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放下面具(兰陵王戴面具杀敌)

兰陵王放下面具(兰陵王戴面具杀敌)(1)

▲兰陵王高长恭,又名高肃,神武帝高欢之孙

一身戎装,白袍银枪座下一匹乌锥马,往身上看约莫二十上下,往脸上看却看不到任何表情,因为此人面带一个“鬼脸”面具。只见他往来冲杀,血透战袍。人到枪到,所到之处,敌人如潮水般的后退。这不是三国时的赵云单骑救幼主。这是北齐兰陵王高长恭。

兰陵王为何戴着面具杀敌呢?难道也学外国除暴安良的蒙面侠客“佐罗”?

兰陵王放下面具(兰陵王戴面具杀敌)(2)

史书记载,兰陵王高长恭性勇猛,而貌若妇人,为了威慑敌人乃着假面以对敌。

兰陵王高长恭,又名高孝瓘、高肃,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

高长恭因为其生母地位卑微,早年仕途经历坎坷,远不如其他宗族兄弟。但是凭借着他的聪明才智和作战勇敢,官职也越来越高。直到天保八年,皇上加封高长恭为兰陵王。

兰陵王放下面具(兰陵王戴面具杀敌)(3)

高长恭年轻有为,21岁时就成了北齐后主高纬的股肱之臣。更因邙山之战一举成名,奠定了他军事生涯的辉煌业绩,戴着面具打仗也成了高长恭的特殊标志。

河清三年十二月,北周杨忠和突撅木杆可汗合兵一处攻打洛阳城。武成帝高湛急忙派高长恭与并州刺史段韶、大将军斛律光星夜赶往洛阳救援。大队人马来到离洛阳城60里地方安营扎寨。高长恭认为北周的兵力强大,在敌众我寡不利情况下,只可智取不可强攻。

兰陵王放下面具(兰陵王戴面具杀敌)(4)

三人一合计,段韶带一队人马佯攻正门的北周军队,目的就是吸引主力部队,以利高长恭攻打北门的围城军队。双方商定好以后,高长恭带领五百名骑兵冲进北周军队的包围圈,很快杀到了金墉(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北门城下,双方一片混战。

因为高长恭戴着“鬼脸”面具,城中的人看到一队人马,不确定是敌是友。正疑惑之间,但见高长恭把“鬼脸”面具摘了下来,大家看到了一位帅气的小哥。城上人有的认出了是兰陵王高长恭。兵士们精神为之振奋一起在城上放箭保护他。兰陵王抖起神威只杀的北周军队溃败而逃。

兰陵王放下面具(兰陵王戴面具杀敌)(5)

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围攻洛阳城北周军队兵败如山倒。最后弃营而逃,从邙山到谷水的三十里间的川泽之地,到处都是北周丢弃的兵器辎重。高长恭在此次场战役中声名大振,士兵们为此次战役而讴歌他,有通音律的兵士即兴谱曲。这就是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这首曲子激愤高昂,自此成了出征前必奏曲目。

兰陵王放下面具(兰陵王戴面具杀敌)(6)

兰陵王每战都带着面具出阵,北周军队看到“鬼脸”皆吓的屁滚尿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历来是皇家大忌。 在邙山之战后,北齐后主高纬(此时武成帝高湛已死)对高长恭说:“你这样冲进敌阵之中,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高长恭回答说:“国事就是咱的家事,在战场上我不会想那么多。”本来这只不过是“套近”话,高长恭想和皇帝高纬拉近关系,而后主高纬原本就是个小肚鸡肠,猜疑心特别重的人,他说的“家事”难道是……?又听到士兵们唱的《兰陵王入阵曲》,不由得使高纬想到了前朝权力更迭的血腥屠杀。君臣之间的猜忌由此而生。

兰陵王放下面具(兰陵王戴面具杀敌)(7)

定阳之战时,高长恭代替段韶的职务统率军队,皇帝的猜忌使高长恭十分不安,他不知道如何去做,功劳越大,猜忌越重,干脆他一反常态常常收取贿赂,聚敛财物,他的亲信相愿问他:“大王受到朝廷的重托,为什么要如此贪心呢?”高长恭没有回答。相愿继续说:“是不是因为邙山之战大胜,您害怕功高震主,遭受忌妒,而故作令人看不起的事情呢?”高长恭回答说:“是”。相愿说:“朝廷如果忌恨你,你如此这般更容易被当成一项罪名,这不是躲避灾祸的办法,弄不好反而更易招来灾祸!”高长恭哭着俯身向相愿询问解决的计策,相愿说:“您之前已经立下了无数战功,这次依然打胜仗声望太大,最好假托有病不要再管国家的政事。”高长恭听从他的计策。

兰陵王放下面具(兰陵王戴面具杀敌)(8)

这一幕让人想起了刘邦和萧何,萧何为解除刘邦对自己的猜疑,故意“自污”像高长恭一样故意贪污受贿。君王不怕你贪钱就怕你夺权。

即便高长恭低调做人,但还是没躲过灾祸。武平四年五月,后主高纬派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给高长恭,高长恭明白死期到了,对他的王妃郑氏说:“我对国家如此忠心,没有辜负皇帝重托,而皇帝猜忌我要赐我毒酒。”郑氏回答说:“你怎么不亲自当面去跟皇帝解释清楚呢?”高长恭说:“皇帝既然这样做他怎么可能再见我?”于是就把毒酒一饮而进,片刻而亡,死时年仅33岁。

兰陵王放下面具(兰陵王戴面具杀敌)(9)

兰陵王死后,给他做的《兰陵王入阵曲》迅速在民间流行了起来

隋朝时期,此曲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为“非正声”,下诏禁演。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以后,该曲在中国渐渐失传。

兰陵王放下面具(兰陵王戴面具杀敌)(10)

幸运的是,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份真实面貌。日本人将其视为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在日本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