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迷雾见光明(拨开迷雾紧握光明)

抛开迷雾见光明(拨开迷雾紧握光明)(1)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清华园造就进步爱国思想

1913年,闻一多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不久,与杨延宝、梁思成组成美术社,并参加清华文学社工作,担任《清华月刊》总编。“五四”运动时期,曾领导同学反对校方削减《清华月刊》经费,还以北京学生代表身份赴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

1919年5月4日,因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北京城内学生数千人集会游行,火烧了曹汝霖宅第赵家楼,痛殴驻日公使章宗祥,后来警察抓走了学生。清华园因在郊外,闻一多不知道城里的情况,晚上才从进城返校同学那里知道白天的消息,他异常气愤,挥笔抄下了岳飞的《满江红》,抒发了他驱逐外寇,收复河山的意志。

抛开迷雾见光明(拨开迷雾紧握光明)(2)

青年闻一多

暑假期间,闻一多作为清华学生代表团成员,负责文书工作,须留校办事,便不能回家。父母得知后非常担心他的安危,希望他回家为好。于是,闻一多写下了这封信:

父母亲大人膝下:

“近年来内清吉否?念念。连接二哥、五哥来函,人事俱好,祈念垂虑。山东交涉及北京学界之举动,迪纯兄归来,当知原委。殴国贼时,清华不在内,三十二人被捕后,始加入北京学界联合会,要求释放被捕学生。此事目的达到后,各校仍逐日讨论进行,各省团体来电响应者纷纷不绝,目下声势甚盛。但傅总长、蔡校长之去亦颇受影响。现每日有游行演讲,有救国日刊,各举动积极进行,但取不越轨范以外,以稳健二字为宗旨。此次北京二十七中,大学虽为首领,而一切进行之完密敏捷,终推清华,国家至此地步,神人交怨,有强权,无公理,全国瞢然如梦,或则敢怨而不敢言。卖国贼罪大恶极、横行无忌,国人明知其恶,而视若无睹,独一般学生感冒不韪,起而抗之。虽于事无大济,然而其心可悲,其志可嘉,其勇可佩。所以北京学界为全国所景仰,不亦宜乎?清华作事,有秩序,有精神,此次成效卓著,亦素所练使然也。”

闻一多将北京时局、清华情况细细向父母道来,字里行间充斥着其进步和爱国的思想。“国人明知其恶,却视若无睹”,明哲保身是趋利避害的人性,沉默是避免受牵连的最佳方式,然而总有一群人、哪怕搭上自己的生命,哪怕发声于结局无益,仍然高举“爱国、民主、进步、科学”的信念旗帜,义无反顾地汇入反抗的队伍中去。

留学国外决心文化复兴祖国

1921年6月,清华学校公布了赴美留学名单,闻一多打算到芝加哥美术学院。1922年春,闻一多在清华学业期满,留美前夕,他回到湖北浠水家乡,奉父母之命,与姨表妹高孝贞(后改名高贞)结婚。婚后不久,就告别了家乡和亲人,怀着艺术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开始了留学生活。

抛开迷雾见光明(拨开迷雾紧握光明)(3)

闻一多与高孝贞

9月25日,学院正式上课,闻一多学习西洋油画。他学习很努力,经常受到教师的赞扬。由于远离祖国的亲人,闻一多经常感到孤寂、苦闷,加上昔日同窗好友梁实秋来信邀请,一年以后,他来到了美国中西部的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在这里,他除了学艺术外,还攻读文学,尤其是英诗、近代诗他都获得了系统的概念和入门的知识。在科大读了一年后,由于清华校友先后赴美,且聚于纽约,他又转学到了纽约艺术学院。

抛开迷雾见光明(拨开迷雾紧握光明)(4)

后排右二为闻一多,前排右二为梁实秋。

闻一多曾经受过五四爱国运动的洗礼,留学以后,他更加认清了旧中国被压迫、被奴役的黑暗现实,下决心要改造旧中国。由于他长期以来接受的都是美式的教育,过着书斋生活,对于如何拯救中国,他认为应当走“艺术救国”的路子。艺术救国,实质上是一种西方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它与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同出一辙,反映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望改变中国黑暗现实的迫切心情,然而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当时坚持沿着这条路摸索下去的闻一多,势必在政治上使自己误入歧途。于是他信仰国家主义,参加新月诗派,追求艺术“唯美”,直到碰壁之后,躲进象牙之塔。

抛开迷雾见光明(拨开迷雾紧握光明)(5)

闻一多与顾毓琇(中)、潘光旦(右) 在一起。

闻一多、罗隆基、潘光旦等29名中国留学生于1925年1月在美国波士顿成立一个“大江学会”,这个学会以提倡和鼓吹国家主义为宗旨,闻一多是其中的重要骨干。他积极工作,发展会员,壮大组织,筹办刊物,扩大影响。他决心从文化入手来复兴祖国,并迫不及待地要回国去大展宏图,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抛开迷雾见光明(拨开迷雾紧握光明)(6)

闻一多在美国

同年5月14日,闻一多怀着对祖国、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踏上了归国的航程。轮船驶抵吴淞口,闻一多这个长期在海外漂泊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心情十分激动。

阅读著作成为杰出民主斗士

1932年暑假,闻一多应清华大学的聘请,任该校中国文学系教授。1935年,“一二·九”运动发生,他积极投入运动,发表演讲,支持平津学生组成“南下宣传团”深入工厂、农村宣传抗日。

抗战开始,清华大学迁至长沙,同北大、南开合成联大。是时,闻一多在随清华师生迁往长沙途中转道回乡。参观当地小学,勉励教师,并捐赠课桌椅100多套及黑板、教具算盘和图书。

抛开迷雾见光明(拨开迷雾紧握光明)(7)

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合照。右二为闻一多。

1938年1月,联大迁往昆明,闻一多随校南迁,步行3500公里,沿途历尽艰辛,目睹国民党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对国民党大失所望。可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却始终坚持在抗战的最前线,建立了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根据地人民斗志昂扬,奋发向上,这使他十分向往。

闻一多、华岗、吴晗、楚图南等人于1942年冬成立了“西南学术研究会”。他们经常利用研究会一起谈论时事,评论时政,讨论马克思主义。从1943年开始,闻一多陆续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深受启发,称赞《新民主主义论》是他所见过的最好的著作。他说:“我现在思想豁然开朗了,过去我只晓得抽象地爱国,不知爱什么国,甚至我曾错误地认为国家主义就是爱国家主义,现在我才知道国家主义是反动的;爱国只能是新民主主义的国,现在为新民主主义而奋斗,将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

通过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和毛泽东的著作,闻一多还明白了一个真理,那就是:艺术救国、教育救国都不可能真正救国;要救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闻一多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产生了参加共产党的要求。党组织认为闻一多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更有利于在民主运动中发挥作用。他经过慎重考虑后答应了。从此,他积极参加民盟活动,曾担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民盟云南省支部宣传委员,和楚图南、吴晗、李公朴等民盟其他领导人一起,促进了昆明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党所领导的抗日救亡及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群众斗争中,为民主运动奔走呼号,成为一名杰出的民主斗士。

抛开迷雾见光明(拨开迷雾紧握光明)(8)

闻一多

威武不屈激昂发表最后演讲

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著名社会教育家、当年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当即通电全国,控诉反动派的罪行。他为《学生报》的《李公朴先生死难专号》题词:“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来!”

抛开迷雾见光明(拨开迷雾紧握光明)(9)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演讲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他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当天下午,闻一多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他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样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抛开迷雾见光明(拨开迷雾紧握光明)(10)

闻一多先生曾说“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不仅用他的笔写出了许多激情洋溢的爱国诗歌,燃起了一代有志青年的报国之情,更是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以其巨大的能量、强大的号召力、忘我的精神始终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最前头,带领全国的人民呼喊民主、反对独裁。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勇敢的革命烈士,是中国具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个典范。

本文系《祖国》杂志社王璐据相关历史资料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