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催泪的歌曲涛声依旧(可一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却成绝唱)

《重整河山待后生》是一首歌曲,是1985年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这部作品通过众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反映了在抗日时期人民大众逐渐觉醒的过程和顽强不屈、奋起抗日的精神。

随着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播放,骆玉笙先生演唱的《重整河山待后生》旋律激愤、高亢、悲壮,节奏自由,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老先生的出色演绎使更多的人领略了京韵大鼓的艺术魅力。

伤感催泪的歌曲涛声依旧(可一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却成绝唱)(1)

骆玉笙先生堪称人民艺术家,在演唱这部作品时,发挥其音域宽阔、抒情色彩郁的演唱风格,并糅进了悲壮、苍凉的演唱特点。歌词如下: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

现在的歌坛全是“浪”,可这样的大鼓声已经远去,不知道是写不出这样的词了,还是唱不出这样的歌了。这种歌声之所以称为稀缺,在于其中包含的尚武精神。

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强大,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一个国家或民族,没有一种强悍的尚武精神,即便是经济繁荣、富甲天下,这个国家或民族也不能获得真正的尊严和他人的尊重。

伤感催泪的歌曲涛声依旧(可一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却成绝唱)(2)

纵观人类历史,尚武好勇的精神,加上开放进取的胸怀,还有理性长远的战略眼光,永远是傲视并凌驾于萎靡不振、柔弱保守、目光短浅之上。

在近代中国救亡自强征程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浴火重生,就是因为在强敌面前,无数中华儿女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血性和勇气,由此扫尽千年文弱萎靡。从谭嗣同大义张扬“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旷世豪情,到鉴湖女侠秋瑾以生命践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概;从梁启超跨洋追寻20世纪少年中国“大风歌”,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无不彰显了“历万难而不惧,虽九死而不悔”昂扬向上、尚武进取的时代精神。

历史发展到今天,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人们长期坐享经济繁荣、歌舞升平的安逸生活,长期的和平积习使民族尚武精神面临被稀释、被改变的挑战,面临断代失传、退化销蚀的危险。

伤感催泪的歌曲涛声依旧(可一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却成绝唱)(3)

面对当前和平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外部严峻挑战,社会生活中小鲜肉泛滥现象必须结束,民族尚武精神理应回归。回望当年首次实现民族一统的大秦王朝,与罗马国王并立于世的汉武大帝,雄居东方、万邦来朝的大唐盛世;那“虎视何雄哉”的气派,那“视死忽如归”的洒脱,那“马革裹尸还”得悲壮,那“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血性呐喊,无不在绵绵无尽的历史长河中,令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血脉贲张。

当前面对世界各地文艺歌曲的侵袭和萎靡之音兴起,如果没有尚武精神,就难以摆脱“文化困境”;如果没有尚武精神,我们的一腔热血得不到抒发和演绎。

伤感催泪的歌曲涛声依旧(可一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却成绝唱)(4)

弘扬尚武精神,决不是意味着好战,更不是穷兵黩武,而是要唤起深藏于青年人心底的血性,找回以忠、义、勇为代表的“清澈品格”,涤除附着在我们文化糟粕中的“奴性”残余和腐朽因素,为实现文化强盛提供深厚的精神动力,不让屈辱历史重演。

我们期待着《重整河山待后生》那样振奋人心的歌曲,期待着《四世同堂》那样的电视连续剧,假如真的能唱出来,拍出来,演出来,那流量能是问题吗?

古老的传统不是“土”,露着大长腿也未必是“洋”,什么样的土地长什么样的果。您说,是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