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一个上市公司的总市值 在市值的等式中

上半年,《你们才30亿市值,我们接待不了》一文在叶飞市值管理事件前后刷屏,一时间公司市值成了热词,我也开始关注这个指标。

以前我大概知道千亿白马股就是说一家公司很不错的意思,一研究才发现,千亿市值是一个非常高的门槛,因为同期A股市场中有上千个小市值公司,而大部分公司的市值在100亿以下。这些小市值公司既有安于现状的,也有奋发图强的,甚至还有做伪市值管理的。有些公司得法了,做大做强;有些公司不得法,甚至内幕交易、抬价出货,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怎样看一个上市公司的总市值 在市值的等式中(1)

A股公司市值分布情况

那,什么是得法的方法?真正的提升市值之路是什么?几个月的思考后,我有了一些想法。

目录
  • 市值的本质和增长路径
  • 市值的增长路径和公司经营的联系
  • 市值管理的做法
市值的本质和增长路径

市值=股价*股数。

要提升市值就必须提升股价和增加股数,而且根本方法必然是扩大未来的经营净现金流

这是因为股价本质上是公司未来净现金流的折现,股价要提升就要扩大未来净现金流;如果是想要增加股数(不包括拆股),那就得增资,虽然增加股数也扩大了筹资现金流,但增资扩股只能是阶段性事件,其实并不稳定。所以最好的提高市值方法是扩大未来的经营净现金流。

怎样看一个上市公司的总市值 在市值的等式中(2)

市值的增长路径

如果是依靠喊口号追概念的方法来提升股价倒是简单,但只喊口号硬蹭概念最终肯定得不到市场认可,短期的股价上涨不过是透支市场对公司未来现金流的预期。说到底,依靠融资存活和光说不干都是杀鸡取卵。

这里还要讲到经营净现金流和净利润的区别和选取原则,净利润由于有较大的操作空间,所以可能不如经营净现金流来得扎实,但万变不离其宗,投资人要的是实打实的钱,真实到手的钱比任何一个会计指标都重要。

市值的增长路径和公司经营的联系

扩大未来经营净现金流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根本上其实就只有一种。

这便是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把销售收入用来投入和扩大再生产,再生产的产品销售收入再投入到新一轮的扩大生产和销售中去,争取在非规模效应下以量取胜,规模效应下以价(成本)取胜,最终年复一年地扩大经营净现金流。

不过,在非规模效应下以量取胜的方法有两个需要注意的前提。

  • 所处行业和赛道必须具有足够的成长空间和市场需求
  • 每次销售收入都要大于产品成本

对应到前提一,也就是为什么必须具有足够的成长空间和市场需求,这是因为有的公司市值不高,并不是公司不够努力,而是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有限,一眼就可以望尽公司的成长性。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市场对公司市值的影响。

比如说一类元件在市场空间缓慢增长的情况下,每年就卖40亿只(假定对应40亿元市场),行业巨头合起来一年就卖了35亿只,那剩下的5亿只还能够几家小公司分呢?换句话说,这剩下的5亿元市场就是小公司们真正的看得见的成长空间,小公司们即使扩产了也可能卖不完。即使每年有一家小公司能把这5亿元及每年5%增长的市场全吃下来,在零成本零费用的情况下,假定资本成本率为8%,市场增长率为5%,那这家小公司市值顶天了也只有5/(8%-5%)=167亿元。

对于相应市场空间小的公司来说,下一步要做的事,一是开拓新业务(不涉及外部主体),二是并购(涉及外部主体)。这两种方法能够让自己公司的业务范围更广,那么对应的分业务市场空间加起来才是公司最终的成长空间。

并购还有更多作用:

(1)假设公司对自己的原先业务还挺满意,但发现还有更让人满意、和现有的公司业务有协同关联的新业务,那么并购具有这类新业务的公司,就既可以扩充公司新老业务的应用面,并且整体的业务进展也会更快。

(2)假设公司对自己的原先业务不满意,嫌来钱太辛苦,而自己有较多的闲钱或者有融资能力,并购可以利用被收购方的技术和生产能力为自己带来性价比更高的利润。

也就是说,虽然开拓新业务以及并购看起来是短期行为,但效果产生的周期是长期的,有机会让整个公司的基本面焕然一新。

对应到前提二,也就是销售收入必须覆盖产品成本,不然每次都是亏本生产或销售,反而是缩小了自己的经营净现金流,投资者不认可亏本的经营方式自然就会抛盘。但是收入也不能只比成本大一点点,不然赚的是辛苦钱,没有办法投入到各类费用,除非行业大顺风,不然经营管理的细节做不好,很难有大的进步。近些年来,平台型互联网公司的估值高企,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类公司的新用户边际成本已经非常小了,也就有更多的资金和能力去发展更多的业务。

怎样看一个上市公司的总市值 在市值的等式中(3)

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的条件和方法

至于收入要远超成本的方法,其实和以价(成本)取胜一样,除了追求规模效应,也要提高毛利率

如果单位收入恒定等于单位成本,而没有资产折旧和摊销,那公司永远只能赚单位收入和单位成本之间的差价,多倍扩产的同时其实自己也要付出同倍的辛苦,赚的还是辛苦钱。所以,公司最好是处在一个规模效应明显的行业再来扩产,平台型互联网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此外,企业一定要建立护城河,才有可能保持高毛利率。毛利率低的公司是因为大家觉得它生产的产品不值钱,不愿意给出更高的价格,那就需要积极投入技术研发等。现在很多化妆品公司和快消都很重视市场渠道和品牌形象宣传,这些公司也活得不错,高营销也比高研发能更快见效,只是高营销的方法远不如高研发的方法来得扎实和长远,我想大家都深有体会。

总之,高毛利率的背后大概率是要有高费用的,高毛利率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得到的。

不过,最后提醒一下,其实每种路径和方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不是完全区隔的。比如技术立身的高毛利率企业可以抵抗市场风险,更多的收入可以支撑开发更多的产品和应用范围,市场增长空间进一步被打开,那么市值增长自然充满动力;但是高研发高毛利率的企业如果未能及时转换得到更大收入,或者缺乏规模效应,那么单位费用大、整体入不敷出,总有一天会被高研发拖累,单位高毛利率也没用,市值增长就戛然而止。

市值管理的方法

回过头,我们也要再思考,“市值管理”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市值管理是让市值在一个合适区间内较大部分地反映出公司的价值,而且更偏向于市值增长。理想状态下,要让市值真正完全地反映出公司的价值,是需要完全消除市场噪音的,但也几乎不可能实现,因此在坚守正义的大原则下,市值管理应要追求一个低一阶的目标,即区间内反映。

也因此,优秀或者相对中庸的公司追求的“市值增长”更可能属于“市值管理”的范畴,而对于本身就不务正业、投机取巧的公司,“市值管理”几乎是个伪命题,其为了增长市值所做的行为不如称之为“市值操纵”。

长久以来,大家最喜欢的是专注主业的、单项能力突出、多方面能力均衡的平台型公司,但并不是说优秀的公司就不会遇到与公司经营、行业前景不太相关的、造成公司股价异常波动下跌的、乱七八糟的谣言、诽谤、传闻;又或者公司确实是踩在风口上顺势而为了,但是闭门造车、量小声微,公司也难以被市场注意到,市值自然被相对低估了。

这也就意味着,市值管理要求公司除了要专注主业经营、充满自信之外,也要做好投资者关系管理,让市场更加了解公司

公司要保持和市场合适的、稳定的沟通,及时发布令人欣喜的业务进展,及时澄清错误信息,对外始终保持有度有则的沟通形象。公司也可以接触和引导正义第三方(比如卖方的研报、影响力较大的财经媒体等)为公司做合理合法的投资者公关,甚至可以借助他们来挖掘出公司亮点,得到应有的市场关注。

介于此,我认为追风口、喊口号、蹭概念不是完全的坏方法,适当地蹭蹭概念来让外界知道公司自己真正所处的赛道和未来的成长目标,也是一件好事。但自己的企业只有自己知道,市场不喜欢追风口又不干实事的公司,如果公司明明不是这条道的就别硬要造梦。

顺带一提,我们常用市盈率PE来对公司估值,高PE的企业往往是高景气度、高成长性的公司。一些发展了新业务、拥有成长大空间的公司,就具有前述的特征,高PE也代表着市场对该公司的成长性的认可。随着净利润的快速增长,公司的PE会从阶段性的偏高慢慢下降而已。对于暂未盈利的公司或者一些银行股,就采用PS、PB等方法,具体的不细说了。

最终,在合适的市值管理手段下,理性投资者将为公司修正市场认知错误,公司市值将趋向稳定和增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