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下平生最后一首诗(苏轼39岁时思念兄弟写下一首词)

苏轼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同,所以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导致他和苏辙两兄弟多年未见,后来苏轼要求调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希望能和兄弟多多相聚,于是朝廷便将苏轼调往密州,而然苏轼到密州后将近两年仍然没能和兄弟见上一面,在公元1076年,39岁的苏轼在中秋节吃醉了酒,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又想起了苏辙,便挥笔写下这首千古名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苏轼写下平生最后一首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写下平生最后一首诗(苏轼39岁时思念兄弟写下一首词)

苏轼写下平生最后一首诗

苏轼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同,所以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导致他和苏辙两兄弟多年未见,后来苏轼要求调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希望能和兄弟多多相聚,于是朝廷便将苏轼调往密州,而然苏轼到密州后将近两年仍然没能和兄弟见上一面,在公元1076年,39岁的苏轼在中秋节吃醉了酒,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又想起了苏辙,便挥笔写下这首千古名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的上片把酒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化用李白的《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而来,点明饮酒赏月。

面对浩渺的宇宙,词人继续发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自己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几句写出了词人徘徊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心理。幻想中的仙境引发词人的出世之想,但经过再三考虑,还是留恋人间的温暖。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两句的意思是人间也有可乐之处,在人间也能舞出不一样的境界。这两句写出了词人月下起舞的飘逸之姿,反映出他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下片对月怀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几句写人间的离别:中秋佳节,同自己一样不能与亲人团圆的人不知有多少。转、低、照三个字写月亮的移动顺序,一字不可动。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两句以埋怨的语气发问,看似无理,却衬托出词人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情意,以及表示出对离人们的深深同情。

在情和理的矛盾冲突中,词人最终还是清醒地把握住了现实,道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词人个人的离愁在这一刻得到了消解,卸下了心事的他向人间发出了最美好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苏轼的这首望月怀人之作,创造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境界,抒发了自己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胡仔《渔隐丛话前集》中高度评价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