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巅峰时期一次救了八个人(温庭筠科举钉子户)

他是大唐名相之后,却一生落魄,生活坎坷

他常被认为恃才不羁,纵酒放浪,又讥讽权贵,因此屡试不第

他是“倚声填词”第一人,被尊为“花间派”鼻祖

他也是一位悲情的理想主义者

一、我是枪手,我叫温八叉

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三月,进士科考试再次举行。

得知大名鼎鼎的“温八叉”也前来应考,主考官们如临大敌。

江湖上关于他的传闻,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据说这位自幼就才华横溢的天才,这些年来,每逢进士科考试开考,他次次必来,他次次落榜,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你说是他水平不够?呵呵,非也非也!

你道他“温八叉”的外号是怎么来的?话说我大唐进士考试,每逢考试,每个考生发三跟大蜡烛,蜡烛燃完,要做完八韵的诗赋。人家都说:三条烛尽,烧残士子之心;八韵赋成,惊破试官之胆。(注:一韵一般为诗的两句,一般末句押韵。)

他倒好,不用构思,不用打草稿,只是趴在案上,把手笼到袖子里,信口就可以吟出诗句来。笼一次为一叉,一叉手就能成一韵,八叉手就完成了!

如此高才,却为何屡试不中呢?

温庭筠巅峰时期一次救了八个人(温庭筠科举钉子户)(1)

温庭筠画像,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据说,额,此人“士行尘杂,不修边幅”,整日价和公卿家无赖子弟一起厮混,饮酒赌博,留连青楼,反正是没啥好形象,这样的人吗,历来的主考官都是不喜欢的。

还据说,额,他得罪人来,至于得罪谁,你懂得...

你说考不中就考不中吧,这兄弟突然发现科举考场,可以进行行为艺术。他忽然发现了代考的乐趣。

你们不是因为这个那个的不让我考中吗,好,我就帮别人考中!

这不,传说前几年的满分作文,就是这位"八叉"兄写的。但是因为缺乏证据,后来不了了之。

慢慢的,他发现还有比代考更刺激的玩法。那就是:在考场上替旁边的举子答卷!

就这样,每逢考试,大家都盼星星盼月亮的,希望坐在他的旁边。而这些人无一例外的都会沾上他的恩泽!

一时之间,江湖上到处都是“八叉”哥的传说。

如临大敌的主考官,苦思多日,想出了一个自以为绝妙的主意:

那个谁,温八...哦,温庭筠同学,你坐到我跟前来,长安这几日多风,鉴于你年纪大了,为了你的身体着想,特意给你挂个帘子,你可要好好答卷啊...

“八叉”哥一听,不高兴了,你才年纪大,你全家年纪大,搞什么飞机吗,你那点小心思当我不知道吗?

众目睽睽之下,温大师兄也没办法,闷闷不乐的答题,匆匆写完,就提前交卷离去了。

就在众考官自以为计谋得逞,洋洋得意的时候,当天晚上却被一条朋友圈刷爆了。

号外:“科举钉子户”温八叉自称严防死守下,成功通过‘隔音传密’帮助八人答题!

二、名相之后、自幼失怙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人。他出身于名门,其祖上是唐初赫赫有名的宰相--温彦博。虽然到他一代有些没落了,但官宦家庭出身,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自幼饱读诗书,才思敏捷,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唐才子传》中称其:“少敏悟,天才雄瞻,能走笔成万言。”

温庭筠的出生年月,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后世学者们根据他的一些著作进行推断,得出比较靠谱的说他大概出生于812年(或说801年,824年),其去世日期大致在866年(或说870,882年)。

根据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等资料,我们大概按812年出生,866年去世来叙说。

从有关资料汇总来看,温庭筠大概在9岁左右,父亲就去世了,他兄妹四人跟随母亲生活。

13岁左右,父亲生前的好友段文昌对温家施以援手,带温庭筠到杜陵(今西安市内),和他的儿子段成式结伴读书生活。

此后大概十年时间,温庭筠和段成式又随段文昌相继到江淮、荆楚、西川等地。一直段文昌的庇护下成长,直到835年段文昌在西川去世。

温庭筠和段成式因此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后来更是成为儿女亲家。

这个段成式,在文学史上其实也占有一席之地。他可以说的上是志怪小说的大家,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酉阳杂俎》非常有名。在唐代诗坛上,他也和小李杜以及温庭筠齐名。

温庭筠巅峰时期一次救了八个人(温庭筠科举钉子户)(2)

三、浪子的漫漫求仕路

段文昌去世后不久,温庭筠离开西川,北上长安。这一年(835年),他大概二十四岁,也是时候出去闯一闯了。

在长安,温庭筠渐渐以诗文闯出了些名声。838年,他大概还曾与当时的太子李永交往。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温庭筠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京兆府的府试,被推荐获得了第二名。经过府试,就有资格参加第二年的全国性的进士考试了。但意外的是,他竟然没有参加次年春也就是开成五年(840年)礼部组织的进士考试。

这令旁人看来百思不得其解。要知道,能得到京兆府举荐,并名列第二,参加进士考试,可以说基本上就是稳操胜券了。

温庭筠自己的解释是"抱疾"。但抱病参加考试的,其实比比皆是。按有关学者的考证,这次事故很可能和庄恪太子李永有关。

此前一年,太子李永因常常宴饮,母妃又不再受宠,皇帝宠爱的杨贵妃乘机进谗,唐文宗就欲废太子另立。后来虽然经过朝臣劝谏停止,但太子身边十数人却相继遭到杀害或驱逐。而839年十月,太子也突然暴病身亡。

虽然太子死后,文宗后悔不已,追谥李永为庄恪太子。但涉及宫廷斗争,内幕如何,不得而知。

这场宫廷斗争,很可能对此前曾出入东宫,和李永有过交游的温庭筠也有所牵连,或受到猜疑,至少曾受到不少的心理压力。

温庭筠巅峰时期一次救了八个人(温庭筠科举钉子户)(3)

此后,"不第"的魔咒似乎缠上了温庭筠。

郁郁寡欢的温庭筠来到了江淮游览。结果因为喝花酒,被人大大羞辱了一通。

根据《玉泉子》记载:“温庭筠有词赋盛名,初从乡里举,客游江淮间。扬子留后姚勖厚遗之。庭筠少年,其所得钱帛,多为狎邪所费。勖大怒,笞且逐之。以故庭筠卒不得中第。”

姚勖这个人大概可以算是个正人君子,他的祖先也是名相--姚崇。温庭筠来到江淮,姚勖知道了,觉得大家同时宰相之后,又是表亲,就资助了他很大一笔钱财,让他安心读书,来日再去考试。

可是才子加浪子的温同学却常常跑去青楼喝花酒,这让姚老爷大为光火。要说你火就火吧,这位老哥做事也是出格,他把小温叫过来“笞且逐之”,抽了一顿鞭子,然后还赶出门去。

其实一开始小温到也没觉得啥呢,人家到底是为了他好。可是这件事很快就传得满天飞。从前就有人说他轻浮、不检点,这不,更加坐实了。

渐渐的小温也觉得有点委屈了。有学者认为,大概就是这次受辱,让他把名字从温歧改成了温庭筠。

但回到长安的他,不久又我行我素起来,和浪荡子弟裴诚、令狐滈之流,搞在了一起。

《旧唐书·温庭筠传》:“初至京师,人士翕然推重。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恻艳之词,公卿家无赖子弟裴诚、令狐滈之徒,相与蒱饮,酣醉终日。”

于是乎,温同学的‘名声’就这样起来了。这样的名声,就算文学水平再高,很多主考官也不敢点他呀。

847年,35岁,不中,855年,43岁,还是不中...

慢慢的,他就玩起行为艺术了。

四、悔读南华--讥讽宰相的中年愤青

仕途渐渐无望的温庭筠,诗文之名却渐渐越来越大。多才多艺的他,还成了第一位专力于“倚声填词”的文人。

他创作的几首《菩萨蛮》,广为流传,连皇帝都很喜欢。

他好朋友令狐滈的父亲,当时的宰相令狐绹知道了以后,就央求温庭筠代写了十多首《菩萨蛮》词,然后呈送给皇上,说是自己所写,然后告诫温庭筠同学不要说出去。

于是乎,温庭筠同学又开启了他的"八叉"神技,拿起笔来唰唰唰唰,一会就写好了。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

当皇帝看到这几首《菩萨蛮》词,欢喜得不得了。尤其是这首: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皇帝简直是爱不释手啊。马上就下令乐工赶紧背熟,然后演奏起来。

听到皇上宴会上最近常常演奏这些词,温庭筠同学得意非凡,不住内心的激动。到处跟别人暗戳戳的说:老子最近又当枪手了,知道圣人最近喜欢的那几首《菩萨蛮》吧?嘿嘿。

这下好了,谁还听不明白呢。一时之间,人尽皆知了,令狐绹大人原来是找人代写的啊,啧啧...

这些事被好事者记录了下来,比如《乐府纪闻》就记载此事云:“令狐綯假温庭筠手撰二十阕以进。”

传着传着,皇帝看令狐绹的眼神都不太好了。

弄清楚原委的令狐绹在家里破口大骂:竖子不足与谋,还想提携你呢,我呸!

温庭筠巅峰时期一次救了八个人(温庭筠科举钉子户)(4)

这还不算完,雅好诗词的唐宣宗有一次做了一首诗,里面有"金步摇"一词,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对仗词,心想宰相令狐绹不是诗文很好吗,就让对一个。令狐绹苦思不得,不得已,回到家还是去请问了一下温庭筠。

结果温庭筠连一叉都没叉,就对了个“玉条脱”。“金步摇”,即金制的步摇,古代妇女常见发饰,行动时亦步亦摇故称为步摇;“玉条脱”是古代臂饰,呈螺旋形,上下两头左右可活动,以便紧松。

但是,令狐绹他不懂这个啊,于是就问,什么...脱?什么意思啊?是出自哪个冷僻的典故吗?

温庭筠一听,傲气又上来了。就得意地和令狐绹说:这是《南华经》里来的,并不是什么冷僻之书,相国公务虽繁忙,闲暇之余,也应多看写书才是。

(注:《南华经》是指《庄子》,因唐玄宗时封庄子为南华真人。但后来有学者考证,《南华经》里没有提到过"玉条脱"。他们认为“玉条脱”可能出自南朝梁陶弘景的《华阳隐居真诰》第一篇。)

堂堂当朝宰相,被后生晚辈如此教训,令狐大人那一张脸变得跟染色缸一样,一会青,一会白的。

拂袖而去的令狐绹从此真的认定了这个人不是情商过低,就是脑子瓦特,被他永远列入黑名单。

不仅如此,想起以前听人说温庭筠还说过“中书省内坐将军”这样的话,那更是讥讽他读书不多,学问不大,好比武夫坐镇中书省。恼羞成怒的令狐绹,不管以后科举考试中温庭筠成绩如何,都从中作梗,坚决不让他被录取。

要说温庭筠大概情商真是不高的。离开宰相府,多年不第的他,怎么也想不通。后来在别人的点拨下,才算明白了前因后果。

也只能徒自叹息,他作诗感慨:“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

五、无官受黜--微不足道的官场路

就这样,一直考考考,乐此不疲的温庭筠,终于让礼部那些老爷们受不了了。

得,一边是宰相暗示过不让他中进士,一边是温同学行为艺术玩得越来越溜了,看这个搅屎棍是越来越难受。

大中十三年(859),四十多岁的温庭筠被贬为随县尉(今湖北随州)。县尉是县令佐官,掌治安捕盗之事,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但在当时是级别最低的官职了。

看到这里,有人或许觉得奇怪,温庭筠又没中进士,没当官,何来贬官一说呢?

这在唐代被称为"无官受黜",大概是礼部那群人实在受不了了想出来的一个办法,你也别考了,给你个小官,给我有多远滚多远吧。

就这样,温庭筠来到了遥远的随州。

可作为世家子弟,作为贞观名相的后人,写诗填词他是仅仅当做业余爱好的。温庭筠还是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像先祖一样入朝拜相的。

咸通元年(860年),欣赏他才华的襄阳刺史徐商辟他为巡官,巡官是刺史自行招募的,一般由由无科举功名的人担任,是较为低等的职位。但年近50的温庭筠还是应征了。

这也说明,在他放荡的行为之外,其实内心还是希望积极入仕的。虽是巡官,但也可以帮刺史做不少事不是?

861年,他又经过升任山南东道节度使的徐商的引荐,来到江陵,入荆南节度使萧邺幕为从事。

863年,官职卑微的温庭筠,过广陵为虞侯所辱,脸上受伤,门牙脱落,诉之令狐绹,令狐绹叛虞侯无罪。而这次折辱,很多人认为根本就是令狐绹安排的。哎,这位老大人这么多年了,还是没忘记当初的羞辱啊。可怜温庭筠前一年在荆南幕还曾上书上书令狐绹(《上令狐相公启》),希望得到他的举荐。

这一年,863年,他再次被贬为方城尉。

温庭筠巅峰时期一次救了八个人(温庭筠科举钉子户)(5)

六、命运轮回,从'枪手'到主考官

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在徐商的极力保荐下,温庭筠在长安当上了国子监国子助教。

从考生到老师,忽然有人发现,温庭筠这个人才应该好好利用啊。

他常年混迹于考场,有丰富的考试和“作弊"经验,就应该好好利用,发挥他的特长,让他负责科举考试啊。

反正皇帝宰相都换人了,新任的皇上一听,嗯,很有道理嘛,就这么定了。于是封温庭筠为国子监助教,从六品,负责这一年的秋试。

从六品,负责科举考试,温庭筠的仕途来到了巅峰。

自以为为皇帝所信任和重用的温同学,回忆前程往事,感慨万千。

为了不让自己的悲剧重演,他大胆地改革科举录取制度,决定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杜绝暗箱操作和潜规则。

不仅如此,他还把上榜进士的诗赋等答卷,公开张榜贴出,以振公道。

《榜国子监》:右。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微,堪裨教化。声词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专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仍请申堂,并榜礼部。咸通七年十月六日,试官温庭筠榜。

这下好了,领导递条子也不管用了,以前收的礼都挥霍了,咋办呢?答应可以让他考中的那些孩子怎么办,冒名顶替吗?那怎么行,姓氏是家族的荣光啊。

这温八叉以前不按常理出牌,现在一把年纪了也还是不按规矩办事啊,靠,他还真把自己当根葱啊,搞他!

于是,以宰相杨收为首,各部门群情汹汹,纷纷上书弹劾温庭筠,说他擅改祖制,说他逾越...

皇帝也受不了啊,调令很快就下来了,贬温庭筠为方城县尉,即刻生效。

温庭筠巅峰时期一次救了八个人(温庭筠科举钉子户)(6)

广大寒门学子纷纷前来相送,都为温庭筠鸣不平。

并吟诵着前中书舍人纪唐夫的这首诗,一送送出十里,才依依惜别:

何事明时泣玉频,长安不见杏园春。

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且尽绿醽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

方城若比长沙路,犹隔千山与万津。

黯然离开长安的温庭筠,不久抑郁而终。一代才子,落魄而终。

七、写在后面

温庭筠,这个我们熟悉的花间派开山祖师,婉约派鼻祖,可谓多才多艺。

他精通音律,诗词兼工,其诗辞藻华丽,其词更是刻意求精,是文人词先驱,后世李后主、欧阳修、柳永、晏几道、李清照、陆游等都深受其影响。

其骈文,情韵并美,行文流畅,富于变化,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为三人都排行十六,人称“三十六体”。

他还是小说家,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巽子》三卷。

他还是茶学家,编撰有《采茶录》,通过故事的模式描述了茶道的博大精深。

他还是一个书法家,虽然其作品今已不传。但董其昌曾说:“《湖阴曲》,温飞卿书,似平原而遒媚有态,米元章(米芾)从此入门。”

辛文房《唐才子传》:(庭筠)少敏悟,天才雄瞻,能走笔成万言……才情绮丽,尤工律赋。

他看似浪荡的一生,其实也是积极入世的。可惜这样一个大才子,有政治追求却在权贵的把持之下不得实现。

即使面对排挤和压制,导致仕途多舛,生活坎坷,但他决不屈服、决不奴颜婢膝、逢迎巴结,一生傲骨与正气。

这才是我们喜爱的一代词宗,花间鼻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