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龙海石码风俗(古月港地区民间信仰风俗之我见)

摘要:古月港兴起时期,月港地区产生了众多的民间信仰,并逐步演变成为古月港地区一种显著的社会风俗。对这些民间信仰,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定为“迷信”,如果深入挖掘其本质,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些民间信仰与古月港海洋贸易有密切的关系,是古月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值得探讨的文化价值,对我们今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乃至对促进大陆与台湾地区民间文化交流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月港民间信仰风俗

  作为从中原迁徙而来的月港先民,他们经历了迁徙中的战乱、天灾和瘟疫等各种浩劫,在开辟海外贸易中也是“险恶莫可名状”。从16世纪末期起,月港先民出洋贸易频繁不断,虽然舟人海贾有着勇于在汪洋中扬风帆、乘艨艟,争赴岛夷,抢夺商机的人文性格与高超的航海技术,但大海茫茫,风云莫测,且多险滩暗礁恶流,行舟潜伏种种危机,他们的内心世界惶恐不安。于是,他们渴望从内心世界里找到一个慰藉,渴望能有一个人能够及时站出来,并能处理好他们的后顾之忧。而这些能帮他们化险为夷的人物形象逐步被人们所崇拜,并最终以神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供人们朝拜与敬仰。古月港地区信仰的神明很多,如信仰观音、关帝、城隍、保生大帝、妈祖、水仙尊王、玄天上帝、风神、王爷与瘟神等,这些信仰逐步演变成为古月港地区一种显著的社会风俗。这种信仰风俗在明清时期的涉海文献中都有记载,如《东西洋考》、《顺风相送》、《指南正法》等,其中,如《东西洋考》载:海舟所祭祀的主要神灵有协天大帝(关帝)、天妃、舟神。“以上三神,凡舶中来往,俱昼夜香火不绝,特命一人为司香,不他事事,舶主每晓起,率众顶礼。” (注1)

  笔者认为,对这些民间信仰,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定为“迷信”,如果深入挖掘其本质,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些民间信仰与古月港海洋贸易有密切的关系,是古月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值得探讨的文化价值,对我们今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乃至对促进大陆与台湾地区民间文化交流仍有借鉴意义。

  一、古月港地区民间信仰的类型及影响

  在海澄镇(月港核心区),仅龙海市民宗部门有登记在册的宗教活动场所就有10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4处。整个月港地区的庙宇更是众多,但月港地区的民间信仰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全国性的,如信仰观世音、关帝、城隍爷等;第二类是区域性的,如信仰妈祖、保生大帝、水仙尊王、玄天上帝、风神、王爷与瘟神等;第三类是地方性的境域神,如信仰周阿哥伯。这些信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与当时古月港海洋贸易有密切的关系。

  1、观世音信仰。观世音信仰指以观世音菩萨为崇奉对象之宗教信仰,是中国佛教信仰的主要内容之一,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对历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文化影响十分巨大。据法华经普门品之记述,当众生遭遇困难之时,只要诵念其名号,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这种无差别的普遍济度,对贫弱者的关爱,体现了观世音菩萨的担当感、紧迫感,体现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具有巨大的普世价值。月港地区几乎大部分的寺庙、阁、堂、庵都会供奉观音菩萨,甚至寻常百姓家里厅堂的神龛上也都会敬奉观音菩萨。其中,位于海澄镇罗坑村的西月岩,有座观音庙,俗称“岩坑佛祖”;位于古月港核心区的豆巷村港口溪尾社,有座观音亭,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乾隆42年重修,2014年重建。这两座观音庙宇在月港地区影响力颇大。

  2、关帝信仰。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也是中华民族普遍信仰的神祇之一。位于古月港核心区的容川码街,就有一座非常有名气的关帝庙,该庙位于容川码头入口处前方,也是今日月港遗址考察的重要地点之一。容川码街是当年繁荣一时的商埠街,街上居民都信仰财神关帝君,故民间有“开埠标志关帝庙”之说。该庙正对着容川码头,相传庙内曾祀有三宝,有僧居于此,关帝很灵感,月港先民每次远洋都要先到庙里朝拜,外商从容川码头登陆后也先进入庙里朝拜。

  3、城隍爷信仰。城隍是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海澄城隍庙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正是明代月港兴盛时期。据城隍庙理事会会长施水道介绍,当时月港先民出海贸易频繁,出洋前,他们都要到城隍庙“掷茭”、祭拜,祭拜之前必定要钟鼓和鸣,有的还包上一包香灰贴身携带,虔诚祈祷城隍爷庇佑他们平安远洋。由此可见,海澄城隍爷信仰在古月港时代的民间信仰中可谓举足轻重。

  4、妈祖信仰。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是北宋福建莆田湄洲屿的一位普通女子,姓林名默娘。她死后,乡人感其生前为民治病,海上救人的恩德,就在湄洲屿立庙祠之。妈祖信仰是中国沿海地区汉族民间重要的信仰之一。闽南沿海的渔舟后舱内多设有妈祖神位,有的两侧还配祀“顺风耳”、“千里眼”,朔望致祭。每逢妈祖诞辰或升天之日,渔民暂停作业,举行祭典,家家户户设供,有的渔村还演社戏。继宋元之后,漳州沿海地区,如海澄之月港、龙溪之石码等地,或重修或新建天妃宫,香火旺盛。月港地区较出名的天后宫有两处:一处在土城内(苗圃村);另一处在民政路,又名湖美庵,规模较大,现在建有三座寺庙,位于原大东门湖美东门侧。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姐的诞辰日,月港先民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朝拜活动,场面十分热闹。

  5、保生大帝信仰。保生大帝(吴夲)又称大道公、吴真人(公元979—1036年),字华基,出生于北宋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乡(今属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村),为古同安历史名人第一人。曾任宋代首席御医,后悬壶济世,医德高尚,深受人们敬仰。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月港地区保生大帝庙宇众多,民宗部门登记在册的有祖山红滚庙、内楼华瑶天池宫。其中,较出名的有祖山红滚庙,位于今龙海市海澄镇山后村骑龙山脉祖山头,祀保生大帝,俗称大道公,因用“红滚木”问卜,故名红滚庙。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是保生大帝的诞辰日,月港先民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朝拜活动,场面热闹非凡。

  6、水仙尊王信仰。水仙是闽南沿海民众普遍信奉的水神,一般尊称为“水仙尊王”。漳州九龙江下游沿岸有多座“水仙尊王庙”,这些宫庙所奉祀的“水仙尊王”不尽相同,但他们多数单祀或合祀大禹、伍大夫、屈大夫、西楚霸王、鲁公输子。月港地区的船户们也多崇拜水仙王。农历十月初十为水仙尊王生日,船民会聚在较宽阔的渡口处举行庆典,每年端午节竞龙舟时,都要把“水仙尊王”旗移插于港道边。

  7、玄天上帝信仰。玄天上帝,亦称真武大帝,是道教所尊奉的北方之神。照五行之说,北方属水,所以玄武上帝具有消除水患火灾的职能,也是尊水运保护神。玄天上帝的诞辰日是农历三月初三。月港地区敬祀玄天上帝的宫宇也很多,其中龙海市民宗部门登记在册的就有鸿岸宫、玉枕村玉枕宫、豆巷霞庵崇真院。

  8、风神信仰。风神,远古先民就敬畏的自然界神灵之一。秦汉时期,风神的奉祀已列入国家祀典。在民间,赋予风神人格化,既有男性塑像〔老伯〕,又有女性塑像〔老媪〕,前者曰“风伯”,后者曰“飓母”或“孟婆”、“土婆”等。航海之安危与风之状态密切相关,航海者更是要祭拜风神,或祈求“风伯”保佑航行一帆风顺,或祈求“飓母”勿要发威。“闽中濒海诸处,皆有风神庙塑像”,“多作老媪”之状。(注2)

  9、王爷与瘟神信仰。闽南民间信仰的神明中,各类“王爷”(或称“王爷公”)众多。“王爷”具有主管瘟疫的神职,既能施瘟行疫,也能代天巡狩、驱瘟祛疫,广大信众往往把他们作为消灾赐福的正神敬祀。各地王爷宫庙,每三年或遇瘟疫流行之际,都会举行隆重的祀典。其中一项主要内容是“送王船”,即把瘟神从水路或海道用船送走,以驱邪禳灾。对常年航行于海上的人来说,除担心海上突发自然灾害外,也恐惧在船上突发瘟疫。海澄的《送彩科仪》(漳州航海者所举行的禳祭各类瘟神的道教科仪书)中就列出了100多位神仙、瘟神和鬼类。《东西洋考》书中也记载了船舶经过灵山大佛所在海面时必“燃放水灯彩船”和吟“送彩歌”,“以禳人船之灾”的说法。(注3)

  10、各种境域神信仰。古月港的街坊、村落往往有自己的境域神,甚至较大村庄的每个角落也有自己的境域神,村民出海时常常会到境域神庙敬祀。如,位于月港核心区的溪尾社,有一码头叫阿哥伯码头,岸上有座阿哥伯庙,奉祀周阿哥伯的两罐骨头。周阿哥伯信仰就是月港地区典型的境域神信仰。相传,周阿哥伯很灵感,能保佑出海平安,而且有求必应,曾经救过港口溪尾社社员。直到目前,每逢有渔船从庙前水域经过,渔民都会燃放鞭炮,以示感谢和祈求保佑。

  二、古月港地区产生众多民间信仰的原由

  也许人们会产生疑问,月港先民为什么这么迷信?其实,用“迷信”来概括的月港先民的精神世界应该不是很准确,更确切点说,应该叫信仰。要了解月港先民为什么会产生众多的民间信仰这个问题,首先是要弄清楚这些所谓的神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得到月港先民的敬拜?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

  1、月港先民渴望安居乐业。城隍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自唐代以来,城隍神的社会职能也由原本的护城职责,逐渐扩大到驱灾除患、扬善惩恶、督官慑民,成为保障人们安居乐业的全能神明。海澄城隍庙建于隆庆五年(1571年),当时正是明代月港兴盛时期,月港先民不但祈求城隍爷保佑他们海洋贸易平安、生命与财产安全,更祈求让他们安居乐业,因此,可以说,海澄城隍爷是广受月港先民信仰的全能保护神,在古月港贸易时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月港先民渴望发财和正义。关帝作为汉民族普遍信仰的商业神、武财神,月港先民之所以冒险渡海过洋,是企望在平安抵达目的地后,通过交易获取最大的商业利润,因此,关帝得到长期从事贸易的月港先民的信仰也在情理之中。值得指出的是,月港先民在长期从事海上贸易时,遇到了“海禁”捆扰、海匪倭寇掠夺屠杀、奸商尔虞我诈等种种艰巨,生存与发展的矛盾一直困扰着月港先民,他们过着一种非正常的亦商、亦匪、亦盗、亦民的生存方式。当正常的生存与发展方式被人为或是非人为的堵塞之后,他们更强烈要求有其他的出路或是有个正义的化身能帮他们化解。所以,关羽作为一个英雄与侠义的正面形象被推到一个新的高峰。(注4)明代以来,关帝的神格不断提升,由“关圣”至“帝君”,万历四十三年又尊封为“协天大帝”。到明代中后期,《东西洋考》已把关帝列为航海保护神的首位,《指南正法》中的航海保护神也有关帝。关帝在信众心中是具有至大无比的伏魔神力的神灵,因此,出海前朝拜或分灵于船中尊奉,以求在航行中镇邪消灾,获得平安。同时,航海人也具有“重义轻生”的性格,航海中也需要船上全体成员齐心协力,敬祀关帝有助加强同舟共济的凝聚力。另外,据说东山岛上居民至今还流传着“关羽托梦康熙解海禁”的传说。至于传说的真实性已经无从考据,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关帝正义的精神与当时的人民渴望解除海禁的心愿有着高度的吻合。

  3、月港先民渴望生命与财产安全。月港先民从突破“海禁”,冒着风险在海上开展民间贸易,到最终使一个小渔港成为明清时期海上贸易始发港、明朝中后期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港口,其繁华的背后却是一场场生离死别。在一个没有机动动力航行的时代里,所有的航行除了依靠人力之外,那就是自然风。然而,由于闽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直接导致闽南自始至终都是个台风多发区。每一次台风或是巨浪的来临,随时都可以让每一个航海人葬送鱼腹。为了生存与发展,月港先民无论是出海捕鱼还是远洋贸易,面对诡异莫测的大海,他们十分渴望水上交通安全,渴望生命与财产安全。于是,各种与水、海洋和大自然有关的神明便蕴运而生,如妈祖、水仙尊王、玄天上帝、风神等。其中,妈祖最受敬仰。当湄洲岛上的林默娘被化身为海上保护神——妈祖之后,这个神的形象就直接受到月港先民,甚至当时的所有航海人的膜拜与敬仰,祈求在每一次出海之后都能平安归来。可以说,妈祖是最受月港先民广泛信仰的海上保护神。

  4、月港先民渴望身体健康。月港先民在开发月港过程中,当时自然条件恶劣,医学文化严重缺失,很多人刚才还好好的,突然间不明不白的死了。生命到了这种地步,那才叫真正的无助。为了能够躲过未知的浩劫,他们从现实上和心理上需要有个“专业的保护神”来保护他们。于是只要有一个医术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员能为他们治病救人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很快就得到众人的敬仰。保生大帝(原名吴夲)因为悬壶济世,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被以“帝”的形象确立起来。(注5)可以说,保生大帝是产生于闽南本地区,并最受闽南人广泛信仰的健康保护神。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这些民间信仰与古月港海洋贸易有密切的关系,反映了月港先民内心世界的追求与渴望。

  三、古月港地区民间信仰中的文化价值

  (一)外在的文化价值

  民间寺庙是民间信仰文化的载体。月港先民信仰的神明众多,庙宇也众多,每个自然村至少有一座庙宇,甚至有的每个角落都有。如,位于月港核心区的豆巷村港口社,仅一个社区的庙宇就多达14间。整个月港地区的庙宇多得数不清,有的还有悠久的历史,都有典型的闽南风味,其建筑、绘画、雕刻、楹联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艺术品位,这些就是它们外在的文化价值。

  1、历史遗迹堪称文物经典。海澄城隍庙是月港地区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庙宇之一。据《海澄县志》卷之十七《名绩志·祠庙》载:“城隍庙,……隆庆五年(1571年)建,崇祯六年(1633年)知县梁公兆阳重修,后为风雨所坏。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县王公手霖集绅士耆民再修。”海澄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爷是西汉御史周苛,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1994年又进行了重修,是目前全球最大城隍庙。海澄城隍庙起源于明代月港兴盛时期,庙宇坐北朝南,三进三殿,主体为硬山式建筑,基本保留历史格局和府衙形制,属明清时期风格的建筑。是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迹,对我们今天研究“海丝”文化有很大的帮助。1992年10月,被龙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经龙海市人民政府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2011年12月被省文化厅列入涉台文物庙宇名录。

  又如,祖山红滚庙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始建于洪厝山,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在骑龙山脉祖山头重建,后曾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光绪辛忆已年(1881年)民国丙寅年(1927年)、民国三十二年(1934年)等多次重建扩大。1996年4月经龙海市人民政府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1997年10月龙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综合艺术的集中体现。月港地区的庙宇重视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规模较小的寺庙注重神像雕塑的传神,建筑构件的精巧;规模较大的庙往往就是一座文化艺术殿堂,不遗余力地创作大量的雕刻(石雕、木雕、瓷雕等)、绘画(壁画、梁柱画等)、碑文、牌匾、楹联等作品,渲染了浓厚的宗教氛围,调动信众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多方面感悟,以达到教化的功效。同时,这些艺术作品往往具有浓郁的闽南民间艺术风味和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如,海澄城隍庙院间现存清代石碑6件,其中乾隆36年立的“署理丞海澄县事邑尉裘公惠爱纪绩碑”就明确记载着“公讳裘以论字曾吉号補峯,浙之钱塘人,莅澄七载,今当调任彰化,勒碑以誌不朽”,说明了当时海澄与台湾往来关系的紧密。庙前殿挂一算盘,配一楹联云:“人生切莫空计较;苍天自有大乘除。”庙中廊柱上还有很多楹联,这些楹联假托城隍之口以劝善谕人,堪称醒世警世之名言。

  (二)内在的文化价值

  除上述外在的文化价值外,如果再深入挖掘其本质,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些信仰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含了很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品质。

  1、对神明的信仰实质上是对高尚人格的充分肯定。历史上的道德高尚之人,都是真理和道义的实践者、传播者和修身的典范。如上古“五帝”顺天而治,修身证道,使当时的人们都自觉信仰尊奉大道,天下清平而祥和;三教圣人教化众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注6)城隍、关帝、妈祖、保生大帝等神明,他们生前都有正直忠义、爱乡爱民、济世救人的高尚品德,他们的人格充满魅力。月港先民对他们的信仰,其本质是对这些神明生前高尚人格的崇拜,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如:

  城隍爷:作为城隍神要能保佑城里的百姓万物,要对当地的民情风俗有相当的了解。各地城隍神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得到官方和民间百姓充分认可的。如,上海有三城隍,即汉大将军霍光、河北省大名府人秦裕伯、厦门清末爱国将领陈化成;北京城隍先为文天祥,后为杨淑山,即杨继盛;福州城隍为莆田抗元英雄陈文龙;泉州城隍韩琦;福建海澄、江苏江阴城隍为西汉御史周苛……都是赫赫有名的一代贤臣良将。他们都有“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我处无私”的高尚品格,活脱脱的清官贤臣写照,都是百姓心目中正直与忠义的效法对象,谁见了能不心生钦敬?

  关帝:关羽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关羽因其正义而闻名天下,被称为“义绝”。在官方,各朝皇帝都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成为教育忠君爱国信念的材料;在宗教方面,道教将关羽奉为“关圣帝君”,即人们常说的“关帝”;在民间,关帝的信仰也相当盛行,月港兴盛时期,月港先民把关帝作为武财神和正义之神加以崇祀,并随着海洋贸易传播到了台湾、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地区)。在台湾,关帝被信徒称为“恩主”,即救世主的意思。

  妈祖:妈祖作为一个古代汉族民间的神祗,为何她的精神能被海内外、世界上这么多人认可、赞扬和崇敬呢?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妈祖身上聚集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妈祖她作为一个汉族民间的渔家女,善良正直,见义勇为,扶贫济困,解救危难,造福民众,保护中外商船平安航行,做了很多有益于民众的善事义举,凡此种种都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所以才会深受百姓的崇敬和膜拜。

  保生大帝:保生大帝为何赢得如此众多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不了解这一信仰的人们,大多会把吴夲想象成遥遥在上的神秘仙国世界里的神佛。其实,吴夲成仙以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一个生活在距今千年以前的北宋年间的医德医品极佳的汉族民间医生,他生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慈惠济世,活人无数,而义不取分文,深受时人尊敬,辞世后,人们自发地建宫立庙,塑像祭祀,渐渐发展为一种信仰崇拜,由“神医”变成了“医神”。

  2、对神明的信仰实质上是渴望建立为人处世准则。大家知道,中华文化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也就是说中华文明在很大的程度上等同于黄河文明。作为地处东南沿海的闽南地区,相对于中原地区,可以说是荒蛮之地。到了明代,月港先民在开发月港时,首先面对的核心问题就是生存。他们要面临各个群体及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利益矛盾等问题,有时会为了争夺有利的生存空间而产生武装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城隍、关帝、妈祖、保生大帝等神明他们生前强大的人格魅力被人们所推崇,渴望能以他们的为人处世行为作为共同的准则来约束人们的内心世界,以达到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因为有了信仰,行为处事就有了规则。

  比如,大家都会看到很多商人都会供奉上一尊关公像,也许有人会说,商人把关公作为武财神来崇拜,是追求利益的表现,这跟关公的“义”不是矛盾吗?其实,人们希望商人们能做到利与义相结合,因为他们相信一个正面形象的神灵能够保佑他们平安并取得成功,但是如果商人们做太出格的行为的话,也相信会受到神灵的惩罚,使他们最终一无所有。在他们看来,只有做到利与义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成功,这就是月港先民希望通过有神论的信仰来约束人们的心法,唤醒人们的良知本性,帮助人们达到道德意识的高度自觉,帮助人们从功利的贪欲中超脱出来,使真正的自我生命有美好的未来,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这就是月港先民渴望达到的共同的行为处事规则。

  又如,信仰城隍实际上是相信善恶终有报,希望人们遵守道义规诫。前面说过,海澄城隍爷广受月港先民信仰,是他们的全能保护神。海澄城隍爷在他们的心目中地位越变越高,他们渴望城隍爷不只是地方守护神,更应该是护国安民、惩恶扬善并管领阴间亡魂的举国崇奉的神系,他们渴望城隍爷为民做主、剪凶除恶。这在海澄城隍庙中高悬的匾额及楹联中,就能清楚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如,“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做个好人,心在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阳世三间,积善作恶皆由你;古往今来,阴曹地府放过谁?”。这些楹联比起佛寺道观的楹联更加直白,更加直接,更加直指人心,因而也更加具有警示与教化的力量。无论达官显贵,还是一介草民,都能在城隍庙的香火里,在城隍爷的劝诫与提醒里,补补幼儿园的善恶是非功课——“使人知畏,使人有所畏,使人不敢妄为”。(注7)

  正因为这些信仰中包含了人们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对为人处世准则的认定,包含了很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品质,于是,城隍的“浩然正气”也就演变成了清官贤臣文化;关羽的“义绝”也就演变成了忠义文化;妈祖救助渔民的义举也就演变成了海上保护神文化;保生大帝高尚的医德也就演变成了悬壶济世文化。这就是月港先民众多民间信仰中的深层次内涵所在。

  四、古月港地区民间信仰风俗的意义

  (一)历史意义

  依上所述,这些民间信仰是在古月港地区人民大众中自发产生的,对具有超自然神力和超人神力的对象的崇拜,具有民间性、自发性、多元性和世俗性等特点,对当时古月港地区人们的思想行为、对社会稳定和对闽南文化的传播都有重要的意义。

  1、让月港先民找到自己内心世界的支撑点。月港先民在开发古也港地区时,他们是个永不停下脚步的群体,他们敢于突破“海禁”,总是走在前头。他们本来就有勤劳坚韧的气质,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他们相信一旦遇到危机或是挫折的时候,只要自己努力,神就会出手相救。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民间信仰,本质性的东西就是“不放弃”。但同时他们也不是一味地追名逐利,因为有了信仰,他们更相信因果报应,更相信平安是福,平安就是赚钱的朴素的价值观。可以说,这些民间信仰为他们注入一剂强心剂。(注8)

  2、构筑和维护了地方基层社会秩序。《福建闽南地区民间信仰与基层社会秩序维护关系的初探》一文认为:明清两朝,传统基层社会依靠对民间信仰的功能、作用发挥的理解,建构起了民间在维护基层秩序方法上的新突破。民众经过对积淀在信仰神明身上的“正义理念”、“权威崇拜”、“超血缘凝聚力”功能的运用,让神明走出了神龛,成为了能对百姓生活中所遇到的的民事纠纷、案件进行化解和审判的“人”;并以“超血缘凝聚力”的作用成为民众在抵御外患袭扰时进行社群动员的精神源泉。唐宋以后,伴随着地方精英对神明职能多样化的演绎,进一步拉近了民间俗神与民众的距离,方便了民众祷求于神的途径,从而构筑起了民间信仰对地方基层社会秩序维护的新模式。文中也举了个例子:19世纪厦门的城隍庙(明洪武年间兴建)发生了一起毒咒与斩鸡头并行的神判仪式,当事者通过借助神明的“公正和威慑”作用,通过神判仪式的途径使案件真相明了。(注9)

  笔者认为,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前文说过,海澄城隍爷在月港人民的心目中可谓举足轻重。海澄城隍对维护当时月港地方基层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从庙里的算盘、楹联、神像等设置中就能感受得到。如,城隍庙第一殿向内天井的门楣上挂着一个巨大的铁算盘(据悉,悬挂铁算盘的城隍庙在中国仅两间,上海一间,月港一间。);楹联(“阳世三间,积善作恶皆由你;古往今来,阴曹地府放过谁?”)和黑白无常(范谢将军)的设置,这些仿佛告诫世人善恶因果的终究结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神判仪式的震撼力。

  另外,当你无论走在月港地区的任何一个街道,你总可以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千万富豪和普通百姓摆着同样一尊神像,虔诚地跪拜着。彼此不会因为有太多的落差而使穷人感到痛苦不堪,也不会使富人产生凌驾于别人头上的优越感——因为这个群体经历过太多的浩劫,对人性与财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为他们相信神明是公平正义的。虽然在发展中会有不平衡,但是,因为有共同的民间信仰,社会也就相对和谐。(注10)

  3、促进了闽南文化的传播。有了这样的信仰,就有了这个群体勇往直前的动力。伴随着月港先民开拓海外贸易的足迹,这些信仰文化也播撒到了世界各地,尤其是闽南人聚居较集中的台湾、东南亚等地最为明显。以关帝文化为例,在台湾就有600座颇具规模的关帝庙以漳州东山岛的关帝庙为祖庙;以漳州龙海慈济祖宫为祖庙的慈济宫在全世界就有将近700座;以湄洲岛妈祖庙为祖庙的庙宇更是无法统计。同时,这种信仰的力量也带动了闽南建筑(庙宇)、戏曲(闽南地区有庙宇的地方就有戏曲)、壁画(闽南地区庙宇的墙壁上都有壁画)、节日习俗等艺术文化的传播,对世界各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在两种不同文化体系的交互活动中,强势文化必会将自己的资讯散播在弱势文化之上,而当时的闽南文化与周边地区、国家相比较,无论是物质文化,或是政治文化、精神文化都处于一定的强势文化地位,因此,必然通过月港这一海上通道,将闽南文化传播出去。”(注11)

  (二)当代意义

  当前,我们正在保护和开发古月港,对挖掘和弘扬古月港的人文精神不容忽视。而这些民间信仰中的文化价值正是古月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今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对促进大陆与台湾地区的民间文化交流仍有借鉴意义。

  1、是开发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文化旅游是一种知识含量高、内涵丰富的新型旅游形式,未来将超过自然旅游,成为占据市场主要部分的旅游产品。(注12)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民间信仰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其历史与文化内涵能够得到很好的挖掘,且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是一种很有潜在开发和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注13)

  漳州海外渊源密切,是海外侨胞和台港澳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双方交往频繁,其中,以“神缘”的关系最为密切。大批侨胞、台港澳同胞来漳州进香谒祖,乃至进行探亲、旅游观光、宗教文化交流等活动,可谓络绎不绝。近期,我市正在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修缮历史遗址和改造自然景观,努力建设宜居环境,同时,我们还应当尊重古月港地区这样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在对台文化交流方面的独特作用,善于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举办文化节(近年来已有举办城隍文化节、保生大帝文化节)或宗教文化交流等形式,并与进香谒祖、探亲、休闲旅游等活动有机结合,打造出具有古月港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这样,必将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效应。

  2、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借鉴价值。民间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同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其相适应的地方。民间信仰所信仰的诸神无一不是经过儒、道、释解释过的。这些神灵身上都有其特定的优秀品质,如保生大帝的悬壶济世,关羽的忠义等。它们以忠孝仁义的儒家思想为核心,倡导人们要忠心诚信、孝敬父母及师长、仁爱、仁慈、仁义,反之就是道德缺失、大逆不道,必遭报应。民间信仰顺应了这一思想,人们追求神灵保佑的前提是约束自身的道德行为。信仰者在信仰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向这些神灵学习。其次,民间民间信仰在普通群众中所起到的精神抚慰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人们通过民间信仰及各种仪式活动来传达喜怒哀乐,调剂情绪,寄托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满足心理需求,特别是面对现实生活中种种困难与坎坷时,独特魅力的民间信仰无疑是广大民众的一种精神支撑。(注14)

  众观历史,历朝历代都把关羽的忠义精神作为忠君爱国信念的教材,今天,我们不妨合理挖掘和整理出古月港地区这些神明中的高尚品质,并通过举办文化节的形式加以宣传,无疑也是一部部倡导儒家传统文化的有力教材,对凝聚民众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的意义。

  3、对促进大陆与台湾地区的民间文化交流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台湾与闽南地区一水相隔,两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闽台两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近,神缘相承,每一点滴无不是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真实写照。闽南地区有什么样的神庙,台湾几乎也有相同神庙。相同的民间信仰神祇、庙宇遍布两地的大街小巷。如,台湾的城隍庙就是由海澄城隍庙分灵过去的,在台湾霞海城隍庙里,有一副古老的对联——“霞彩临门八蜡配天赫濯,海澄启宇六龙随地封迁”,就是最好的例证。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六日至十月初十,海澄城隍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城隍庙会,台湾城隍联谊会每年都组织台湾各地城隍庙信众上百人前来参加祖庙祭祀活动。2014年11月22日上午,海澄城隍庙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城隍文化节”,该活动获得国台办批复,被列为国台办2014年对台交流重点项目,成为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城隍文化盛会。据悉,从2010年以来,海澄城隍庙接待台湾信众共33个团组、945人次;同时也多次应邀赴金门、台湾本岛参加活动。近年来,台湾知名人士连战、吴伯雄、王金平等人纷纷为海澄城隍庙题词,让从明代保留至今、一度沉寂百年的海澄城隍庙成了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热点。城隍文化搭起了两岸民间交流这台大戏,并日渐进入常态化,它是闽台两岸手足情深的历史见证,也是沟通闽台宗亲心灵的一座桥梁。事实证明,月港地区的民间信仰在促进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民间文化交流,吸引外商回乡谒祖、投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保护和开发古月港民间信仰风俗的几点拙见

  民间信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审美、科学、和谐、教育、经济等功能,而这些多种多样的功能决定了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我们要深入研究古月港地区的民间信仰风俗的内在价值,不断提升管理和开发的水平,才能保护并传承好这一特殊文化,才能为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调查摸底,分类管理。古月港地区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庙宇多而杂,良莠不齐,我们必须首先搞好调查研究,摸清底子,为保护和传承工作打下基础。根据上文分析,古月港地区民间信仰类型大致分为三类,我们要区分不同情况分类进行管理。一是对历史悠久且文化价值较高的庙宇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条件的要积极推荐申报为市级、乃至省级(已有进行,如海澄城隍庙)。二是对与当时古月港海洋贸易密切关系的重要庙宇设置宣传板(如同七个码头一样设置宣传板),这对人们了解认识“海丝”文化有帮助。三是对各个自然村(角落)已存在的庙宇摸清其功能与作用,并进行登记;同时要严控乱修滥建庙宇,避免乱修滥建庙宇之风愈演愈烈,以免对月港遗址造成破坏。只有进行分类管理,才不会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而且还会对一方的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因势利导,除旧布新。不可否认,农村中的“多神主义”信仰,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定的道德约束力,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于古月港地区长期存在的民间信仰,我们既要正视其存在的合理性,也要看到其消极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不少地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却没有跟上,处于空虚状态,他们求神拜佛只为升官发财,根本不懂得学习神明他们生前那种正直忠义、爱乡爱民、济世救人的高尚品德。因此,我们要利用农村举办神明生日庆典的时机,进行引导,通过举办文化节、学术论坛、文化研讨和文体活动等形式,大力挖掘宣传城隍的清官贤臣文化、关羽的忠义文化、妈祖的海上保护神文化、保生大帝的悬壶济世文化等,正确引导民间信仰。近几年来,海澄镇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镇政府依托城隍庙、天后宫等场所设置文化广场,利用农村民俗庙会时机举办灯谜会猜、扎彩楼、舞龙舞狮、大鼓凉伞等文体活动;利用春节、元宵等重大节日,举办送春联、文物图片展、芗剧表演、灯谜射猜、“激情广场大家唱”、“道德讲堂”及各类球赛等活动;特别是2014年举办了首届“两岸城隍文化节”,荣升为国家级重点对台文化交流项目,成为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两岸城隍文化盛会;连续举办了4届的“海澄镇天后宫妈祖文化节”。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农村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但传承了民间信仰,还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加强运作,打造品牌。近期,我市正对古月港投入大量资金,展开对月溪入江口两岸、豆巷家庙群、月溪公园、临江古街等历史建筑的修缮、新民居的改造以及景观的设计改造,古月港自然景观将焕然一新。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古月港地区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庙宇众多,而且与古月港海洋贸易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特殊文化景观不容忽视。我们要借鉴这几年漳州三平风景区的建设经验,把古月港民间信仰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漳州、福建电视台,乃至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和各类报刊宣传介绍古月港风景区建设;通过出版画册,拍摄电视宣传片等扩大古月港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在去年成功举办“海峡两岸城隍文化节”的基础上,加强对台文化交流与联谊活动,打造出具有古月港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这将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模式。

  许多实践表明,要保护和开发好古月港,不仅要建设自然景观,更要善于挖掘历史与文化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善于调动包括民间信仰文化在内的各种资源,以市场的理念和思维加以产业化运作,才能把古月港这块“风水宝地”保护好、开发好、运作好。

  参考材料:

  注1见《东西洋考》卷九“舟师考”,中华书局,1982年

  注2、3见陈自强《明清时期漳州舟人海贾的海神信仰》

  注4、5、10见《敬拜心中的神灵——探究闽南人的成功与信仰的关系》)

  注6见网络文章《信仰与文化》

  注7见网络报道《海澄城隍信仰远播各地》

  注8见网络文章《敬拜心中的神灵——探究闽南人的成功与信仰的关系》

  注9见《福建闽南地区民间信仰与基层社会秩序维护关系的初探》作者:王才文

  注11见林仁川《漳州月港在传播闽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注12见《“海丝”文化与旅游开发刍议——以漳州月港申遗为例》

  注13见朱东亮《以福建漳州三平风景区为题浅议民间信仰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注14见福建工程学院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地区民间信仰情况的调查》

来源:龙海网

备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编辑:洪婷婷

欢迎在漳州微信矩阵、今日头条上做品牌宣传,开业广告,产品推广,各种活动直播等,18359614989( 微信同号,请备注“推广”)

漳州龙海石码风俗(古月港地区民间信仰风俗之我见)(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