航站楼的拱形屋顶向六个方向以流动的形式延伸至地面,支撑结构,并将自然光引入内部,同时引导着所有乘客前往中央庭院,并在整个建筑中提供直观的导航系统,引导乘客进出登机口。

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邺城路8号,处于南京青奥轴线与长江的交叉点处,坐落于建邺区江山大街北侧、金沙江东路南侧、扬子江大道东南侧、燕山路南延段西侧,由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是一座集酒店、写字楼、大型停车场、购物广场、会议展览、酒店式公寓等功能于一体的摩天大楼。

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总建筑面积约为49万平方米,包括一栋314.5米、68层高塔楼,一栋249.5米、58层高塔楼和一栋46.9米、6层高裙楼。该建筑脱胎于帆船,而又不同于帆船。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59)

2017年10月,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获得2016-2017年度鲁班奖; 2018年3月,南京国际青年中心获得2017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 南京国际青年中心外幕墙大量采用曲线、曲面、折角,整个外幕墙采用了1.2万多块GRC(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板材,其中曲面板最大面积达35平方米,最重达2.1吨。外幕墙采用直立锁边铝合金金属复合保温。

南京国际青年中心建设过程中,开挖土方量达到了60万立方米,用掉了2.6万吨结构钢筋和4万吨钢结构,安装有电梯、扶梯共计44部,其中扶梯25部。

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由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设计,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的扎哈·哈迪德担纲建筑总设计师。

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采用立体感的流线型设计,灵感源于南京云锦。传统云锦由匠人以金线、银线手工织造而成,犹如云锦丝线,这一地标性建筑同样运用流畅的线条设计将文化中心、新中央商务区、滨江公园及江心洲岛逐一串联。

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塔楼的立面采用梯形架构,可最大限度地延长面向长江的楼面和双层电梯(由小型自动扶梯组成)的长度,使其核心区域的规划效率提高了50%。塔楼随着高度逐渐变窄的横截面结构使得使用面积与总建筑面积之比超过70%。

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的裙楼(会议中心)造型复杂,呈流动曲面状,地上主体为全钢结构,2万多个构件中均为独立尺寸,没有相同的构件。

玛尔扎哈小改动(上帝曲线建筑女王)(60)

从被业内很多人质疑是“纸上谈兵”的建筑师,到在以男性为主导的行业中被称呼为“女魔头”,再到现在人人都知道她是第一个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女性建筑师,也是设计出无数著名项目的建筑师,扎哈一直坚持着自己的风格,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可能。她将新的技术和新的材料融合到一起,为这些建筑融入更多的创造力。。。

黄剑博参考资料:

1. 扎哈·哈迪德 .雅某昌艺术网

2. 愚人节前夕一条真实而难过的消息:我们突然失去了扎哈·哈迪德 .Art-Ba- Ba.2016-04-02

3. 文吉丽 jill ;图片源于扎哈·哈迪德建筑工作室 zaha hadid archrtects,上观号作者上海科协。

4. 狂砸800亿的北京大兴机场建成 “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 .新某浪时尚.2019-02-11

5. 丽泽SOHO竣工投用 北京再添新地标 .人民的网

6. Zaha Hadid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与思想 .E拓建筑的网

7. 扎哈·哈迪德获英国“皇家金奖” 成为首位女性获奖者 .中国的艺术品网

8. 好奇心日报,北京酷睿奥思科技发展某公司,她的建筑和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