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镇开街人山人海(苏州一古镇开了40年的理发店不理发了)

在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古镇,只要在街上问起东宝理发店,上了年纪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但要靠店名找到这家店并不可能,因为店招上根本没有“东宝”二字,只有一个黑白色的女人侧脸剪影和淡金色的“美容理发店”五个字,端端正正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流行过,但现在已经有些破损的白色马赛克上,毫不起眼。就连“东宝”两个字也存疑。有人说是“东宝”,有人说是“冬宝”。连东宝理发店的主人谢冬宝也拍不了板:“我年轻的时候叫东宝,后来登记错了,写成了冬宝。”有没有“东宝”二字?到底是“东宝”还是“冬宝”?古镇上的老人们并不在意,“外面写什么,我们都不管。”“只要说去东宝理发,理发的是东宝师傅就行了。”店里几位来“嘎山河”(吴方言:闲聊)的老人七嘴八舌解释,他们就是要让记者相信,在黎里古镇上,“东宝”两个字可以约等于理发。

东宝理发店已经开了近40年,是黎里古镇上现存时间最长的一家理发店,也是改革开放后古镇上首批开出的私营店。但是今年2月,东宝理发店门口悄悄贴上了一张红纸:东宝理发自2021年起停止营业,请新老顾客相互转告。

苏州古镇开街人山人海(苏州一古镇开了40年的理发店不理发了)(1)

东宝理发店。陈抒怡 摄

年纪上去了,眼睛逐渐老视,今年76岁的东宝师傅有着自己的骄傲:“如果理得不好,他们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总归有疙瘩,不能让人家骂山门(吴方言:骂人)。”不过,现在这个有些伤感的故事有了新的发展。苏州黎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考察了一番后,与东宝师傅签约,保留东宝理发店的原有格局,将其转型为本地人和游客可以一起使用的公共空间。这几年,随着原住居民的减少,很多江南古镇的五金用品店、竹器行、木器店、皮具店等充满生活痕迹的店铺在逐渐萎缩或彻底消失。但是,这些逐渐衰落的小店,不应只代表一种过去式。换个角度看,或许可以成为古镇未来发展的助燃剂。

苏州古镇开街人山人海(苏州一古镇开了40年的理发店不理发了)(2)

东宝理发店内。 采访对象供图

曾经的时尚高地

“谢谢侬,我们停止营业了。”这几天,只要一开店门,总有老顾客进店,东宝师傅不得不一一拱手说抱歉。顾客中有古镇上的,也有开20分钟电瓶车从浙江嘉善王江泾镇跨了省界赶来的,还有特意开车从上海过来的。东宝理发店位于黎里古镇老街的中心位置,里外两个房间,加上一个小天井,一共约40平方米。走进店内,随处可以闻到上个世纪的味道。1983年5月6日开张至今,东宝理发店只在上世纪80年代末装修过一次,此后一直保留原样。店内最中心位置摆着两张老式理发椅,把手上的白漆已经部分剥落,但因为长期使用,显得锃亮光滑,深绿色的皮质椅背上有开裂的纹路,但坐着还算舒适。对面有一个看起来“张牙舞爪”的机器,由5个灯泡组成,灯罩上落了一层灰。“这是老式焗油机,插上电就能用。”东宝师傅为这个“老家伙”挽回了一份“尊严”。别看店里都是老物件,但这里曾经引领过黎里镇的时尚。1974年,东宝师傅曾被选拔作为吴江县青年能手赴上海“新新”和“南京”理发店学习一个月,是当年黎里镇上的唯一代表。东宝师傅在上海学习了女式化学烫发,此前黎里镇上只有火烫和电烫。当时正逢中日刚刚建交,在上海新新理发店,东宝师傅还观摩过一场中日理发技术交流活动。“日本人剃头,做一歇歇,要坐在椅子上;看看,再做一歇歇,再看看,时间拉得很长。”说到这里,东宝的下巴略微上扬,“哪像我们中国人,做好就好了。”从上海学成回来的东宝师傅多次参加行业大赛,总是名列前茅,还拿到过江苏省一级理发技师证。再后来,吴江理发行业把每个镇上招收的学徒工集中参加培训班,东宝被挑选成为培训班的老师。1983年,行业内鼓励理发店恢复个体经营,东宝作为店内的业务骨干率先响应。那可能是东宝理发店生意最红火的时期。每天早上6点钟,东宝师傅就开始开工烫头发,一直忙到晚上11点,下班后,东宝还要修理白天用坏的夹子,工作到深夜。“都是做女式烫发,没空做男人头。”东宝师傅说,当时整个镇上流行烫头发,最流行的发型是“老式当中带一点新式”。从小卷烫到波浪烫,东宝理发店让镇上、村里的女性们紧跟大都市的流行趋势。黎里的老人们记得当时理发店里贴了各种各样的发型照,“是不是从上海带回来的图片?”有人问。东宝摆摆手说,那些照片都是他自己做的发型,“模特最好是大家认识的,要亲亲眷眷,别人家的不行。”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东宝理发店的生意慢慢没那么火爆了。“烫头发的风头过去了,我也年纪大了,服务型行业还是要年纪轻的。”东宝师傅叹了口气,声音变得低沉。近些年,东宝理发店的顾客主要集中在老年男性群体,20元包洗剪吹、刮脸。“镇上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基本上都在这里理发。”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顾问李海珉现身说法,他也曾是这爿理发店的老顾客,但因为前几年搬家,距离远了,才换别家理发。“60岁以上吧。”东宝师傅一板一眼地纠正。

苏州古镇开街人山人海(苏州一古镇开了40年的理发店不理发了)(3)

东宝师傅在店里。 陈抒怡 摄

老底子的故事

去年下半年,隔壁镇有两个年轻人到东宝理发店,进来就问东宝师傅知不知道理发界的祖师爷是谁。言语之间,有些掂掂分量的意思。东宝师傅立刻回答:“是驴祖师。”年轻人有些不相信,打开手机查询,发现还真有这个答案,啧啧赞叹。“老法里讲起来,理发有很多规矩,现在的人都不懂规矩。”东宝师傅摇摇头。东宝家从他的父亲开始,三代理发。他的父亲是丹阳人,在丹阳城里学剃头,学成以后辗转苏州、上海,曾在盛极一时的上海紫罗兰理发店做过理发师。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宝的父亲迁至黎里,开了一爿新华理发店。1958年公私合营,古镇上的私营理发店合并成立国营的九州理发店,13岁的东宝在九州理发店学生意,17岁成为独当一面的理发师。“那时候家里穷,只好当理发师。”东宝说。学理发要先练手,无论刮风下雨,年轻的东宝要练三项基本功。一是练推推子,对着镜子,手臂要放平,练到“推子听话”为止;二是练摇剃刀,要求让顾客感觉剃胡子不痛,称为“软功”,天天练一个小时;三是要练用剪刀,要求手臂不能移位,不能晃来晃去。东宝的父亲很严苛,如果没有达到要求,父亲会用苍蝇拍抽他的小腿。除了这三项基本功,东宝还要学习洗头、敲背、捏筋、采耳……此外,还有一门他三四十年没有施展过的老手艺——做眼睛。看记者不能理解,东宝拿出剃刀做了个大概的演示:轻轻翻开顾客的眼皮,用剃刀头轻轻刮他的眼睑。东宝说这样可以刮去眼睛里的一层灰。曾经有媒体报道过这样的技艺,称之为“刀锋洗眼”绝活。以前医学不发达时,沙眼病人较多,其病症主要是眼皮起泡。民间便有人用刀刮眼皮内侧,相当于把水泡刮破,减少沙眼病人异物感。不过这种“做眼睛”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现已基本失传。快要被人遗忘的,还有一些老底子的讲法。“你知道为什么驴祖师是祖师爷?”东宝坐在店里的长条凳上,呷了一口茶,说起了一个以前九州理发店的老师傅们告诉他的故事:唐明皇生了一个儿子,长着人的身体、驴的脑袋。皇帝叫理发师去剃满月头,但谁剃都剃不好。一位60多岁的老木匠假扮成理发师,在剃头挑子里藏了一把刀,一刀劈下去,驴头里蹦出来了一个白面书生,皆大欢喜。这位老木匠挽救了天下的剃头师傅,于是驴子被尊为理发界的祖师爷。故事越说越精彩,聚在理发店里听故事的老人也越来越多。每说到关键处,理发店里的讨论声此起彼伏。“是双口吕还是驴子的驴?”“还有这样的说法啊?”似乎是得到了鼓励,东宝越说越起劲:“你看挂在这里的皮带布。”他用手一指,镜子前挂的一条用来磨剃刀的帆布带,因为使用频繁,已经从白色变成了黑色,“这代表了皇帝赐给剃头师傅的旗子。”老底子的规矩还在守着的人不多了。今年正月初一,东宝应邀给刚出生的一个小宝宝剃满月头。按照老规矩,剃满月头之前,要先点上三炷清香,拜屋中四角。现在,这一流程省略了。但是东宝和顾客还遵守着互送红包的习俗:顾客给东宝包一个红包,给多少钱就是多少钱,东宝不能问价格;东宝给顾客一个小红包,里面装的是用胎发搓成的“头发圆子”。以前,人们习惯把这样的“头发圆子”挂在小宝宝身上或是床前。而按照东宝的说法,那些胎发容易搓圆的小孩子,以后读书往往聪明。

苏州古镇开街人山人海(苏州一古镇开了40年的理发店不理发了)(4)

东宝在演示“做眼睛”。 陈抒怡 摄

理发店的另一面

听东宝师傅“嘎山河”,时间不知不觉到了下午一点多,此时,东宝理发店里拥进更多的老年人。住在东宝理发店对面的王海根拎着一壶茶来了,80岁的施桂林骑着自行车过来了,住在附近村里的赵海龙也来了……这些人不是来理发的,而是各自摆开了架势:王海根不用开嗓,就来了一曲越剧《祥林嫂》选段,赵海龙从里屋拿出一把二胡,两人合作即兴表演了一段。施桂林是专门敲角鱼(注:一种乐器)的,因为来得晚没赶上这一段,但他试了试东宝刚刚做好的大胡琴。咿咿呀呀,一瞬间,小小的东宝理发店成了文艺活动中心。

尽管那些理发的老物件已经把理发店装得满满当当,但是仔细看,“张牙舞爪”的焗油机前,靠着一把崭新的大胡琴,墙角的桌上摆着一副角鱼,理发椅边上架着一本曲谱。这是东宝理发店的另一面。

东宝从小喜欢音乐,曾经加入过九州理发店宣传队。后来开了东宝理发店,顾不得拉琴,直到大约十年前,他重新捡起了这一爱好,在店里吹拉弹唱,引来了附近的戏曲爱好者们,越聚越多。这些年,一到下午,总有一群人在东宝理发店聚会唱戏、唱曲。“艺术这个事情,是没有底的,总有高手比你高。”东宝这样评价自己的二胡水平。有一种观点认为,二胡学着简单,所谓“千日琵琶百日笛,教好胡琴一黄昏”,但东宝并不认同:“应该是‘校好胡琴一黄昏’,校准胡琴的音准就要一黄昏。”虽然从来没有拜师学过乐器,但东宝能拉二胡、弹三弦,还能自己制作乐器。最近,他花了半个月时间,特制了一把一米多高的大胡琴,没有图纸,东宝凭记忆摸索,光琴上的龙头,就做了三天。老人们很兴奋,凡是到店里的都要摸一摸这把大胡琴,他们说已经有好多年没有看过这么大的胡琴了,以后拉低音就靠它了。这里的戏曲爱好者大多是自学成才。有的不识谱,却靠着在一旁看看学学,也拉得有模有样。王海根是绍兴人,从未专业学过戏,但号称能唱各种绍兴戏。唱完一曲,他又乘势来一句滑稽越剧:“人生在世要快乐。”他说,这句话也是他的做人原则。几曲过后,大家一起研究如何改进大胡琴。“这个线打滑,吃不到松香。”施桂林反馈了自己的使用感受。“因为用的是吉他线,要换成大提琴线才行。”一旁的东宝回应。刚踏进门的孙雄良一听,自告奋勇说去网上查查有没有卖,他是这里最年轻的人,40多岁。“嘎嘎山河、白相相,蛮开心的。”近些年,东宝理发店里这个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戏曲团玩出了名气,时不时被邀请到镇上、村里演出。

“这只是开始”

虽然东宝理发店关了,但东宝理发店的故事还有继续。在李海珉的牵线搭桥下,苏州黎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谢冬宝签约,由旅游公司出资盘下这爿理发店,但管理仍交由东宝师傅,每天下午,民间戏曲爱好者们可以在此继续吹拉弹唱。而旅游公司的要求是,东宝理发店保持原貌,如果有游客经过,老人们可以与游客聊聊天,说说古镇的故事。“东宝理发店已经成为黎里古镇生活的一个小小的载体。”苏州黎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庞海燕说,去年,黎里古镇举办传统手工艺的复兴活动,特意寻到编竹器的、箍木桶的老师傅在古镇上展示,“我想,与其很多年后重新做一个怀旧复制品,不如现在就尽量把这种小镇生态保留下来,让它继续作为小镇生活的一部分。毕竟本地人的面貌、友善的态度也是旅游的关键要素。”在一些网上平台,已经有游客上传了东宝理发店的打卡照片和评价,评分都在4分以上。“有一些上海游客来,不去其他地方旅游了,坐下来一起唱,大家都很开心。”对于理发店的转变,东宝师傅也显得很高兴。这些天,他从家里找到了上世纪60年代用过的剃刀、木梳、推子,放在小店里展示。这也是旅游公司的主意。关于东宝理发店的未来发展,庞海燕有很多想法,比如赠送理发券,或者举办一日店长活动,但她也承认,关于古镇传统小店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在江南古镇中还没有先例。这些天,古镇上也有些议论,预言肯定做不下去。庞海燕说,做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让本地的老百姓生活得更美好。东宝理发店的存续既可以让当地老百姓拥有一个免费的戏曲活动空间,保留了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也能让游客们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获得一种更深度的体验,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主客共享。“这只是刚开始。”庞海燕说,“我们愿意试一试。”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来源:作者:陈抒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