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孝翻译及原文十则 拼图解论语孔子论孝01-

《论语》原【第01篇学而第02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杨伯峻译文】有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好犯上的人,少极了;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绝对没有。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

【钱穆译文】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弟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那更不会有了。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该是仁道的根本吧?”

【李泽厚译文】有子说:“做人孝敬父母,尊爱兄长,而喜欢冒犯上级官长的,少有。不喜欢冒犯上级而喜欢造反作乱的,从来没有。君子在根本上下工夫,根本建立好了,人道也就生发出来。孝敬父母、尊爱兄长,就是人的根本吧?!”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直译】有子说:“一个人为人哪,孝敬长辈友爱同辈而好冒犯长辈长官的,是很少的;不好冒犯长辈长官而好作乱的,没有这样的(人)啊。君子致力于根本、源始,根本、源始启立了所做之事就开始形成了。孝悌这品质,它不就是行仁的根本、源始吗?!”

【游梦僧意译】有子说:“一个人为人哪,孝敬长辈友爱同辈而好冒犯长辈长官的,是很少的;不好冒犯长辈长官而好作乱的,没有这样的人啊。君子致力于根本、源始,就像种子落土,即可成苗,可成小树,甚至成大树一样,根本、源始启立了所做之事就开始形成了。孝悌这品质,它不就是行仁的根本、源始吗?!孝悌之本立,则行仁之道生。”

【详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引用《道德经》的这句话,一者,表示《拼图解论语》正式拉开帷幕,此文为毫末,为垒土,为足下;再者,与本文要解读章句的“本立而道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什么有子这话份量这么重,可以排在圣人对孔学总概性说话“学而”一句之后、其他所有句子之前?

纵观《论语》512章句,含有“仁”字的,就有59句,占幅超过十分之一有余。而且,“仁”在《论语》中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好像啥都是仁,又好像啥都不成之为仁。

只能说,“仁”就是君子的底色,到处都有它的身影,但它不突出,然而没它就不行。

正如有子说的,孝悌为为仁之本。注意,这里不是本僧手抖,多打了个“为”字,而是有意打的。详细下面讲解。

既然“仁为君子底色”,故《论语》必须首先讲“仁”;而“孝悌又为行仁之本”,自然而然,讲“仁”,就应该先讲“孝悌”。所以,有子这论述“孝悌与仁”的话就排在前头,仅次于圣人之后了。

这正是“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也。

如上所述,仁是包含孝悌的。亦即“孔子论孝”会是后续“孔子论仁”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实这句话,按到谁头上,都是行的。比如曾子、冉子、闵子。但为什么偏偏是有子?

有子,即有若(前508年或前518年—?),有氏,名若,字子有(一说字子若),世称“有子”,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被尊为儒学圣贤。

“被尊为儒学圣贤”,可知,有子在儒家学派,地位极崇高,故把他的名字排在仅次于圣人,也是理所当然之事了。

解读章句前,先解决断句问题。本僧认为,原来的断句不妥。原句断句如下: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其为人也”中的“也”,不表示具体意思,无非就是表示句中的停顿。

当然“也”字处断不断,不能只看这一个字,而非见“也”即断,还得看文意句式。在此处一断,前后两个子句(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意思相近,句式相似,前后对应,多明显的断点,两子句表示层进的关系,就是为了强调“孝弟”为根这一点。

举一个很生活化的例子,我们会说:“一个孩子的成长啊,不会爬行而就会走路,是很少见的;走路还不稳就会跑起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我们说话不就是这样吗?!

基于以上两点,此处必须在“也”字后断开。断开后,读书的人读起来,气都畅顺起来,不信你试试——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下面开始正式解读此章有子的话。

其,指示代词,此处是泛指“一个人”。

“孝”即孝敬父母长辈;弟,通悌,一般,悌指友爱同辈。朱熹(朱子)《论语集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

犯上,即冒犯在上之人。

好,读hào,即读去声,意为“喜好、喜爱”。

鲜,读xiǎn,即读上声(非阴平),意思为“少,少见的”。

作乱,《论语集注》:则为悖逆争斗之事矣。制造叛乱。

“未之有也”是“未有之也”的倒装,“之”代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这种人,所以“未之有也”指“没有这样的啊”,否定的委婉说法。

“务本”之“务”,意“从事,致力于”。

“本”字,是本章解读的难点,许多解论者解译为“根本”,其实是不对的。看此句式,“本”对应“孝弟”,“道”对应“仁”。说“孝弟”是“仁”的根本,明显不妥。

孔子论孝翻译及原文十则 拼图解论语孔子论孝01-(1)

本,本义指树根。树之根是什么?种子也。

种子一落土,即可成苗,可成小草,可成小树、可成大树,以至参天大树。当然,最终可生成什么,那就看它的造化。

所以,此章的“本”字,解读为“根本、源始”更妥。

孔子论孝翻译及原文十则 拼图解论语孔子论孝01-(2)

《说文》:道,所行道也。《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不知先后,你连道在哪里都找不到着北,谈何上道!

“本立而道生”之“道”,就是“所行道也”,大白话就是“所要干的活”的意思。没有更深奥玄妙的意思,就这么的平淡。

本文起首,本僧就说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句,与本文要解读章句的“本立而道生”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异曲同工之妙”就在这里。

为什么这么说?“本立”,就是“千里之行”已启足,即迈开了第一步。“千里之行”就是“所行之道”,那一步就是“所行道”之一、之始。有了开始,以后的路能走多远,那就得靠“行道”者的恒心了。走出了第一步之后,只要有恒心地走,“所行道”必能“至千里”了。所以说“本立而道生”,就这意思。

“本立而道生”意思就这么简单,但许多解论者,解得玄乎其玄,玄之又玄,但最终不得其意。结果就是解不通有子这句话,不能自圆其说。

“本”结合“道”解通了,自然而然地,“君子务本”就通了:君子致力于根本、源始。君子所务之本,为何物?修身也。不修身,不足以齐家,不足以治国,更不足以平天下。

修身就包括行仁,而孝弟又是行仁之本,一个人连爱自己的父母兄弟都做不到,而他又能做到仁爱其他人,甚至其他物,那是天方夜潭。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先要做到“老吾老”和“幼吾幼”,而后才能以及“人之老”和“人之幼”。

所以,其内在逻辑就是:平天下,要治国、齐家,治国齐家就要修身,修身就要行仁,行仁就得行孝弟之道。君子行孝弟之道,就是务道之本之本……

用时下流行的说法就是“初心”,有其初心,方能行其道,行道至远,不忘初心

本僧说过:古文通常会引用一字的多义。现在,咱就遇到一例:为。

“其为仁之本与”,为,最常用的意思是“是”;又“做,作,干,搞”。此句两义皆有。即“为仁”是“为为仁”,即“是行仁”。仁是孝的根本;行孝是行仁的源始,前者言性,后者言行。朱熹就有这样的看法: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

上面,本僧是以很白话的形式,说了“孝与仁,行孝与行仁”的辩证关系:就属性而说,仁是孝弟的根基,无仁不孝;就行动而说,孝弟是行仁的起始,是为仁的其中一事。

写大白话的目的,是本僧“顺随众生”,是为了让大家都听得明白。佛学上说“顺随众生”,佛陀把深奥的佛法,分层次讲解,从“人天乘”到“小乘佛法”,再到“大乘佛法”,就是让不同悟性的人都有所懂所得,懂多少得多少,因人而异,看个人造化。

孔子论孝翻译及原文十则 拼图解论语孔子论孝01-(3)

表情包有言“大家都是读人,说话装逼”,咱引用程颐的话来说明之:“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与”,即“欤”,文言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

此句中的“其为仁之本与”是以反问的语气来肯定。李泽厚先生用的“?!”这两个符号,极合适,甚合本僧之意。

有子此话,大而言之,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详细就不解坊了,喜欢进一步学习的,可以参考《中庸》里的这段话:“体道而得之于心即德,仁道生长即仁德有成,身修也;其为人也孝悌,可家和万事兴,家齐也;不好犯上,政通人和,国治也;不作乱,即安民心、良风俗、和社会,天下平也。”

至此,有子这句讲解孝弟与行仁的“本与道”关系,解读完毕,随后咱就解读《论语》的孝弟之道了,敬请继续关注《拼图解论语》。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游梦僧直译】有子说:“一个人为人哪,孝敬长辈友爱同辈而好冒犯长辈长官的,是很少的;不好冒犯长辈长官而好作乱的,没有这样的(人)啊。君子致力于根本、源始,根本、源始启立了所做之事就开始形成了。孝悌这品质,它不就是行仁的根本、源始吗?!”

【游梦僧意译】有子说:“一个人为人哪,孝敬长辈友爱同辈而好冒犯长辈长官的,是很少的;不好冒犯长辈长官而好作乱的,没有这样的人啊。君子致力于根本、源始,就像种子落土,即可成苗,可成小树,甚至成大树一样,根本、源始启立了所做之事就开始形成了。孝悌这品质,它不就是行仁的根本、源始吗?!孝悌之本立,则行仁之道生。”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