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绍兴平水的诗句(绍兴陀菱的诗和远方-----)

有关绍兴平水的诗句(绍兴陀菱的诗和远方-----)(1)

绍兴陀菱,被称为“水八仙”之一,“八仙”分别是,莲藕、茭白、菱角、鸡头子(米)、荸荠、慈姑、莼菜、水芹,这八种水生植物。(绍兴话,绍兴陀菱中的“陀”,意:大,读tuo,陀,上一篇《一袭红衣百媚生》在音频上只有普通话,还是只能读“大”,已经没有绍兴味道,索性改过来)

而菱角,是其中最能生发、最容易养护、最好伺弄的一种。每当初夏,人们把培植在大田池塘里的菱秧捞出来,系上一条二米来长的草绳,然后把它一株株用竹竿把它揿入在靠近两岸的河底淤泥中,不久,那一株株菱秧,就会慢慢在河底扎根,并渐渐长大,最后把近岸的河面挤得满满的。于是,人们便在菱秧周围整齐地插上几根竹竿,然后又用草绳把菱秧围起来,再在草绳上扎上一些水罗汉草。这样,不但能防止菱秧被风浪吹散,也不致使菱蓬漫无目的地生长,影响河道的通行。绍兴菱塘,所占河面不到河道的一半,河中间仍留有二、三十米的空水面。因此,过往船只不会受到影响,仍能畅通无阻。清明时节,神乎其神,有人曾将一只菱扔进塘里,它就可以发出一千个头来,所以在绍兴乡村又称陀菱为“菱千头”。历史上,科技凋敝,看天吃饭,绍兴经历过许多饥荒年,尤其是抗日战争中,老百姓用陀菱充饥,救过许多绍兴人的性命。

有关绍兴平水的诗句(绍兴陀菱的诗和远方-----)(2)

有关绍兴平水的诗句(绍兴陀菱的诗和远方-----)(3)

绍兴陀菱,论出生,真可谓平凡、甚至贫贱,但这并没有影响它的“诗和远方”,摆的上皇家御宴,留的下无数风雅高贵的歌赋,引历代文人骚客竞折腰。文学“大咖”屈原、王勃、杜甫、白居易、杜牧、刘禹锡、骆宾王、崔国辅、温庭钧、柳宗元、袁枚、范成大、谢灵运、苏东坡等都写过菱角相关的诗词歌赋文,不胜枚举。

其中有故事,有看点的:

先来说它的谐音梗,菱者,谐水灵也,窈窕淑女吃了绍兴陀菱可以养颜,变得更加水灵。菱者,谐机灵也,小孩子吃了绍兴陀菱变得聪明机灵。

一代帝皇,梁武帝萧衍为菱所动,竟创造了新的词牌《采菱曲》。史说,梁武帝改《西曲》,制《江南弄》七曲(七种词牌),即《江南弄》、《龙笛曲》、《采莲曲》、《凤笙曲》、《采菱曲》、《游女曲》、《朝云曲》。那么《采菱曲》是什么样的呢?萧衍自己写过很多,这里还是拿与菱角有关的一宗示之:

江南弄˙采菱曲 南北朝 萧衍

江南稚女珠腕绳,

金翠摇首红颜兴,

桂棹容与歌采菱。

歌采菱。

心未怡。

翳罗袖。

望所思。

此后以《采菱曲》词牌形式,写的词就一发而不可收。帝王将相,喜欢出生并不高贵的菱角,何止梁武帝,南宋范成大有“折腰菱(绍兴陀菱中的一种),唐甚贵之”的记载,史说,乾隆30年(1765年),乾隆南巡时,御厨曾为皇帝制作过红菱、莲子炖鸭等,深受乾隆赏识。慈禧太后也喜食水红菱,红菱由御膳房采办,直送京城,洗净装满一盆作零食或水果生食。

《红楼梦》里还有个叫香菱的不幸女孩。香菱原是甄士隐之女,乳名英莲,幼时遭人拐卖,后被薛蟠霸占为妾,死于难产。贾宝玉有《紫菱洲歌》:“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蓼花菱叶不胜悲,重露繁霜压纤梗(《说文》:芰,读音ji,荠,菱也,叶呈菱形。)”。香菱来自苏州水乡,生得风流袅娜。别的且按下不提,印象最深是她关于菱角香气的那一段话:

“不独菱花香,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它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哪一股清香比是花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也是令人心神爽快的”。

有关绍兴平水的诗句(绍兴陀菱的诗和远方-----)(4)

这一听就是有慧根的人说出来的话。也无怪乎,她能入林黛玉的眼,把满腹诗书倾情相授。不过美归美,她命途真是比水中菱角还要漂泊流离,等到霸气侧漏的小姐夏金桂进门,香菱就成了秋菱,淡淡清香被压榨得一点也不剩了。

又,《红楼梦》中,史湘云在搬来贾府长住前,宝玉吩咐袭人,去给她送盒吃的,简简单单的小食盒里,就装着再熟悉不过的两样“水八仙”:新鲜的红菱和鸡头米。

一路看下来,绍兴籍的著名诗词“大咖”陆游,其他文字不算,一生写下的诗就有万首(存世9362首),其中有津津乐道的《钗头凤·红酥手》缠绵悱恻的情,也留下对绍兴陀菱致死的爱,且看:

夜归诗 宋 陆 游

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

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菱归。

这个活了85岁的风流“大咖”,80岁了,还半夜三更冒着风雨去采绍兴鉴湖菱,可见对于这一“越中美果”的偏爱绵绵无尽期了。

同为乡人的鲁迅、周作人兄弟对于绍兴陀菱也十分偏爱,鲁迅先生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他喜欢吃刚刚剥出来的嫩菱,19岁的时候,他写下一首以菱荷为题材的诗歌:

有关绍兴平水的诗句(绍兴陀菱的诗和远方-----)(5)

莲蓬人 鲁 迅

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

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装。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说文》:芰,读音ji,荠,菱也,叶呈菱形。)

首联开篇就是一个拟人,莲蓬如少女般多姿,她以菱叶为衣,以茎为带,住在朦胧的仙乡。秋风已停,莲蓬上还散发着阵阵碧玉清香。这一联从嗅觉和视觉两方面入手,栩栩如生地写出了莲蓬之姿、之香、之美。最后一联也是妙笔,“濂溪”指的是《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北宋中国理学家的开山鼻祖,《爱莲说》全篇暗喻: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周恩来喜欢莲花,缘于宋代大哲学家周敦颐写下的《爱莲说》。据《周氏宗室大典》载,周恩来系周敦颐的38代裔孙。周恩来5岁入家塾馆读书时,塾师不仅向他们讲授孔孟之道,还把《爱莲说》悬挂于书房中堂上,让孩子们天天看,天天读。《爱莲说》中有一名句“出污泥而不染”,这正是周恩来看重的人品道德。

有关绍兴平水的诗句(绍兴陀菱的诗和远方-----)(6)

鲁迅先生用此诗告慰周敦颐先贤:莲花虽已不在了,但莲蓬却依然挺立在秋风中,不会随残叶落入污泥中。这首七律作于1900年,鲁迅还在学堂念书,目睹了当时清王朝的无能,也见证了《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一群有识之士的赤胆,便写下了这首诗以来咏志。

有关绍兴平水的诗句(绍兴陀菱的诗和远方-----)(7)

他兄弟周作人写菱的作品也多,有诗:

菱角 周作人

妇孺都知驼背白,雷门名物至今称。

新鲜酒醉皆佳品,不及寻常煮大菱。

(驼背白,绍兴的陀菱中的一个品种)。

他写的绍兴陀菱的文章,有《水红菱》、《菱角》,知识点真多,“秋日择嫩菱瀹熟,去涩衣,加酒、酱油及花椒,名“醉大菱”,为极好的下酒物(俗名过酒坯),阴历八月三日灶君生日,各家供素菜,例有此品,几成为不文之律。水红菱形甚纤艳,故俗以喻女子的小脚,虽然我们现在看去,或者觉得有点唐突菱角,但是闻水红菱之名而“颇涉遐想”者恐在此刻也仍不乏其人罢?”

毕竟是绍兴本乡人,无论浓浓的乡土气、还是诸多的知识点,就更亲近贴切了,其中有绍兴醉陀菱的做法、有“过酒坯”这只有绍兴才有的“官”话、有供奉灶司菩萨生日,一定要用陀菱、也有可以和娇艳女子小脚相提并论的越中美果。

现在是菱、芰不分,就像现在茶、茗不分一样,而古时候都是要分别称呼的。周作人又说:菱与芰不同。《武陵记》:“四角三角曰芰,两角曰菱。”今菱湖水中多种两角,初冬采之,曝干,可以致远,名曰“风菱”。唯郭西湾桑渎一带皆种四角,最肥大,夏秋之交,煮熟鬻于市,曰“熟老菱”。他又查了《越谚》说:老菱装篰,日浇,去皮,冬食,曰“酱大菱”。老菱脱蒂沉湖底,明春抽芽,搀起,曰“搀芽大菱”,其壳乌,又名“乌大菱”。肉烂壳浮,曰“汆起乌大菱”,越以讥无用人。搀菱肉黄,剥卖,曰“黄菱肉”。老菱晾干,曰“风大菱”。嫩菱煮坏,曰“烂勃七”。

没有见过的三角菱、初冬的风菱、熟老菱、酱陀菱、乌陀菱、……,真是把绍兴陀菱的身世和比喻翻了个底朝天,还有很多,不妨看客自己找来看看,很长见识。

以前总觉得水红菱、青菱、南湖菱等,独江南才有,最近看了掌故大王邓云乡的《菱角》,补白大王郑逸梅的《菱角》等,才知道北京也有,甚至查到,连西藏藏南地区的灵芝也有。真是无水不菱角。

有关绍兴平水的诗句(绍兴陀菱的诗和远方-----)(8)

菱角最早引种于欧洲,芭蕾舞《红菱艳》是根据安徒生童话《红舞鞋》改编的,舞鞋的红色,同红菱那一抹红色同

有关绍兴平水的诗句(绍兴陀菱的诗和远方-----)(9)

邓云乡的《菱角》说的是北京菱角的故事,看点也多,他说:“我也曾多次吃过苏州金鸡湖的菱、嘉兴南湖的菱,如果秋天火车经过嘉兴,总忘不了从窗口买一小篓脆生生的嫩菱。我知道菱的种类是很多的。文震亨《长物志》记菱云:“两角为菱,四角为芰,吴中湖泖及人家池沼皆种之。有青红二种,红者最早,名水红菱,稍迟而大者,曰雁来红;青者曰莺哥青;青而大者,曰馄饨菱,味最胜。最小者曰野菱,又有白沙角,皆秋来美味。”而北京秋天卖熟老菱的画面栩栩如生:“立秋前后,菱角、鸡头上市叫卖。喊声:“哎——菱角哎,老鸡头哎。”卖的小贩,斜背着一腰圆的木箱,上面有盖,盖下有湿布苫着,里面是煮熟的菱角。边上放着一叠裁好的鲜荷叶,和一把三四寸长的夹剪,论个卖,记得一大枚总可买五六个吧。有人买时,小贩放下箱子,打开盖,把半张荷叶摊在一边,右手拿夹剪,左手拿菱,先把两头的尖角一剪,再拦腰剪一刀而不剪断,吃的人,一掰两半,半只壳,只要用手一捻,那鲜嫩清香的菱角肉就出来了。剪起来,咔嗒咔嗒,迅速利索,一会儿那半张鲜荷叶上就是一大堆,你就可以捧着吃了。”

但影响最大的,莫如从南京高淳的地方民歌改变的流行歌曲《采红菱》:

我们俩,

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

得儿呀得郎有情,

得儿呀得妹有心,

就好像两角菱,

也是同日生呀,

我俩一条心。

……

经邓丽君一唱天下知,经典传唱至今,中秋前后,一年一度的菱角,更成为动秋思,寄乡愁,忆青春的相思物。

小时光知道吃菱角,哪有那么多“诗和远方”,冲饥而已,吃过算数,随着阅历渐长,见识也开阔了许多,有些梦笔生花,胡编乱造,无中生有,断章取义,要是在以前真的可以随便相信了,所以书是一定要读的。

有关绍兴平水的诗句(绍兴陀菱的诗和远方-----)(10)

《雪夜访戴图》是元著名画家张渥的国画代表作品,作品创作于元代,取材于晋代王徽之雪夜访问戴逵的历史故事。尺寸为91.8厘米×39.8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魏晋时,琅玡王氏门户兴旺,各类人才,层出不穷。从王戎开始,琅玡王氏也始终领导着上流社会的时尚风潮,把握着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但在这个家族内部,最会惊世骇俗,最能翻腾起流行巨浪的,还得首推王羲之的三公子王徽之。事实上,时至今日,王徽之“雪夜访戴”的故事,仍然脍炙人口,受到大众的普遍喜爱。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才子佳人,都对这则风流故事,发表过自己的感想,或批评,或赞美,或诙谐,或诗情,不一而足。在此,笔者试用还原当时场景的方式,来为您细细解读王徽之“雪夜访戴”的风情。当年,王徽之辞去了官职,隐居在山阴县,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而他要去拜访的好友戴逵住的剡县,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嵊州市,离山阴县大约有50公里的距离。按照当时小船的航速以及所经剡溪的交通情况,王徽之确实要用一整晚的时间,才可能从绍兴市行船至嵊州市。也就是说,傍晚才从山阴出发的王徽之,在途中,必定经历了夜色、黎明、清晨、正午的景色变化。从古至今,山阴、剡县以及剡溪的沿途两岸,都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所以,可以断定,那天王徽之的惆怅,完全被沿途两岸的美景消融了,以至于,他觉得再没有必要找朋友交谈来排解寂寞了。根据上述观点,那天的实际情况,恐怕是这样的:

王徽之雪夜登船,从山阴,经镜湖,入剡溪,南下剡县。登船之初,水寒烟淡,冷月无声。江上一行征雁飞离,徽之两片横眉皱下。环视四周,除了月华照水,唯有江上渔火,零星闪烁;仰望天空,除了残月如钩,唯有片片飞雪,旋转摇落。借着东南风的推动,船在瑟瑟寒风中,山一程,水一程;顺着北斗星的指引,人在黯黯夜幕下,海一角,天一涯。一叶孤舟,在两岸的寒山中,宛若一片冰心悬在玉壶;一片芳心,在四周的鸟鸣下,好似一只落蝶困在深谷。此刻,王徽之不禁吟起诗来,其词曰:

王谢亭前燕子,十年梦断青楼;  

乌衣巷里金枝,廿年心碎仕途。  

正巧,此时江上也传来了一位少女的春歌,其歌云:  

吴刚桥边寒风清,

嫦娥天上霜月明。  

相思相望不相亲,

此时此夜难为情。  

读完“廿年心碎仕途”,徽之已是眼眶红润;听到“此时此夜难为情”,子猷更是粉泪纵横。是啊,雄心,就如河流中的青石,越磨越滑却沉;离愁,仿佛旅途中的风景,更行更远还生。望着天边形若玉玦的那轮残月,子猷泪水不绝;听着江上声似风铃的歌声,徽之抽泣不停。渐渐的,船头的蜡烛流干了泪水,它所化成的灰,飞到天空,变成了白露。慢慢的,船尾的青烟燃尽了相思,它所化成的灰,飞到天空,变成了红霞。白露照暖了沿途两岸的寒山,红霞网住了四散飘落的飞雪。  

又过了一会儿,万里晴空完全战胜了漆黑一片,和风旭日完全盖过了寒风断雪。在阳光的照射下,昨夜的残雪变得银光闪闪,如栀子花一般将四周的青山,点缀得一片落英缤纷。在红霞的辉映下,两岸的群山变得亮丽妖娆,如琉璃一般将剡溪的碧波,倒映出了一层红绿的油彩。一阵风起,两岸梅花飘落,流水河塘;三声笛响,四周彩蝶飞舞,丁香枝旁。  

此时,这十丈九丈宽的河流上,驶入了三只两只的小船。一群美丽的姑娘,有的摇着船桨,有的采着红菱。她们时而在江上调皮地泼水;时而在船上欢快地歌唱,其歌云:  

游戏西湖采红菱,

得红菱做定情,

为侬情歌要在意。  

郎在意,

吾所希,

江南弄,

采菱曲。          

面对如此山光水色,徽之的脸上一扫昨夜的阴霾。望着这般美景美人,子猷的心中也跳起欢快的节奏。他对着两岸的青山,抱以一声长啸,其辞曰:  

佳人已远,好梦成空;

真情难久,泪洒梧桐。  

手挥五弦,目送归鸿;

脚蹬烈马,剑吼苍穹。

这段唯美的文字,着实迷人,是绍兴本土作家沈某写的,要是以前一定会击节称快的,之所以不惜篇幅引来说事,是阅历渐长,却让我莞尔一笑而鄙夷之,绍兴陀菱再好,也不能这样胡说八道。

有关绍兴平水的诗句(绍兴陀菱的诗和远方-----)(11)

酱驼菱,可以吃到下一年菱秧开种,杭州人叫酱爬老菱。

“雪夜访戴”是史上著名的故事,就是“乘兴而行,兴尽而返”魏晋风随性的意思。此文这样来“发挥”,实在太无厘头了,至少犯了几个错误:王徽之并不是王羲之的三公子,而是五公子。既已“雪夜”哪里还有采菱姑娘,绍兴陀菱在农历十月底早就清塘了。这样无中生有地取悦于读者,有点过了。

追寻绍兴陀菱的诗和远方,可以提高历史辨识度,“不畏浮云遮望眼”。

---- 2021.9.11凌晨,草毕于水木清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