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富贵勿相忘是谁说的(为何苟富贵勿相忘)

#历史开讲#

苟富贵勿相忘是谁说的(为何苟富贵勿相忘)(1)

为何 苟富贵勿相忘,这句话永远都不适用于君臣

苟富贵勿相忘是谁说的(为何苟富贵勿相忘)(2)

苟富贵勿相忘是谁说的(为何苟富贵勿相忘)(3)

苟富贵勿相忘是谁说的(为何苟富贵勿相忘)(4)

苟富贵勿相忘是谁说的(为何苟富贵勿相忘)(5)

苟富贵勿相忘是谁说的(为何苟富贵勿相忘)(6)

“苟富贵,勿相忘”一句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意思是:如果有一天我富贵了,不会忘记大家的恩情。但是在实际的社会现实中,这句话显得很是空虚,尤其是在君臣关系中,更是一种虚情假意。

陈胜当年跟一帮老哥们耕地的时候,他说苟富贵,勿相忘,啥意思呢?有朝一日咱们谁要发达了,别忘记这些同胞兄弟,能拉吧就拉吧一把,那些老兄弟当然笑话陈胜了,咱都是种地农民,咱们都是平民,咱们不是贵族阶层,那个时候咱们真是阶层固化的,只有贵族的后代才是贵族,平民真的就不是贵族,所以按道理讲,陈胜这辈子你也吃不上4个菜。但是陈胜留下另外一句话,这句话真是传承上千年,那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说实话在那样一个阶层固化的年代,能提出这样的想法,是殊为不易的,然而陈胜能提出这样的想法,他却未必做得到。

后来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陈胜也自立为王了,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之时,陈胜当年的老哥们也听过这个事了,当年跟我们一块耕地,那姓陈的小子现在做王了,马上就要席卷全国了,那肯定荣华富贵享用不尽,当年他不是说苟富贵勿相忘吗?

咱现在去投奔他,混得个一官半职也行,结果这几个老哥们真去投奔陈胜了,然而毕竟是乡下人,对人情世故方面不是很懂的,陈胜当年跟你一块种地的时候,他可以说苟富贵勿相忘,但是现在你们跟他之间的这个差距,是千差万别了,这个时候你还用原来的态度对待陈胜,那陈胜能爽吗?但是陈胜这个人说实话,也是心胸狭窄,老哥们来投奔你了,即便说几句不中听的话,你可以赏他们个一官半职,也可以给他们几两碎银,让他们自己生活就得了,然而陈胜越想越生气,竟然派人把这个老哥们杀了,这样的心胸,他的事业能继续下去吗?而且陈胜不单把老哥们杀了,陈胜后来,还把自己的手足一般的起义领袖吴广杀掉了。

这场起义叫陈胜吴广起义,这是两个人联名的,而且吴广做了很多事,吴广找了一帮跳大神的,搞出那个所谓的大楚兴陈胜王,把这个布条塞到鱼肚子里造成迷信,让那几百个农民,感觉到陈胜是天上下来的,我们得跟他去打,这是吴广的功劳,陈胜吴广起义才能迈开第一步,然而后来一方面,是忌惮于吴广领兵的能力,另一方面,可能真的人做到了一定高位之后,这个心态就发生变化了,就像太平天国当年的老哥们,金田起义的时候,大家能抱成团打,然而定都天津之后,就能有惨烈的内讧,陈胜吴广也是这样,后来吴广被自己的部将田臧所杀,田臧还说他是奉陈胜的旨意,而且确实田臧杀了吴广之后,陈胜根本没有处罚他,反而加封他的官爵,这个恐怕就是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人的位置在短时间内迅速的提升,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所谓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何况那个富贵还没有到来,大家就分赃不均了,所以太平天国的事业,迅速的在天京内乱之后瓦解,而吴广被杀之后也就几个月吧,陈胜也被自己的车夫所杀,这轰轰烈烈的,史上最大规模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尉缭来到秦国后,向秦王嬴政提出了“赂其豪臣,以乱其谋”瓦解六国合纵之谋的方针大略,尉缭的奇谋受到了嬴政的高度肯定。

值得注意的是,与秦惠文王时代的张仪破坏合纵之谋的策略相比,尉缭的方法更高明。

张仪破坏六国合纵主要依靠外交欺诈和武力恫吓,他的这种做法虽然也能收到破坏合纵的奇效,但却让秦国在山东六国面前背负起了狡猾多诈的恶名。

秦始皇是个很注重名声的人。当年他的母后因为秽乱后宫,一气之下被秦始皇迁徙到了雍城,齐人茅焦就劝说秦始皇“秦王要统一天下,需以孝义为先”。秦始皇采纳了茅焦的建议复将赵太后迎回了咸阳。从这点来看,秦始皇无疑是个很好面子的人。

正是由于尉缭的奇策既不损害秦国的面子,也能使得山东六国内乱迭起,让秦在统一六国道路上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障碍,尉缭的到来让秦始皇“拨开云雾见月明”,因此,秦始皇封尉缭为“国尉”,也就是掌管秦国军队的“一把手”,并且以“帝师之礼”倾诚相待。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

译作现代白话是说嬴政不光对尉缭言听计从,甚至每次见尉缭都谦卑有加,尉缭的衣服和饮食完全与秦王嬴政享受同等级别的待遇。

嬴政这种谦卑下士的做法让尉缭很是惶恐不安,他明白捧得越高摔得肯定会越惨,更何况,擅长相面的尉缭在见到秦王嬴政后更是震恐不已,他私下里对爱徒王敖说: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从尉缭对秦王嬴政的评价来看,尉缭认为秦始皇此人没有发达的时候容易谦卑下士,等到一朝得志了肯定会吃人,如果他得到了天下,那天下人都要做他的奴隶了,他将来肯定是吃人的千古暴君。

那么,尉缭对秦始皇的这番评价恰当吗?其实,从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另段文字描述中就可以印证尉缭的看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

嬴政作为秦庄襄王子楚的儿子,在赵国待了整整八年,八年时间里,由于秦赵关系不断恶化,赵姬和小嬴政数次险遭杀身之祸,生活上更是颠沛流离。

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嬴政打小受尽了旁人的冷眼,内心扭曲的嬴政于是在32岁那年灭掉赵国后,凡是与他母亲赵姬有仇怨的人一律统统活埋。

从秦始皇复仇的举动上来看,尉缭对他的评价似乎并无不妥之处,而结合《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给他祭出:“刻削毋仁恩和义”的评价来分析,说秦始皇是吃人的千古暴君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权利和人心如何选择,这对于每一代开国皇帝而言,都会不约而同选择前者。江山初建之时,必然需要得力之人打天下,但当江山稳固,就是功臣退隐之日,但凡有头脑混沌者,轻则成为贬为庶民,重则丢掉性命。

为何各代开朝帝王都会清功臣?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一统天下后更要扫除未来隐患。细数历代朝代,当属明朝朱元璋心狠,对他而言,人心没了可以争取,但江山没了,一切都成为了泡影。

朱元璋可谓是杀功臣的集大成者,他杀的大臣不仅包括武将,还包括文臣,甚至是没有权力的文人。武将方面,朱元璋诛杀的大臣有朱亮祖、周德兴、廖永忠、赵庸、冯胜、傅友德、廖永忠,蓝玉等,而被朱元璋阴谋处死的有徐达、李文忠。开国武将,只有汤和没有被杀,因为他患了中风。文臣中被杀的有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刘三吾等。有意思的是,明朝所有的丞相都是被朱元璋处死的。“明初三大文臣”宋濂、高启、刘基(刘伯温)均被朱元璋杀害。朱元璋的杀大臣的波及面十分广,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胡惟庸案中杀了3万人,在蓝玉案中杀了1.5万人,空印案和郭桓案连坐被杀达七、八万人。也就是说,朱元璋时代的大臣几乎被杀光了。

为何他如此心狠手辣,对待往日亲人、好友、挚友不择手段,难道真的伴君如伴虎?

一声爆炸,明朝开国功臣可谓是全体覆灭,这是朱元璋想要看到的吗?有人说当了皇帝内心将变得越发强硬,但这种强硬是群臣逼迫和影响之下所形成的。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待自己打江山的兄弟们可谓心狠手辣,为了防范建国功臣将来有可能对明朝江山社稷造成危害,为了保证大明江山能够千秋万代,他采取狠心的手段对众多功臣下了黑手,朱元璋杀了众多开国元勋,维护了大明政治统治,却失去了众多人心,这点也颇值得后人思考。

平定天下后,朱元璋通过酒宴群臣集会,试探这些臣子们对自己的忠心程度。他发现很多人威胁到了大明王朝未来的统治,于是朱元璋命人在这次宴会安放了火药,一声爆响无情夺去了众功臣的性命。

此后,朱元璋开始装模作样捉拿凶手,丞相和将军徐达也相继被铲除。这次事件只有汤河侥幸保住了性命,不久以后他交出了自己的兵权。酒楼谋杀不仅是那些功臣们的悲哀,也同样是朱元璋的悲哀。

居功自傲永远都不是一件好事,人生应该知进退,当贪心逐渐增大之时,也是你距离覆灭不远之日。朱元璋做皇帝后,有一些功臣仰仗着自己功劳大,确实有居功自傲的心理和表现,尽管他们当时还没有想造反的心理和行为,但朱元璋对这些功臣们的行为,还是产生了不满的情绪,怀疑心理也由此产生。其实朱元璋心里确实对一些功臣存有担心和忧虑,他担心有些功臣将来可能会对大明江山产生威胁,他担心太子朱标将来有可能领导不了这些开国元勋。

朱元璋的这种担心并非完全是无中生有,也不是杞人忧天,后来发生的这些功臣们不愿交出手中兵权的事实,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朱元璋的担心。为了防患于未然,朱元璋决定提早动手,想方设法剥夺众功臣手中的大权。

朱元璋设想地剥夺功臣手中大权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另一种是万不得已时通过暴力方式解决。他首先想通过伪装群臣集会形式,效仿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夺取众功臣手中的兵权,并对此种方式如果不能成功,后续采取第二种方案做了安排。其次,他做出了用暴力手段夺取功臣手中兵权的安排。遗憾的是朱元璋未能像宋太祖那样和平解决问题,而是演化成了暴力的结果。这一点,朱元璋与赵匡胤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朱元璋解决功臣们手中大权的结果,之所以没有达到宋太祖那样的艺术境界,没有实现双赢的局面,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朱元的伪装术比较低劣,他未能像宋太祖那样表现得声情并茂、情真意切、富有感染力、亲和力,而是在表达方式上过于直接、直白、生硬、失去了感染力,他未能用精妙的“杯酒释兵权”来打洞众人的心。

另外,这些开国功臣们纵然久经沙场,但是他们的确不够聪明和识趣,他们明知朱元璋的真实目的,但却不懂得机变,不舍得手中的大权,结果丢了身家性命。这一点他们与大宋的开国功勋们相比也是相去甚远,他们最终落得如此悲剧结果,也没有什么值得惋惜了。再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假如朱元璋不采取暴力方式,解决功臣手中兵权的话,一旦朱标继位,这些功臣们还真有可能会惹出一些事端来。

大明这些功臣们对手中大权的过分贪恋不舍,致使他们在识别朱元璋的伪装术上花了眼,他们只知道心里感觉不公平,只知道心里不舒服,只知道不舍得手中的兵权,却不知道命重要还是权力重要,自我感觉重要还是皇帝的意愿重要,历史功绩重要还是将来前途命运重要。因此,众功臣丢掉身家性命也只能是一种悲哀。相比而言汤和还算聪明和明智,他记住了刘伯温的谆谆告诫,皇帝只可同苦难,不能共甘甜,由此他捡了一条性命。

常言道“功高不可盖主;得意不要忘形”这句话,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固然与自己的努力分不开,但与周围人的关怀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当我们取得成绩的时候,切不要把功劳都记到自己的头上,应当把一部分归结到周围人身上。个人英雄主义的事情少做,因为胳膊永远拗不过大腿。

正是因为这些臣子们让朱元璋实在是“放心不下”,这位凶恶的皇帝才使用了如此血腥的手段。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朱元璋当时不这么凶狠的话,也许明朝的江山也不会历经几百年之久。朱元璋有错吗?他为了保证江山杀功臣,群臣有错吗?因为不放权而被杀,说到底还是因为不明白,大明江山姓什么。

,自古伴君如伴虎,苟富贵勿相忘,这句话永远都不适用于君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