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巴蜀小学校长寄语(重庆中小学校长谈教育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校长张万琼)

编者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重庆巴蜀小学校长寄语?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重庆巴蜀小学校长寄语(重庆中小学校长谈教育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校长张万琼)

重庆巴蜀小学校长寄语

编者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我市教育系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各中小学校长围绕如何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和实践开展了深入的学习和讨论。为此,市教委《重庆教育》双微平台联合华龙网推出《重庆中小学校长谈教育》系列报道,走进中小学,与校长面对面,谈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心得,谈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提升的思考,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努力,以期与更多教育同行一起分享和探讨。

◆ 校长观点:

核心素养确定了教育的DNA,明确了我们应为国家和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具化了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涵。

问: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线学校校长,你如何解读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答:核心素养的提出,回答的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明确了教育的DNA,具化了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一是世界共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美等提出的核心素养基本取向大同小异,是全球教育共识的中国表达。二是未来取向,它界定的是“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充分表达了未来智能化时代对“人”的尊重回归。三是中国特色,核心素养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明确了素质教育中的核心要素,通过“新课改”“新高考”“双一流建设”等系列工程,落实到教育过程和选拔评价等实践环节,最终形成为学生素养能力。核心素养体系立足中国现实追求教育现代化,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 校长观点:

核心素养是花果,其成长见于学生,主要依赖于学校提供什么营养和如何提供营养。

问:请阐释西大附中的“缤纷教育”如何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答: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育,主要依赖于学校提供什么营养和如何提供营养,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西大附中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校本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缤纷教育”体系。它包含“立人新民”为核心的理念文化体系;时间、空间、全员育德的“3D熏论”德育体系;理论基础课程和特色附中课程相辅相成并分类、分层、分项实施的选择性课程体系;理论性课堂、实践性课堂、环境性课堂合成的三维全效课堂体系;“三我”(我要、我有、我能)“三秀”(课题研究——小先生讲座——大赛展评)的学生展示平台;涵盖大学、社区、科技场馆的资源平台系统;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联合培养系统。

◆ 校长观点:

西大附中的课程设计服务素质教育理念,实现了“素质和应试双优”目标,实现学科深度融合,达成“让每个孩子绽放缤纷色彩”的充分、个性化发展目标。

问:请具体介绍一下学校课程改革的体系和路径?

答:西大附中“立人课程体系”包含:一是国内国际高考课程重构形成的理论性基础课程;二是研究创造、实践服务等6大课程群构成的附中特色课程。附中特色课程常态有90多门,这些课程常常以小课题研究、文化和思想拓展、研学旅行、大学先修、社团训练、角色体验等方式开展;以学生选择、项目探究、双师指导、大赛展评为主要特征,着力培养多元化、创造性人才素养。

西大附中还将发挥好我校在全市课程创新基地、重大研究课题、精品选修课程等方面的领先优势,调整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生涯指导,细化分类分层分项选课走班教学。同时重点实施STEM教育,实现跨学科融合,学校已经建成全市最好的STEM综合教育中心,利用优势条件和平台,在全国率先尝试多所名校联合的智慧共生课、共享课等前沿探索。

◆ 校长观点:

西大附中广泛拓展大学及各方优质资源,请进来,走出去,帮助学生把课桌搬到了广阔天地。

问:西大附中依托教育科研的人才优势,形成了“大学里的中学,中学里的大学”的办学风格。近年来,学校是如何整合优势资源,实现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答:“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学校不仅是教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还应该是教育资源的开拓者和组织者。西大附中建立了“专家驻校 学生进馆”的常规机制,拓展建设了一个强大的教育资源系统。院士专家、社会精英和家长群体组成了3支学生校外导师队伍,学校每周一期的“大先生讲座”、数10门选修课堂、60多个学生社团指导教师、200多个课题小组科研导师。此外,学校把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常青藤大学、世界500强企业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学生研学旅行的重点单位。

◆ 校长观点:

让学生在鼓励性的环境里,将独特的个性、才华、专长大胆“秀”出来,形成自信与才赋的良性循环。

问:西大附中的社团活动缤纷多彩,请谈谈学校在学生多元成长上的思考和努力。

答:我们将社团活动纳入为实践课堂的一部分,承担特色课程学习,以活动、研究、拓展、体验为主。学校创造条件,突出学生主体——“3我”。“三个我”即“我要”“我有”“我能”。“我要”是激发出学生自我的主观要求;“我有”是让学生有自主机会,包括发言、讨论、选择自由、各种活动平台等;“我能”就是学生发展自己独特个性、才华、专长,并在鼓励性的环境里大胆地“秀”出来,形成自信与才赋的良性循环。通过社团和活动平台,韩璞、马玉龙捧回青少年创新大赛世界金牌,马书语和国学社的小伙伴捧回了《中华好故事》的全国总冠军,曹蜀阳小队捧回来中央电视台首届《汉字听写大会》全国季军,“环境小硕士”小社团捧回第六届“全国母亲河奖”。缤纷节成为学校培育核心素养提高综合能力最亮丽的名片。

◆ 校长观点:

教育不是为了过去和现在,而是为了未来;我们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现代公民和精英人才。

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西大附中是如何履行名校的使命与担当,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答:如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教育的冲击和影响非常大,西南大学附中和人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等名校,建立了名校联合体,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下的课堂教学。另外,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发展不均衡,所以也需要名校和优质资源的引领,我们正在探索智慧共享课,希望将西南大学附中的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和名师资源带入更多学校,以“点”带“面”,辐射共赢。

在第二个一百年到来的时候,我们的领军人才要代表中国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些人现在绝大多数都在接受中学教育。所以,我们要有使命和担当,为民族培养宏毅之士和领军人才,我们一直在路上。

校长小档案

张万琼,现任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教育学硕士,正高级教师,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全国科教先进校长,重庆市政府首届“重庆市名师”,重庆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重庆市创新型校长。主持教育部规划课题、市级重大课题10余项,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科研成果特等奖。

文丨王大伦 刘铖铖

图丨岳洪玉

预告

next

下一期,为大家分享教育观点的是——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校校长伍平伟,敬请期待哦!

往期精彩回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