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

《小欢喜》这个剧从开播当天追到现在,几乎每集都在感慨:太真实了!太有趣了!其中的很多情节,母女吵架呀、闺蜜置气呀、父子矛盾呀、夫妻斗嘴呀……都让人从中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场景。

不同于很多影视作品中喜欢刻画“操碎了心”的妈妈形象,而爸爸总是作为反例而存在,甚至比背景色还淡以至于毫无存在感,《小欢喜》这部片子的一个可贵之处,在于它塑造了三个家庭中三位身份不同、性格各异但又都深爱自己孩子的父亲形象。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1)

这一回,爸爸们终于不再“隐身”,我们同样看到了三位中年“老父亲”身处社会中流砥柱却又偶尔力不从心的年纪,对家庭、对妻子、对孩子所付出的温暖和爱,以及他们自己从亲子关系营造、夫妻家庭经营中所体会的感动和成长,收获的眼泪和欢笑。

不得不说,这更让人眼前一亮。

1区长爸爸季胜利——他的柔情你可能不懂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2)

季胜利这个角色,虽然身居要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太多见,却可能是很多中国家庭里的典型爸爸——工作繁忙,事业心强,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相对不多。特别是这个角色的设定还有一个特殊之处:早年间,季胜利被组织上派往各种地市区县锻炼,跟留在北京的儿子一年到头见不上几面,等再调回北京时,一不留神儿子都已经升高三,个头也超过自己了。区长爸爸在官场上威严惯了,青春期的孩子却是满心埋怨和叛逆。当季区长和老婆终于和儿子在北京团聚时,跟着舅舅长大的儿子季杨杨却对他们尤其是他这个爸爸无比疏离,横亘在三人之间的是他无法想象的鸿沟。

一开始的硬碰硬是意料之中,通常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做妈妈的以天然的母爱和耐心在父子之间转圜,但这一次区长爸爸决定自己想办法。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3)

要走近一个孩子,绝不仅仅是看看成绩单上的分数那么简单,先得知道他平日里喜欢什么,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什么地方。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平日里西装革履一本正经做报告的爸爸取了个网名“Victor”。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4)

还穿上赛车服笨手笨脚地开起了卡丁车。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5)

甚至来到满是年轻人的游戏厅,以西服革履的造型捧着一堆游戏币玩起了电动游戏。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6)

不嫌违和地夹起了娃娃。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7)

在从未踏足过的西式快餐厅陪儿子吃鸡翅和披萨。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8)

在人群里为游戏中获胜的儿子鼓掌喝彩。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9)

很显然,比起妈妈的嘘寒问暖无微不至,这种兄弟式的相处方式更能让一个叛逆期的男孩卸下防备。对儿子来说,与其要一个让自己崇拜却遥不可及的爸爸,他更需要一个能一起疯一起玩一起以“男人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好哥们”。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10)

即便是在后来因为“表情包”事件而再度引发父子矛盾的情况下,区长爸爸依然能在冷静过后当众向儿子道歉,一句“对不起”、一个弯腰让儿子感动与内疚交杂,躲在衣服里泪奔。坐在一旁的妈妈心里,更多的是欣慰和幸福吧。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11)

中国多年以来是父权社会,不要说是身居高位的父亲,就算是普通家庭的父亲,都有很多自恃身份,即便有时候明知自己错了,也不肯开口认错,更别说向儿孙辈道歉了。季胜利能做到主动反思、真诚道歉、不摆任何“家长”架子,实在是很难能可贵。尤其是这次引发父子冲突的“表情包”事件中,季杨杨其实有错在先,他在众人面前念的那份羞辱性的“检查”客观来说是很过分的,就像旁观者方圆说的,“我要是他爸我都想抽他”。在这种情况下季胜利还能挑出整个事件中自己做的不对的地方致歉,让人非常佩服。

从另一个角度说,季胜利的这种真诚和平等,也体现在他和妻子的相处中。他为缓和父子关系做出的种种努力,还有一个动机是“不能让妻子一个人使劲”,这是心疼妻子、体谅妻子的表现——我们见惯了在“虎父”和“犬子”的硬碰硬之间疲于周旋的妈妈,这一次终于看到有一位爸爸,在威严强势的外表之下,却能柔情似水地对妻子说一句“也不能让你一个人使劲啊”,有心如此,胜过一切。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12)

曾经有一个小故事说,工作一天疲惫不堪的父亲回到家中,只想吃口热饭赶紧睡觉,5岁的儿子却走过来问他:

“爸爸,你工作一小时能赚多少钱?”

“30元。”

儿子回到房间,不一会儿捧出一堆皱巴巴的零钞。

“这里有30元,爸爸,我可以买你一个小时,你陪我玩好吗?”

故事只是故事,却让我们看到儿子对于父亲陪伴的渴求,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转的,再忙再累都不能成为疏于陪伴的借口。亲子陪伴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黄金时间,季胜利一家的故事告诉我们,基于了解和用心的高质量陪伴,才是给孩子最棒的礼物。

2离异爸爸乔卫东——混不吝爸爸其实很“拎得清”

沙溢扮演的英子爸爸乔卫东,可谓是承包了《小欢喜》大半笑点的一个人物——他造型“不像好人”(因为这个还差点被小区保安拒之门外),讲话油嘴滑舌,动作神态也有点“猥琐”,却是一个十足的好爸爸。

说到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叛逆,脆弱,问题少年。但是在《小欢喜》里,父母离异的乔英子聪明活泼,成绩优异,懂事听话,戏里戏外收获了大把粉丝。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13)

这一切当然离不开站在英子两边同时牵着两根线的爸爸和妈妈,从小跟着名师妈妈长大,在妈妈的绝对关爱和控制下,英子的内心其实并不像外表看上去那么阳光和成熟。这时候,“我闺女高兴”至上的乔爸爸,便承担了替英子驱散高考压力和阴霾的责任。

先说说乔卫东的对照组——前妻宋倩:作为剧中神经绷得最紧的妈妈,宋倩所给予女儿的高压政策和绝对管控早就超出了一般家庭。

在女儿房间和客厅之间布置一个“审讯室”一样的窗口,便于随时监控房间里的孩子在做什么。我在《人民的名义》里看到汉东检察院的审问室也不过如此。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14)

每天早上逼女儿生吃味道奇怪的活海参补脑,全然不顾女儿的抗拒。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15)

因为学霸磊儿的加入,英子的成绩从年级第一微微降到第二,她便如临大敌。“都年级第二了,还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想说多少家长的孩子要是孩子能考年级第二得乐翻天才对吧?!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16)

动辄把“妈妈做这些都是为了你好”、“你就是妈妈的一切”这种大山一样沉重的话挂在嘴边,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17)

英子再怎么懂得体恤妈妈的不容易,她毕竟也还是个孩子,有自己的喜好和梦想,有想要放松和休息的时候,也会有小小的叛逆和脆弱。但在妈妈眼里,高考当前,一切都得为备考让路,什么压力、什么焦虑,who cares,来,闺女,尝尝这套“妈妈专门给你准备的卷子”!

好在,貌似“混不吝”的爸爸乔卫东看到了这一切。

给女儿买零食,带女儿吃火锅,陪女儿玩乐高,支持女儿的航天梦想,甚至偷偷搬回到嫌弃自己的前妻家附近,就为了能让女儿偶尔过来放松一下。剧中乔卫东精心布置的那套房子,一切陈设都是为了迎合女儿的爱好与需求布置的,比如那个星空穹顶,完全是把英子的梦想亲手实现出来给她看。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18)

方一帆去参观时也发出了这样的惊叹

然而,乔卫东所做的这一切在宋倩的眼里,都成了为拉拢女儿而给出的无条件宠溺。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19)

事实真是如此吗?未必。

在“天文馆事件”里,因为妈妈的一力阻拦,我们看到了爸爸对女儿能力的肯定和梦想的尊重。一直有航天梦的女儿想去天文馆做志愿讲解,妈妈是反对的,觉得高三还张罗这些事浪费时间,爸爸却全力支持,不惜“撒泼打滚”在天文馆门口拖住前来围追堵截的妈妈,让女儿的演讲得以顺利完成。

最终,英子精彩的双语演讲让父母两人都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而乔卫东事后的表现更值得点赞。

第一步:肯定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20)

第二步:引导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21)

第三步:转圜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22)

一番话说得合情合理,入耳入心,还替宋倩说了话。女儿当然是心悦诚服地接受了爸爸的建议,这样的结果,让宋倩意外又惊喜。所以那晚向来不给前夫好脸色的她都主动盛了一碗汤给乔卫东,那一刻我想她对前夫的教育方式也是服气的。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23)

到了性质更恶劣的“逃课事件”,英子因为留恋爸爸家里的乐高玩具和轻松氛围而频繁逃课,乔卫东一方面尽量满足女儿愿望让她开心,另一方面也义正辞严地要求她下不为例。

后来事情被宋倩发现,一个超级大矛盾爆发,他一方面反思自己支持女儿业余爱好的尺度是否正确,另一方面也担心英子因为不开心到抑郁而最终失去了身心健康,这样的反思太难得了。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24)

这也让我们看到,这个看上去混不吝的爸爸,在关键时刻还是很“拎得清”的。

前几年有部家庭剧《虎妈猫爸》风靡一时,剧中的一家其实就有点类似英子一家。在虎妈眼里,猫爸的温和与“凡事可商量“是纵容和不负责任,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喜恶有判断,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有一个愿意尊重她的意愿,满足她的喜好,成全她的梦想的家长,才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啊。

美国作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里写过,对待孩子既不能严厉控制、动辄惩罚,也不能没有限制地骄纵溺爱,而是要和善与坚定并行,有权威,有规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选择。乔卫东在对待英子的学习和兴趣如何平衡的问题上,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3佛系爸爸方圆——绝对理解但绝不失原则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25)

最后我们来说说本剧的第一男主——黄磊扮演的方圆。方圆就像他的名字那样,可方可圆,性格无敌好,情商一级棒。不管是面对焦虑的妻子,调皮的儿子,内向的外甥,以及多年铁哥们儿,他总是能三言两语安抚对方,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凭这点本事,他就是一个现代社会最受欢迎的物种。

方圆其实是三位爸爸里深度参与育儿的典范,和妻子文洁不同的是,他从不刻意制造焦虑,也不在孩子面前轻易情绪失控。即便儿子成绩不佳,屡屡闯祸,自己中年失业,内忧外患都不曾让他焦躁。相反每次妻子因为儿子的成绩着急上火甚至失控的时候,总能看见他把手放在妻子肩上,不断的轻轻地拍着。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26)

这是一个特别棒的小动作, 只有内心足够平和愿意接纳的人才会有

一个内心强大情绪稳定的爸爸对一个家庭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更何况是如履薄冰的高三考生家庭。所以我们看到英子的妈妈不顾女儿的航天梦,夸张地在心愿气球上写下700分,而方圆却四两拨千斤地轻轻写下“考上还是考不上,小小欢喜才是好”,让人莞尔。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27)

有这样的爸爸,所以方一凡才成为全剧情商最高思维最活跃的孩子

同时,作为“妻管严”(其实是深爱和尊重妻子)形象出现的方圆,在面对孩子教育问题上其实很有自己的原则。方圆在剧中第一次发火是儿子因为替表弟出头而闯祸整同学,做妈妈的都表示可以理解而愿意原谅,而他却坚持“不能用一个错的事情去解决另外一个错的事情”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28)

让儿子先学会做人,学会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有自由更有原则的教育方式,太值得很多父母好好学习了

这是方圆在全剧中发火最厉害的一次,因为这个事情的性质确实足够恶劣,而且有可能会给别人带来极大的伤害。方圆面对老婆的“和稀泥”和儿子的不以为然,毫不让步,把事情的严重性掰开了揉碎了讲,指出了儿子的问题所在,并严厉要求儿子真心实意地写检查道歉。方圆平时在小事上大多顺着老婆,貌似比童文洁尺度宽泛得多,但在关系重大的大事上,他以父亲的威严及时制止了儿子铸成更大错误的可能性。

除了这一点,方圆的“横竖理论”也让人印象深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方一凡的总成绩提高了50分,妈妈原本挺高兴,满怀希望地想着照这个趋势步步提升一定能上好大学,谁知和老师一通电话,了解到儿子在全区排名仍然落后,瞬间焦虑大爆发,直接把儿子从庆贺的餐桌上拉到了补习班。母子二人剑拔弩张之时,方圆用同一套横竖理论来安抚两人。

对儿子: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29)

对老婆: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30)

文洁表示自己没法竖着看,因为高考就是横着比的,方圆却不慌不忙地说: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31)

能正确看待高考在人一生中的位置,方圆比童文洁在这点上有智慧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32)

在生活这张考卷里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让孩子有自知之明,不去盲目攀比,不去计较得失患得患失,才是最重

戏里的文洁点头认同了,戏外的我们也在点头。这样通透、明白的人生态度,有几个人想清楚了呢?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好想有“方圆同款”爸爸(丈夫)!

《小欢喜》播完三分之二,三个爸爸,各有特色,都不完美,却都深深沉浸在“父亲”的角色中,不断修正,不断成长,乐在其中。机缘巧合聚在了一起,吃着火锅喝点小酒,却不像往常的男人聚会谈政治侃大山,而是聊起了各自的家庭烦恼和育儿心得。如果不是亲身参与了孩子的成长,用心体会着育儿路上的艰辛与欢乐,我想场面不会这样温馨而动人。这样的荧屏爸爸群像,真实,可贵,感人,让观众看到这一幕时都深深产生了为人父母或者子女的代入感。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别再夸大丧偶式育儿)(33)

看到这里让人想起很多年前有首老歌叫《最近有点烦》,李宗盛带着周华健和品冠,吐槽男人人生中的种种压力与不堪,但事无巨细归根结底,还是用一句“家是我最甘心的负担”温暖收梢。这就是男人吧,三个中年爸爸回家路上看到篮球场还能一时兴起投几把球,再怎么不堪重负压力重重,最终也还是能扬起笑脸面对人生的难

我曾看过一本书,说美国有一位四十岁的父亲突然发现自己得了癌症,想到未来自己可能要在3岁的双胞胎女儿的成长中缺席了,痛苦万分的父亲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找了自己生命中最欣赏和信赖的6个哥们组成一个“爸爸军团”,让他们来代替他陪伴女儿们的成长,更重要的是,这6个“爸爸”有着不同的优点和特质,将他们的智慧集合在一起,就是一首关于生活的动人诗篇。有了这样用心的安排,他才能放心地离开。

这让我想起剧中三个爸爸把女儿当作小棉袄,把儿子比作雨披,说儿子这种角色是“只在关键时刻才会露面”。其实换个角度想想,爸爸和妈妈的角色又何尝不是一样?妈妈的爱像贴心的棉袄,温暖,细碎,贴心,而爸爸的爱就像雨披,虽然不是时时刻刻紧随身边,却能在关键的时刻遮风挡雨

在澳洲曾经有人做过一项统计,如果所有的爸爸每天多陪孩子玩5分钟,那么政府就可以少花50亿澳元的预算,而这些钱都花在了青少年犯罪、药物使用、专项教育(提高学习兴趣和避免分心)等领域。

这些年里我们的媒体和自媒体很喜欢提及一个热词,叫“丧偶式育儿”。但其实,一味放大这个词、抹黑爸爸的角色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当女人们深陷家庭和职场的双重高压之下,一边忙着工作一边顾着孩子时,我们习惯于讨论爸爸们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缺席,在孩子心目中的 地位缺失。但其实,也有很多爸爸在以他们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家庭、对孩子的爱。

一个周末陪孩子运动、玩耍4小时的爸爸,不见得比工作日安排孩子穿衣吃饭20小时的妈妈,做出的贡献就少;

一个开家长会不频繁、却愿意花很多时间跟孩子谈心的爸爸,也许外人只看到了“怎么来的又是妈妈”,殊不知爸爸的倾听也很重要;

在家庭中,刻意去比较“妈妈为你付出得多”还是“爸爸为你付出得多”,是一种没有意义的做法,因为这两种付出的形式和作用往往差异很大,不存在可比性。互补和共生,一起作用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才是最理想的教育模式。

就像有时候我回想自己的成长过程,小时候爸爸工作单位离家远,比起妈妈好像陪伴我的视角稍微少一些。但他每次出差给我带回的新衣服、周末在家陪我打“小霸王”时留下的欢乐、四处为我搜集的珍贵好书……都让我真切感到了爸爸的爱。我从来没觉得“妈妈比爸爸爱我多”,如今我爱他们两个的程度,也是一模一样。

一个有智慧、负责任的爸爸能够在孩子的人生路上起到极为重要的意义。角色不同分工不同,所以妈妈们、社会舆论不必用“丧偶式育儿”去抹杀他们的存在,而爸爸们更要坚定用自己的方式与智慧去陪伴孩子、滋养孩子。这样的家庭氛围对于每个孩子来说,才是终身宝贵的财富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