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字的正确写法(巧妙的改字和加字)

汉字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的数量大约将近十万个,但日常所使用的汉字只有几千字。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3000字可达到99%。

汉字具有很高的效率,几百个基本象形字,可以合成表示天上地下的各种事物的上万汉字;几千个常用字,又可以轻松组合出数十万词语。

汉字区别于世界其他各种语言的根本特点,是汉语语法自身的特殊性即意合。无论是词组合成句子,还是单句组合成复句,首先考虑的因素往往是语意的配合,而不是语法形式的使用。

只要几个负载着重要信息的关键词语在意义上大致搭配得拢,就能言简意赅地达到表述目的,这几个词就可以组合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意合”。

汉语语法的这一特点,使它结构独特,灵活多变,颇多隐含,着重意念,其意合性、灵活性和简约性是其它语言所不能比拟的。

改字的正确写法(巧妙的改字和加字)(1)

古往今来,运用汉字精辟的修辞特点和简约对称的书面排列形式,创作出妙语生花的词组句子的例子不胜枚举。这里仅说几则巧妙改字、加字的趣事。

第一则

抗日战争刚结束时,上海一家书局组织人写了一部名为《抗日战争演义》的章回体小说,请了驻防在无锡的京沪卫戍司令汤恩伯为此书题写书名。

书中有一章题为“汤恩伯血战南口,刘汝明误失张恒”,汤司令因此很高兴地就接受了题写邀约。但同为国军高级将领的刘汝明得知此事后极为不悦,派了一位参谋赶到无锡,要求汤恩伯禁止此书发行。

汤恩伯已为此书题名,转而又不让发行,面子上过不去,但对刘汝明也不能没有个交代,便让参谋和书商坐到一起商量办法。

大家反复商讨,一时也拿不出什么好的办法。突然,有人灵机一动,出了个主意,书的相关内容不动,只改一个字,将“刘汝明误失张恒”中的“”字改为“”字,即“刘汝明痛失张恒”,一字之差,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失误过错的责难贬损,变成了惨烈悲壮的赞美讴歌,刘汝明、汤恩伯、书商的难堪皆迎刃而解,众人都十分满意。

第二则

1271年,蒙古建国,国号元。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虏5岁的南宋小皇帝,灭了南宋。此后南宋光复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在广东南崖山建立南宋流亡朝廷。

元朝对南宋流亡朝廷仍不放过。1279年,在崖山海战中,陆秀夫保护9岁的小皇帝赵昺(bǐng),与元军拼死搏斗,无奈寡不敌众。为免幼主被俘受辱,陆秀夫抱着赵昺一起投海而亡,给后世留下忠烈英名。

当时追杀陆秀夫和小皇帝的却是南宋降将张弘范。此人事后在当地立了一块石碑,上刻“张弘范灭宋于此”几个大字,意在以元朝功臣留名于世。

当地百姓见到此碑怒不可遏,准备推倒打烂石碑。有一位书生劝说,不用推碑砸碑,只要在上面加刻一个字就可以了。众人一听感觉妙极,便在那碑上加刻了此字。加了这个字的碑文是“宋张弘范灭宋于此”。

第三则

有一首五言诗,说了四件大喜事,广为人知。这首诗的原文是: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这首诗的作者,一说是南宋诗人洪迈;一说出自《神童诗》,野史也有说是杜甫所作。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的大臣礼部尚书纪晓岚,恃才自傲,说这首五言诗“太瘦了”,在每句前面加了两个字。

纪晓岚加的字,使喜事令人高兴的程度变得非同寻常地显著:

十年久旱逢甘雨,万里他乡遇故知。

和尚洞房花烛夜,寒儒金榜题名时。

纪晓岚觉得还不够尽兴,又重新在每句的后面作一停顿后加了两个字,把四件喜事变成了四件悲事:

久旱逢甘雨——几滴;他乡遇故知——债主;

洞房花烛夜——隔壁;金榜题名时——师弟。

改字的正确写法(巧妙的改字和加字)(2)

纪晓岚(1724年-1805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