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住房变迁(改革开放40周年十人谈)

讲述人:湘潭市老干部(老年)大学 李文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住房变迁?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改革开放40周年住房变迁(改革开放40周年十人谈)

改革开放40周年住房变迁

讲述人:湘潭市老干部(老年)大学 李文玉

整理: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彭婷

改革开放初期,大部分家庭两代甚至三代都蜗居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我身临其境,清晰记得住房随着岁月变迁的每一幕场景。

改革开放前,我和父母弟妹一家五口居住在建筑面积约30平方米(含违章搭建的棚子)的平房里,简易的家具都是租借单位的。当时那种窘迫的生活状态,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由于违章搭建的棚子把厨房夹在了中间,一到生火或炒菜的时候,室内乌烟笼罩、油烟呛鼻。有时我望着在公共厕所门口排队等待的焦虑的人群,心里默默企盼着:什么时候,我们都能有一个独立的卫生间啊!

当时,城镇居民解决住房问题只能是“等、靠、要”,分房梦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奢望。难怪当时很多年轻人感叹:“找媳妇容易,找房子难啊!”

为了缓解日益增长的人口与住房的矛盾,很多单位的职工住进了筒子楼。我们单位马路边也有一幢三层高的筒子楼,每层楼有一条长廊串连着二十多个单间,东西两头是共用洗漱间、卫生间和沐浴间。每天天刚破晓,洗漱间和卫生间就人满为患、排起长队;每当夜幕降临,沐浴间就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为节约空间,各家各户将煤炉灶摆在了公共走廊里,一到烧饭时段,到处都弥漫着呛鼻的气味,夹杂着锅碗瓢盘碰撞的声音,整栋搂象奏鸣着一部具有时代特色的交响曲。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住房商品化的形成,这些筒子楼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老百姓的住房从满足防风避雨到舒适温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忧其屋”到“优其屋”的转变,实现了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梦想。说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干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党和国家为了老百姓的福祉殚精竭虑、大胆创新,使千万个家庭由改革开放初期人均不足7平方米跃升到现在的人均40.8平方米,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住房宽敞的同时,也开始注重住房的环境和配套设施的改善。人们的选择更高、更精了。现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高档小区、别墅、公寓、廉租房等诸多类型的房子如雨后春笋出现,人们可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实际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住房。就我自己的家庭来说,这些年来也经历过多次搬迁,而且是越搬越好,现在我们两口子住的电梯房面积超过了100平方米,室内宽敞明亮、设施齐全,室外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孩时的愿望,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现。

人们向往舒适的居住条件,是古往今来亘古不变的真理。唐代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悲切地描述了他的茅屋被秋风所破的凄惨处境,但在那民不聊生的封建社会里,他无力摆脱困境,只有叹息、悲愤和无奈。这位人民诗人希冀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夙愿,却在一千多年后、在一个以为人民谋福祉为己任的共产党领导下得以实现。我想,忧国忧民的诗圣应该含笑九泉了。

“窥一斑而知全豹”。老百姓住房的变迁,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的一个缩影。饮水不忘掘井人,安居当思福祉源。我们全国人民将紧密团结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取得决胜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喜看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