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松肩坠肘谈太极拳的规律(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练好太极拳,需要掌握太极拳的这十大要领,即: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胯、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和动中求静。这是十个大要诀。其中没有具体列出坐腕、尾闾中正、下肢放松……等要求,但从整体上却包括了这些要求,因此这些要求只能算是小要领。
太极拳要领是拳理性的,也是哲理性的,只有理解了才能实施体现,知其所以然才更知其然。理解有层次的不同,体现就有水平的高低,由浅入深,由粗而精,是循序渐进的必由之路,但是一开始就建筑在正确理解基础上,避免积习难返和久不知误,却是很需重要的。
沉肩
肩和胯是人体最大关节。太极拳要求放松,所以肩要松。松即是沉,即舒展肩部肌肉和韧带,使肩关节拨开,身部伸长。人体肌肉、筋腱是分立的也是有联系的。沉肩能牵引背部肌肉,有助于拔背。沉肩,才能把上肢和躯干真正联结起来,上肢的气血和躯干的气血相互畅通无阻,全身的劲气才能由脊背达于两膊而至手指梢节。
沉肩是靠上放肢一节拽一节来实现的。沉肩才能沉气,不沉肩则气拥胸际,上盛下虚,对人体生理不利,对技击发挥不利。
沉肩在形体上是有表现的,肩穴上出现明显的凹处,功夫深一点的,上面放一个鸡蛋也掉不下来。肩穴非常重要。隋唐大医药学家甄权,活到了一百零三岁。他曾给一位不能挽弓的将军治病,肩一针,应手而愈,当时就拉弓射箭了。此事《归唐书》、《新唐书》都有记载。
沉肩,不是上臂深贴身驱,恰恰相反,沉肩是松开,腋下要松开给拳头的空间,也不可太大,太大又影响坠肘了。如腋下夹住,整个形象是瘪的,推手时没有伸缩的余地。古典拳论要言不繁地说“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断续处”,即包括了这个意思。
坠肘
坠肘,又称垂肘,就是松肘,使肘关节拔开,肘的位置尽量低,一节拽一节。坠肘才能使肩更沉更松,才使坐腕、舒指有了前提。坠肘在上肢放松中是很重要的。苦正坠肘,也就是肘微屈。在定势时,前伸臂也不是直挺挺的,直中有屈,要带一点弯,因而就松,就沉,就稳。白鹤亮翅、玉女穿梭、闪通背,一臂在头部上方,怎样坠肘?那时也要下压、下坠,仍然是一节拽一节,上肢看起来是圆的,是太极。定势时肘与膝合,两肘在前后、左右、上下地要相呼应,扣合,成为一股弹性、韧性的完整劲。
拔背
拔背就是松背,是一种“似松非松”,松中有紧。拔背在皮肤上,有绷紧的感觉,做到拔就能够“气贴背”,就能够“效入骨”,就能劲动,就能够有发劲。杨氏太极拳没有“一身备五弓”的说法,但有弓的意思在内。
拔背和含胸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自己的背上是纯阳,才能“负阴”,才能“冲气”,才能达到营卫和谐。《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拔背才使背部得到锻炼,得到温煦,使身体强健,人体脏腑重要俞穴多在背部。太极拳论说,“牵动往来气贴背”,这个“牵动往来”能起到自我按摩,流畅气机的作用;从技击上讲,背上机关很多,太极十三势有“靠”,不仅肩可以靠,背也可以靠,背也可以发人。
拔背不是孤立的。单练拔背是练不成的。拔背不是驼背。拔背与其他要领互为因果,是贯彻沉肩、坠肘、含胸、腹松净……而达到。
含胸
含胸是自然之意含。这个理解同样是有层次的,形含和意含是相辅相成的。含胸从外形上是不挺胸,但不是弯腰佝偻。含胸是以意念引导胸部肌肉放松。含胸与拔背互为因果,单纯含胸也不可能。含胸才能润溉胸肌,使胸肌发达。含胸加大了肺活量,含胸才不会使气上浮于胸(气涌胸际则上重下轻,脚跟漂浮,拳家所忌)。《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含胸气沉就是胸宽腹实,是一种极为舒畅的状态,因而也是自然状态。
含胸不仅是健身之所需,也是技击之必要,,运用化劲的手法都离不开含胸。含胸与动作有关,总是随着手臂收回达到合式而逐渐扩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