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诫子书原文(1诫子书诸葛亮)

1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诸葛亮诫子书原文?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1诫子书诸葛亮)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

1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共计86字)

注释:诫:警告,劝人警惕。(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指操守、品德、品行高尚的人。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 (dàn):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安静,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广才:增长才干。:达成,成就。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过度。励精:尽心,专心,奋勉。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治性:修性,养性。:跟随。: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时间。:消逝,逝去。: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穷庐:破房子。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获得才干就必须勤奋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其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不经常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赏析: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刘备年号章武)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导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yīn)殷(yīn)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信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现在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求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沉淀,人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在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是老生常谈,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真心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信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勤勉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意向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信息,比起长篇大论,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说理平易近人,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此皆是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