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分一二型(双相情感障碍I型和II型的特征比较)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会导致功能障碍,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其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可变性,目前临床上划分的两种主要亚型是双相情感障碍I型(BDI)和II型(BDII),前者表现为躁狂和抑郁发作,后者表现为轻度躁狂和抑郁发作,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双相情感障碍分一二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双相情感障碍分一二型(双相情感障碍I型和II型的特征比较)

双相情感障碍分一二型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会导致功能障碍,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其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可变性,目前临床上划分的两种主要亚型是双相情感障碍I型(BDI)和II型(BDII),前者表现为躁狂和抑郁发作,后者表现为轻度躁狂和抑郁发作。

早在1994年,BDII就被列入DSM-IV的诊断实体。BDI和BDII亚组仍然保留在DSM-5中。最新版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1)也承认BDI和BDII是主要的双相情感障碍亚群。

然而,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轻度躁狂和躁狂并不是截然不同的实体,并质疑BDII作为单独亚型的有效性。有人认为分离亚型的标准是武断的,最好是根据双相情感障碍连续性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传统上,BDII被认为是一种比BDI更轻、致残性更小的疾病,主要是因为BDII(轻躁狂)所需的情绪升高不应导致明显的障碍或住院,也不应表现出精神病性特征。然而,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的是,真实研究表明,BDII的疾病负担实际上比BDI 更具残疾性。之前的研究已经讨论了双相情感障碍亚型不同于定义的临床特征,但是很少有研究进行头对头对比,并且结果也不一致。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具有代表性的大样本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比较BDI和BDII在临床特征、病程、共病条件、自杀倾向和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的差异。

方法

采用瑞典双相情感障碍国家质量保证登记(双相情感障碍)的数据,比较BDI (N=4,806)和BDII (N=3,960)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程、共病情况、自杀倾向和社会经济因素。

结果

加入研究队列的患者有8,766人。在总样本中,女性的比例更高(N=5,422, 61.9%)。55%的研究对象被诊断为BDI,45%被诊断为BDII。男性更有可能被诊断为BDI。

临床特征和病程

在调整性别和年龄后,BDI和BDII在临床特征和病程变量方面有如下差异:

  • BDII患者更有可能有自杀事件或情绪障碍的家族史。
  • BDII组在GAF/功能上得分稍高,而BDI组在GAF/症状上得分稍高(表明BDI较BDII功能水平较低,但症状负担较轻)。两组间GAF总分无差异。
  • BDI和BDII之间的病假天数没有差异。
  • 在登记前12个月,各组在判刑或受到其他法律制裁方面没有区别。

BDII患者出现精神疾病初期症状的年龄更小;然而,由于精神健康问题,他们初次就诊时年龄比BDI患者更大。BDII组有较高的自杀企图发生率。BDI组的精神病住院率是BDII组的两倍。

除了性别和年龄外,还根据疾病的持续时间对终生情绪发作次数的分析进行了调整。BDII患者比BDI患者有更多的终生抑郁发作。但是BDI组的轻度躁狂/躁狂发作是BDII组的两倍多(根据定义,BDII可以没有任何躁狂发作)。

共病情况

与BDI相比,BDII组表现出明显更高的精神病共病率:焦虑障碍、进食障碍、注意力缺失多动症和人格障碍,但物质使用障碍除外。

除了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在BDI中更为常见外,两个亚组的躯体疾发生率相似。BDI组的体重指数(BMI)明显高于BDII组。

治疗

BDII患者更有可能接受心理治疗、抗抑郁药和拉莫三嗪。BDI组更有可能接受电休克治疗(ECT),抗精神病药物,情绪稳定剂(特别是锂、丙戊酸钠、奥氮平),以及心理教育。在双相情感障碍亚型之间,苯二氮卓类药物或喹硫平药物的治疗没有显著差异。

两种亚型中约有3%的患者没有服用任何药物。多药治疗定义为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治疗,BDI和BDII的比率分别为70.4%和71.3%,同样无统计学差异。BDI和BDII的药物数量中位数均为2。BDI和BDII的平均用药数量分别为2.46和2.45。因此,各亚型在处方药物的数量上并无差异。

在社会经济因素方面,BDII更有可能有孩子,住在普通住房,工作或学习,并能自我维持,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更大(大于高中)。两种亚型的家庭组成以及心理社会和环境问题方面都不存在差异。

讨论

在横断面设计中,研究比较了8,766名BDI(55%)和BDII(45%)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程、共病和社会经济因素。综上所述,这些结果显示了BDI和BDII亚型之间的明显差异:

  • BDI比BDII有更高的住院率和更高的躁狂率。
  • BDII的症状发作和自杀企图发生率较高。
  • BDII共病精神疾病(焦虑障碍、饮食障碍、多动症和人格障碍)更常见。
  • BDII组在出现精神疾病症状时更年轻,更有可能有情感障碍的家族史。
  • BDII具有更高的社会心理功能:自我可持续性、普通住房条件、儿童和高等教育水平更高。
  • 在治疗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抗抑郁药和拉莫三嗪以及心理治疗在BDII中更为常见。心境稳定剂和抗精神病药物(喹硫平除外)、ECT和心理教育在BDI中更为常见。

据我们所知,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比较BDI和BDII的研究。与先前文献一致的是,男性BDI更为多见,BDII患者更有可能有情感障碍的家族史。BDII情绪发作的频率更高,BDI有更多的轻躁狂/躁狂,住院的可能性更高。BDI组的社会心理功能较差。发病年龄方面,BDII首次出现精神症状时更年轻,但首次就诊的年龄却晚于BDI。一种可能的解释是BDII更可能共病ADHD。

之前研究大都是比较双相情感障碍与其他精神病的共病发生率,但是很少有研究比较双相亚型。本研究对性别和年龄调整后发现,BDII患者比BDI患共病精神病的可能性更大(比值范围为1.4-2.1)(焦虑症,ADHD,进食障碍,人格障碍),唯一的例外是药物滥用障碍。同样,BDII组在GAF症状(即较差的症状)上得分较低,这可能与较高的精神病共病率,或持续存在的阈下抑郁症状有关。

不出所料,BDI和II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最惊人的发现是,超过一半的BDII患者接受了抗抑郁药物治疗,而BDI患者只有三分之一接受了抗抑郁药物。这与先前的研究一致,可能是由于BDII患者比BDI有更多的抑郁发作。拉莫三嗪在BDII中是BDI的两倍,这可能是由于BDII中抑郁症发作的患病率较高,以及拉莫三嗪对抑郁症的预防作用。

相比之下,心境稳定剂和抗精神病药物在BDI中更为常见。考虑到他们的抗躁狂作用,这并不令人惊讶,而且这与之前的发现是一致的。喹硫平在BDI和II之间没有区别,这可能是因为喹硫平是瑞典唯一用于双相抑郁症的抗精神病药物。尽管BD II中的焦虑症患病率较高,但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使用在双相亚型之间并无差异。

最后,BDII比BDI接受了更多的心理治疗。我们不知道关于双相情感障碍亚型中心理治疗不同益处的研究,但这可能反映了BDII患者中精神共病和人格障碍的发病率更高。

结论

本研究为BDII作为一种独特的双相情感障碍类别的有效性提供了支持。但究竟哪一种一种亚型更致残或是更严重,这个问题还不明确。

一方面,BDI组表现出更多的住院率、更低的社会心理功能和更低的受教育程度。另一方面,BDII组的特征更为复杂,包括症状出现的年龄更小,更高的共病精神状况,更频繁的抑郁发作和自杀企图。

无论如何,这些发现表明BDI和BDII代表不同的临床表型,也证明了BDI和II之间的明显差异,并反驳了BDII是BDI的一种较温和形式,就临床病程和共病而言,BDII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情况。

在此提出的一些发现可能会在疾病早期指导诊断决策。例如,有进食障碍、焦虑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或人格综合征和频繁抑郁发作的早期精神健康问题,可能预示着BDII。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