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造型分类(起于丧家乐作偶人戏)

窟礧子,亦云魁礧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

——杜佑 《通典》

傀儡,又称木偶。傀儡戏是以制作的木偶进行表演的独特戏剧,它是我们汉民族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我们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传统戏剧形式。多由艺人操作木偶伴随宗教仪式进行表演,今通谓木偶戏。

木偶戏造型分类(起于丧家乐作偶人戏)(1)

宋 傀儡戏

傀儡戏的发展历史

傀儡戏的历史悠久,比较具有说服力的说法是“发源于秦汉而兴于唐”,三国时期,已经有偶人进行杂技表演了,是属于比较早期的傀儡戏的雏形。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马王堆汉墓曾发掘出了歌舞俑和乐俑共三十件,但这些傀儡雕塑,仅有竹钉固定的手部可动。

木偶戏造型分类(起于丧家乐作偶人戏)(2)

1979年山东莱西汉墓发掘一具高193厘米的大木偶,除去头颅外全身能动,关节处由卯榫接合。同时木偶的腹腿处还发现许多小孔,旁边还有一根用于调节牵线的银条。

木偶戏造型分类(起于丧家乐作偶人戏)(3)

唐朝是我国文学艺术空前发展的时期,木偶艺术也得到迅速发展。唐玄宗的《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诗中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了提线木偶巧妙的制作技法和精湛的表演艺术。

木偶戏造型分类(起于丧家乐作偶人戏)(4)

唐代的木偶戏既在“闾市盛行”,又经常在贵邸演出。《北梦琐言》载:镇蜀要人崔安潜也“频于使宅堂前弄傀儡子,军人百姓,穿宅观看,一无禁止”;率“众千余人”的叛将庞勋深知百姓爱看木偶戏,“每将过郡县,先令倡卒弄傀儡,以观人情,虑其邀击。”可见唐代的木偶戏,已成为举国上下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到了宋代,每一个瓦子中设有数量不等专供表演的勾栏棚,其中就有表演傀儡戏的“傀儡棚”。从文献记载和保存下来的诗文、图画及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宋代是中国傀儡戏最兴盛的历史时期。

木偶戏造型分类(起于丧家乐作偶人戏)(5)

宋 三彩童子傀儡戏枕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木偶戏造型分类(起于丧家乐作偶人戏)(6)

南宋 李嵩《骷髅幻戏图》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傀儡戏在明代大量吸收戏曲声腔、剧目和表演艺术的营养,使其得到长足的发展。在表演艺术方面,尤其是提线傀儡戏受戏曲行当的影响巨大,使其形成了傀儡戏的艺术体制。明人文徵明《傀儡》一诗中云:末郎旦女假为真,便说忠君与孝亲,脱却戏衣还本相,里头不是外头人。

木偶戏造型分类(起于丧家乐作偶人戏)(7)

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辽西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邵阳布袋木偶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阡木偶戏、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临高人偶戏等分支。

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傀儡戏主要分为水傀儡、肉傀儡、药发傀儡、杖头傀儡、布袋木偶、悬丝傀儡、横枝傀儡等。

木偶戏造型分类(起于丧家乐作偶人戏)(8)

明清间高腔傀儡戏行当(光绪三十四年浙江庆元《梨园总今法书》抄本)

傀儡戏与其他戏种的区别

一、造型艺术精美

木偶艺术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除了艺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艺术和操作装备也是吸引广大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造型艺术重在木偶的雕刻和设计,就一般情况而言,提线木偶造型较高,多在2.2尺左右。关键部位均缀以提线,最多可达三十多条,至少也有十余条,如进行特技表演还须根据需要增加若干辅助提线。

木偶人表演各种舞蹈身段及武打技艺的水准,完全取决于艺人的操作技巧,这是提线木偶表演艺术水平高低的关键。杖头木偶高于提线木偶,一般偶高3尺左右,装有三条操作线,两条牵动双手,一条支配头部与身躯表演。布袋木偶造型最小,仅有7寸左右,靠艺人两手托举表演,操作技艺特别,不同于提线和杖头木偶。

木偶戏造型分类(起于丧家乐作偶人戏)(9)

二、独特的社会功能

梁刘昭注《后汉书.五行志》引东汉应邵《风俗通》:“‘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魁櫑,酒酣之后,续以挽歌’魁櫑,丧家之乐也。挽歌,执用绋相偶和之者。”此为傀儡戏原始社会功能。

此外,《旧唐书·音乐志》及杜佑《通典》,均认为傀儡戏起于丧家乐,迄汉末始用之于嘉会,然在丧礼中扮演驱除邪煞的重要功能。一直延续至近代,并成为民间傀儡戏的主要功能之一。此种特殊社会功能,使傀儡戏迥异于其它剧种之表演功能,并具神秘宗教色彩。

木偶戏造型分类(起于丧家乐作偶人戏)(10)

濒临失传的傀儡戏

现代的木偶戏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除了演出传统的戏曲节目外,还表演话剧、歌舞剧、连续剧,甚至出演广告等。但由于随着人们艺术欣赏时尚的改变,演出市场日益萎缩;

且剧团数量本较其它剧种为少,木偶班大多为半农半艺,是松散形业余艺术团体,对木偶戏的研究传承具有一定难度,特别是一些高难表演技艺面临失传。时至今日,真正能搬演傀儡戏之剧团已相当少见,傀儡戏已濒临失传窘境。

木偶戏造型分类(起于丧家乐作偶人戏)(11)

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傀儡戏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世代传承的特点,蕴藏着各地、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应加以扶持和保护。

除有计划地进行传承外,在其宗教功能之余,转化、加强其展演机会,将是挽救傀儡戏的努力方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