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园楼盘风水(南北呼应园定花城)

花果园楼盘风水(南北呼应园定花城)(1)

华南国家植物园依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设立,核心功能区规划总面积319公顷,是华南地区首个国家植物园。 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花果园楼盘风水(南北呼应园定花城)(2)

记者夜访华南植物园,发现棕污螳螂在绿叶上虎视眈眈寻找猎物。南方日报记者 石磊 摄

随着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揭牌,与今年4月揭牌、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共同形成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一南一北”新格局。

为何这“一南”选择广州?国家植物园的核心功能是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科学传播、资源开发和利用、公众游憩。所以其选址要考虑气候条件、科学研究水准、科普教育能力等诸多因素,而广州恰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广州自古“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地形地貌多样、自然条件优越,是全球34个生物热点地区之一,堪称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广州是一座科技创新强劲的国际大都市,科研机构、高校众多,如华南国家植物园依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设立,其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学研究和保护机构之一。

广州市民自古爱花护花、爱绿护绿,“花城”之名享誉国际,春节(行花街)入选国家级非遗推荐名录,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花文化延绵1700多年。

华南国家植物园选址广州,既有优势又有必要性,是水到渠成,更是再接再厉,将书写大城名园的新篇章。

●南方日报记者 傅鹏 马艺天 郑慧梓 谭超

自然条件优渥

广州是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作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濒危植物,猪血木距离灭绝曾仅有一步之遥。现存野生猪血木仅生于广东阳江,结实成株仅有18株。

“通过迁地保护,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已经能对猪血木进行扩繁,为该物种的生存延续提供了保障。”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小川说。

猪血木的濒危状况并非个例。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指出,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而造成其减少的各种压力在加剧。数据统计显示,全球约50万种高等野生植物中,约有21%的植物受到生存威胁;58497种树木中,29.9%濒临灭绝。

生物多样性的警钟一次次敲响,保护行动刻不容缓。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领域,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是两种主要保护措施。其中,国家植物园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场所。

“迁地保护主要是因为气候的变化,有些植物失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需要迁移到人工的环境中进行保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徐大平解释。这意味着,地理气候是植物园设立的首选条件。

从1929年创建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到2022年揭牌华南国家植物园,两次选择广州,首先是广州足够好的自然禀赋。

打开世界地图,北回归线附近大多是荒漠,只有在我国华南地区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更具体地看,广州是全球34个生物热点地区之一,是北回归线上罕见的绿色明珠,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核心分布区,其所在的热带亚热带维度地带被誉为全球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区域。

广州自古“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是中国超大城市中少见的兼备山、水、城、田、湖、海等多种地形地貌的城市。“这意味着多种植物都能在广州找到适宜生存的‘家’。”李小川表示,因为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几乎所有亚热带、热带植物都适宜广州的气候,此外,甚至部分温带植物也能在广州生长。

事实是最有力的佐证。如今,华南国家植物园设立所依托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成为各种植物的乐土,植物引种繁育中心、木兰园和姜园等38个专类园区迁地保育活植物17168种(含种下单元)。其中,珍稀濒危植物643种,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337种。预计未来3—5年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物种保育数将达2万种,其活植物收藏和储存能力跻身世界前列。

“北京与广州,一北一南正好在物种上形成互补。”在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国锋看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将与地处北温带的国家植物园遥相呼应,共同完善国家植物园体系,为全球植物保护贡献中国智慧。

科技实力赋能

既能保护好也能开发利用好

一株野生稻里的不育株,可以带来杂交水稻的增产;一把不起眼的青蒿,可以攻克疟疾的世界难题。每一种植物背后,可能都隐藏着自然的秘密,其科研价值、经济价值都难以估算,科学研究俨然是国家植物园最核心的功能之一。

李小川表示,植物园需要科技支撑,华南国家植物园选择广州,广州的科技基础自然是最重要的原因。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华南国家植物园致力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植物保育、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其依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设立,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植物学、生态学、农学等学科排名在全球前1%。2019年国际评估认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物种保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资源利用等方面综合排名居世界前列。

此外,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植物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其是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最高级成员单位,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中国项目办公室、国际植物园协会(IABG)秘书处、ANSO植物园专题联盟(B组)、世界木兰中心挂靠单位。

在徐大平看来,华南国家植物园选址看中广州整体的科技生态。广州科研单位众多、科研人才集聚,除了科研机构,更有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众多高校,植物保护的科研力量领衔华南地区。

广州在科研力量上既有“月亮”,也有“星星”,将共同护航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未来。

“保护得好,也要用起来。”刘国锋说,广州的一大特色就是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为例,该研究院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系统开展园林植物引种保育及驯化利用研究,先后开展与植物引种驯化相关的科研、推广项目80多项。

其中,不少经过开发利用的植物资源已经用于城市绿化。比如美丽异木棉就是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成功应用于广州城市园林建设的品种。美丽异木棉原产于南美、20世纪才引入中国,其与红棉是“近亲”,优点是不会飘絮、引发人群过敏,如今已经成功在广州、深圳等地种植。

丰富的植物资源、深厚的科研基础,则更能助力新品种的选育。

“新品种培育的成功率可以用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形容。”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研究员谢伟平介绍,新品种“小娇红掌”斩获2020年全国盆栽植物领域的最高奖项“金花奖”,这背后是10多年的选育过程。正是突破了种质资源的限制,提高了创新效率,取得了新品种的突破。

花文化传千年

用岭南文化讲好植物故事

提升科普教育功能,讲好中国植物故事,是华南国家植物园应有之义。

作为具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自西汉以来就被称为花城,素有千年花城的美誉,长达1700多年的花文化伴随和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像广州这样,从老百姓到政府对花卉都有高度的文化共鸣的城市,在世界上都不多见。”刘国锋感叹。

去年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里,春节(行花街)榜上有名。可以形象地说,每一位广州人都是这项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人,是集体呈现出来的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胎记。

不只是花文化,广州的荔枝文化也闻名全球。目前,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增城)已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中国优秀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的“增城荔枝妙绝天下”“满城蕉荔绿荫浓”“挂绿为荔枝之最”等篇章,记录下广州的历史,也成为讲述中国植物故事的佳作。

广大市民对花、对荔枝、对植物的喜欢,也折射到经济活动中。广州是重要的花卉生产和交易集散地,也是广东省荔枝主产区之一。此外,广州种业市场领跑全国,年贸易额占广东省种业市场80%以上。

正是广大群众的普遍喜爱,相比于西方国家植物营造的高冷气质,融合了植物知识和岭南文化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既高大上也接地气。2021年游客达165万人次,成为广州独一无二的科技地标、文化地标。

除了群众基础,广州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全国大中城市中遥遥领先。住建部《2020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选取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24个省会城市为样本,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广州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高达23.35平方米,是中国内地主要城市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高的城市。相对于华南国家植物园,广州这座超大城市也一如一座功能强大的大植物园,两者发展相辅相成。

广州是中国三大园林流派之一的岭南园林的发祥地,更是代表中国走向全世界。去年,由广州组织建设的“广州花园”作品斩获2021年英国伦敦切尔西花展金奖及最佳展示花园奖,成为160年来首个获得该花展金奖的中国花园。

“国家植物园与广州的城市地位相匹配。”李小川表示,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是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随着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设,广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岭南植物故事,也将随着广州的城市影响力,走向湾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专家声音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李敏:

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开启新阶段

夏天的夜晚,大地已经入眠,大自然却正“热闹”。不喜张扬的暗夜之花,有的素雅,有的浓艳,大多自带沁脾香味;一只斑丽翅蜻刚刚从水虿的外壳中钻出来,正在夜晚晾翅……这是植物园的夜晚。

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正式揭牌。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又多了一扇向世界展示其魅力的窗口。“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立说明了广州已经成为中国南方热带与南亚热带植物引种收集和科学研究的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其丰富植物资源的一个重要窗口。”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专家,华南农业大学热带园林研究中心主任李敏说。

在李敏看来,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立,对广州来说,首要的意义就是“宣示”。“中国正在运用国家力量来建造世界一流的植物园,从而体现大国自信和全球担当。”李敏说,国家植物园是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以迁地保护国家植物多样性为主要目的,实施国际植物园标准规范的生物多样性整合保护机构。能代表国家科学研究水准、物种保护基础、科普教育能力、资源利用技术和园林园艺水平。“到目前为止,一般只有一些发达国家在建设国家植物园,最著名的就有英国伦敦的邱园等,中国的植物园在水平上和世界一流的植物园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所以用国家力量来大力地推进国家植物园建设能落点在广州,是广州向世界展示魅力的窗口。”

大城名园,芳华万千。在李敏看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的揭牌,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机遇,更是一个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新阶段的开启。

在历史上,广州不仅仅是中国贸易通商的出口,更是植物种类多样性的出口。中国很多植物资源被引入到欧洲后经过培育产生了新的品种,现代月季就是如此。

“西方很多植物资源都是从口岸走的,因此第二个国家植物园选址广州,它具有一个历史的必然性。”李敏介绍,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挂牌后,这里将成为像广交会一样的标志性地点。从物种交流的角度看,今后中国的种子资源,优秀的植物资源就将以广州作为重要的交流基地。

华南植物园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可以为大湾区科创中心建设、“1 1 9”工作部署、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重要植物资源和科技支撑。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势必将促进广东省、广州市和中国科学院这三方联手,构建以华南植物园为龙头的中国南方植物园体系。

“国家植物园不仅仅是园区,更是一个体系,串联很多中小型的植物园各有特色,而且收藏保护的是分布特点各不相同的植物。最后各个部分加在一起构成国家植物园体系,这不仅仅将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建设,更是整个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机遇。”李敏说。

■一线实践

城市中央半年内

两度发现新物种

广州探索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通常情况下,新物种多被发现在人迹罕至的野外,而位于城市中央的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下称“海珠湿地”)两次打破这一认知。

今年2月举办的第26个世界湿地日广东省宣传活动上,昆虫新物种海珠珐轴甲正式向公众亮相;去年10月举办的广东省暨广州市第三十一届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活动上,对外发布昆虫新物种海珠斯萤叶甲。在城市中心发现新物种并不多见,而海珠湿地半年内两次发现新物种更为罕见。

“海珠湿地昆虫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颠覆了我们的想象。”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星科不禁感慨。

新物种的发现是广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绩的直观体现,一直以来,广州不断探索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基础,建立自然保护地是最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举措。广州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已建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现有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89处,总面积约11万公顷,占广州陆域国土面积的14.83%,含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地质公园等5种类型。

广州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域、典型森林系统、珍稀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建立了包括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等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6处,总面积9729.54公顷,有效地保护了唐鱼、桃花水母、伯乐树等珍稀物种及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城中央分布的白云山和海珠湿地被誉为广州的“北肺”和“南肾”,与天河湿地、花都湖湿地、海鸥岛红树林湿地、南沙湿地共同构成城区的生态屏障,为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迁飞营造了生态廊道,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大大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其中,水鸟是湿地系统中的指示灯,其种群和数量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状况。海珠湿地的鸟类从2012年的72种上升至2021年底的185种。南沙湿地被誉为珠江三角洲的“候鸟天堂”,已记录到鸟类185种。2020年12月,南沙湿地观察到52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黑脸琵鹭。白云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麓湖景区也通过实施生态修复措施,提升水质、营造生境,吸引了赤麻鸭、银鸥和黑脸琵鹭等水鸟停歇。

在迁地保护方面,除了华南国家植物园,广州不断凸显动物园迁地保护功能。目前,广州动物园现有约400种、近5000头(只)动物。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列入CITES国际公约附录I保护的物种44种,本土物种133种,目前园内有繁殖记录的野生动物121种(含亚种),圈养保育野生动物种类数量综合排名为国内城市动物园前3名。近两年,动物园成功繁育马来熊、金丝猴、河马、白鹇等各类保护野生动物千只,壮大了人工繁育种群,并积极开展白鹇等动物野化放归研究,促进野外资源恢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