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夜景灯光(夜经济带旺惠州)

广东惠州夜景灯光(夜经济带旺惠州)(1)

千年古商埠水东街见证了一座城的繁荣。图为夜晚的水东街。

广东惠州夜景灯光(夜经济带旺惠州)(2)

夜晚的水东街灯火通明。

广东惠州夜景灯光(夜经济带旺惠州)(3)

市民游客在水东街合影。

广东惠州夜景灯光(夜经济带旺惠州)(4)

水东街是市民消夜的好去处。

如果你问惠州人今年夏夜最火的是什么?他们可能会回答:车尾厢市场。走遍大街小巷,处处可见摆卖的摊位。摊主们或架着自己的三轮车,或直接用汽车后备厢摆摊。立秋已至,“夜经济”继续保持着有增无减的活跃度。

日前,惠州水东街作为广东6个地域代表之一,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名单。以“车尾厢”为代表的“夜经济”走红惠州的同时,也伴随着卫生、交通等诸多社会管理问题的出现。

如今,“夜经济”给惠州人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规范和提振“夜经济”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近日,南方日报记者带着问题走遍惠州大街小巷,探访惠州“夜经济”的真实脉络。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乌天宇 见习记者 曾汉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越夜越精彩

从傍晚到凌晨的彻夜“狂欢”

白天江景草坪自由露营,夜晚柠檬茶、小烧烤逛吃休闲,自东江北岸的大云寺周边市场在网络走红后,以车尾厢市场为代表的“夜经济”,仿佛一夜间闯入了惠州人的生活。

下午6:30左右,天还未黑,但在江边、公园及水东街等“夜游”密集区,摆摊的人们已陆续到位,有的是一辆三轮车,也有的是一部小汽车。趁着人群到来之前,大家抓紧抢占有利位置,将货品码放整齐。周末的“夜经济”市场即将开启。

“喜欢的可以试戴一下,随意看看。”夜幕降临,水东街上的摊位率先热闹了起来,卖饰品的黄女士正在向来往的人群吆喝。黄女士原本是一名培训老师,因种种原因,她被教培机构裁员。如今,她白天在工作室做平面设计,晚上出摊。

在疫情常态化和经济形式趋紧的大背景下,从事夜间经济,为许多类似黄女士一样的人,打开了填补生活开支的新途径。

在沿江路路边的一处摊位,一位身体已略微发福的大哥正在奋力敲打杯子里的冰块和柠檬。一旁随意摆放的折叠桌前,坐着三五成群的年轻人,他们边打游戏边等茶饮,在清凉的夜风中怡然自得。

“这里不用交租金,成本也很低,每天做40多杯就能有几百块纯利润。”摊主大哥说,两个月前,大云寺周边市场“火”了后,他就和朋友学习茶饮制作方法,并花费几百元买了桌椅和一次性杯子等。如今,他已经习惯白天公司上班,晚上出来做茶饮的工作节奏,“家里有两个小孩需要抚养,赚点小钱家用。”

从事“夜经济”的也有全职的年轻人。在沿江路附近,一辆天蓝色三轮车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上面挂着炫彩的灯光招牌,相比其他家显得很时髦,生意也更火爆。

摊主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曾做过5家奶茶品牌店店长。他动作娴熟麻利,加料、锉冰、装杯,一杯柠檬茶在60秒内就做好。“我不开实体店,那需要大量资金搞品牌营销,还要做成连锁。”小伙子说,他在惠州教过27个学徒,并投资了好几个徒弟的柠檬茶摊,相当于开了“分店”,收入也并不差。

越夜越精彩,这样的夜间摊往往能营业到凌晨两三点。临近午夜,水东街外的东江岸边,曾做过调酒师的李先生仍忙碌地调制鸡尾酒。摊位上闪烁着昏暗的小夜灯,在江边楼宇的倒映下,这处江边“小酒铺”氛围感十足,不时还有江风掠过。

在他看来,晚上10时后才是喝酒客的流量高峰,“最近生意还行,一晚上可以赚两三百元。”李先生说,今天他打算摆到凌晨三四点再收摊。

摆摊兴起背后

迎合流行文化的夜市升级版

其实,当前流行的“夜经济”模式,与几十年前城市里的“夜市”经济本质上并无差别。只不过,因流行文化的蔓延,这种街边小摊显得更加时髦,深受年轻人喜爱。

惠州传统夜市地标——龙丰夜市坐落在龙丰市场附近,这里白天售卖生鲜果蔬,夜晚则挤满了糖水、烧烤、炒田螺、汤河粉、煲仔粥等推车档。然而,这条被饭菜气味所笼罩的街道,有时让人觉得有些乌烟瘴气。

与龙丰夜市有着鲜明不同的是,时下流行的“夜经济”集聚区里,车尾厢摊主们做的多是轻餐饮,内容则更加多元,加上时尚的包装,对年轻消费群体吸引力十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夜经济”是迎合流行文化的“夜市”升级版。

以水东街为例,不到200米的街道上有约20多家摊位,还有几辆车尾厢小摊。每个摊位上,彩灯闪烁,有些还挂着标语和logo。在灯光氛围加持下,往来游客纷纷拍照留念。

这些摊位里,除了麻辣烫、串串等宵夜小吃档外,还有手磨咖啡、柠檬茶、鸡尾酒、手工艺品,甚至猫粮狗粮等形式多样的产品出售。

正在水东街摆摊的阿梅主要销售手工制作的猫狗零食,这个想法源于她的亲身经历,“我的宠物狗吃不了商品零食,每次都会呕吐,但自己做的狗狗零食就没事。”阿梅说,从上一任公司辞职后,她将这个“厨艺”变成了生意。

不过,刚刚摆摊两天,真正购买手工猫狗零食的人还不多。意外的是,人们更对她乖巧的泰迪狗起了兴趣,又是爱抚又是拍照,让人感觉很解压。

距离她不远的摊位上,青年画师正在给一对情侣画大头像。简单几笔,情侣唯妙唯肖的漫画形象跃然纸上,随后涂上彩色、制作成相框,新颖又别致,画好一幅前后不到10分钟。

“我白天的主业是室内设计,在这里摆摊有两年了。”摊主大雄和搭档是美术生,毕业后两人搭伙在街头绘制漫画人像。他们还依据纸张大小的不同,定价不同档次。“虽然没主业收入高,但一个月多赚几千元,谁又会嫌钱少呢。”大雄笑着说。

在惠州,类似水东街的商圈还有很多,如河南岸33号青年街区、祝屋巷等。记者发现,从单一的餐饮小吃宵夜档,到多元的潮流时髦车尾厢,“夜经济”的发展转向了服务消费,以满足更加多样的精神需求和社交潮流。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潮流的“夜经济”市场的兴起背后,实际上也与惠州城市建设更加完善、生活宜居度更加优化密不可分。

盘点惠州时下火热的“夜经济”聚集区,水东街、大云寺、新开河桥、祝屋巷等,这些新地标要么是惠州着力打造的江边绿道,要么是旧城微改造的项目,通过城市品质提升,这些地方给予了市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让更多人在夜晚走出家门,对“夜经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发展与探索

推动“夜经济”成为消费新增长点

有数据显示,我国60%的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预计2022年将突破40万亿元,“95后”是夜间消费的主力人群。对于年轻群体来说,夜购、夜食、夜饮、夜游已经是生活的标配。

不过,伴随着如野草般疯长的“夜经济”,城市市容、交通、卫生等管理难度也在上升。

对于需要缴纳租金的固定摊位,管理方往往会对摊位卫生进行规定,也会有专门的卫生管理队伍,对场地统一开展清洁;但在江边没有租金的“野外”场地,摊主们大多以三轮车、后备厢作为摊位,设备简单,既没有挂上营业执照,也没有消毒清洁设施,而这些恰恰是“夜经济”的主战场。

此前,在大云寺周边市场走红之初,每个夜晚都人流涌动,交通密集,经过人们一夜的“狂欢”,江边草坪上留下的到处都是饮料瓶子、纸巾、吸管等垃圾,狼狈不堪,不少市民也对此进行了投诉。

针对乱象,7月开始,惠州市城管执法局联合公安、市政园林、市容环卫和惠城区城管执法、江北街道办事处综合行政执法队等单位,对江北东江公园、大云寺周边市容环境开启了专项整治。

在整治行动中,工作人员沿路规劝摆摊人员,宣传相关法律条例,告知其乱摆卖的严重后果及不良影响;期间,还有不少志愿者加入其中,规劝引导市民文明游园,提醒市民注重个人防护、主动扫公园场所码等。

如今,包括大云寺在内的多个惠城区“夜经济”活跃区域,市容环境有了改善,摊主们也主动在收摊后打扫卫生、清理垃圾。

当前,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的惠州,正大力推动“夜经济”市场繁荣发展。惠州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通过有效规范“夜经济”,打造水东街步行街、演达大道港惠商圈、华贸天地商圈和金山湖商圈的消费场景,提高消费者购物的便利度,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形成可持续的新消费增长点。

同时,通过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加快完善流动商户疏导点、停车场、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努力为群众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也为“夜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惠州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国家历史古城,我们的古城、古镇、古街等地方既有生活气息,又有在地文化,同时又有常住人口。”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志才认为,惠州可将三者结合在一起,打造成一个“主客共享”的地带,“既是本地人生活性消费的地方,也是外地人来惠州旅游的打卡点。”

■专家观点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志才:

结合本地文化

打造“主客共享”地带

“夜经济”走红惠州的背后有哪些发展问题?惠州如何更好地发展“夜经济”?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对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做了专访。

“前几天惠州水东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名单,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三化工程’,一是量化,二是文化,三是场景化。”吴志才表示,目前“夜经济”的发展问题在于仅仅做到了量化,但缺乏内涵,难以吸引市民消费和体验。他认为“夜经济”的发展要既有形又有实,“实就是消费,形就是我们说的量化工程。”

如何让“夜经济”更具内涵?吴志才认为惠州在这方面大有可为。“惠州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国家历史古城,我们的古城、古镇、古街等地方既有生活气息,又有在地文化,同时又有常住人口。”吴志才说可将三者结合在一起,打造成一个“主客共享”的地带,“既是本地人生活性消费的地方,也是外地人来惠州旅游的打卡点。”

除了古城、古街、古镇等开放式区域,罗浮山等封闭式区域也可以打造“夜经济”。吴志才提到以前罗浮山到了晚上就没人,现在很多市民晚上来这里住下,“如果你有相关产品,别人住下来,就增加了我们的‘过夜经济’,一过夜那消费链就很长了。”吴志才表示,罗浮山可通过“夜经济”的创新,将白天的自然风光转换成夜间的消费场景,提升“全域旅游”的内涵。

吴志才还表示,“夜经济”无处不在,乡村地区也可发展“夜经济”。他提炼出七个“夜”,分别是夜演、夜宴、夜宿、夜购、夜景、夜娱和夜探。其中夜演是引爆点,可打造乡村音乐节等活动、为乡村聚集人气,引爆市场;夜宴、夜宿和夜购是增长点,可采取乡村美食盛宴、主题民宿、农特产品展销中心等形式,为乡村拉动经济、提升消费;最后夜景、夜娱和夜探是亮点,可举办主题灯光秀、露天影院、星空观测等活动,为乡村“夜经济”夯实基础,营造氛围。

■他山之石

重庆

培育“五夜”业态

满足消费需求

作为连续3年登上“中国城市夜经济影响力十强城市”榜首的城市,重庆以商旅文体互促为着力点,大力推动夜间经济提质发展,并形成了明确路线图。

2020年,重庆发布了《关于加快夜间经济发展促进消费增长的意见》,就夜间经济规划布局、场景建设、业态培育、品牌打造和创新升级等系统推进,通过深入挖掘重庆特色,推出了一批夜间特色消费新地标和新场景。

在规划布局方面,重庆市级层面以“两江四岸”核心区为重点,集聚打造重庆夜间经济核心区;区县层面,因地制宜培育本地夜间经济集聚区,创建一批市级夜间经济示范区。

依托“山城”“江城”“历史文化名城”等优势,重庆打造山城夜色、魅力桥都、云端经济等“不夜重庆”地标;引导条件成熟的核心商圈打造一批夜间消费商圈;推动现有夜市改造提升,打造出极具特色的夜市街区。

在培育丰富夜生活业态方面,重庆突出“夜重庆、潮生活”主题,聚焦重庆火锅等特色美食、温泉康养项目,川剧、杂技演出等实景演出,着力培育“五夜”(夜味、夜养、夜赏、夜玩、夜购)夜生活业态,满足游客、市民消费需求。

此外,重庆还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搭建政府、企业、协会的交流合作平台,通过引进打造一批优质品牌、商家、载体等,营造有利于夜间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

■相关

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

水东街形成“夜经济”发展综合体

近年来,水东街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依托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水系资源,打造以雅生活为主题的精品文化商业区、以潮生活为特色主题的滨水休闲商业区。日前,水东街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名单。

目前,水东街已逐渐打造形成了以“夜演、夜读、夜展、夜购、夜宴、夜游、夜市、夜宿”为一体的“夜经济”发展综合体。

在夜演方面,2020年国庆以来,由惠州市文广旅体局主办的“夜色惠精彩”系列夜演活动在水东街成功举办数十场,包括民谣音乐会、校园歌手、客家渔歌、戏曲文化、街头剧场等多种类型文化演绎活动。

在夜宴方面,水东街有文化类餐饮、特色餐吧、休闲娱乐小吃、零售特产等多种类型餐饮业态,其中以客家菜、广府菜为核心,辅以潮汕菜、东北菜、川渝菜、越南菜等地方特色菜,为本地与外来游客提供多样饮食需求,满足不同游客舌尖上的味蕾体验。

夜市方面。水东街在促进夜间经济消费的同时,传承惠州骑楼文化、一街挑两城的特色地域为出发,充分利用惠州特色建筑,举办符合本土文化价值的市集活动,推广多层次、多品类、多样化的夜间餐饮、老字号消费业态。其中骑楼地方夜市、野岛创意新春市集、水东街鬼怪市集、啤酒文化节市集、庙街、年货节、汉服创意展等活动充分展现了惠州水东街的夜间市集创新力与夜间经济推动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