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一自学教材电子版(我的英语自学笔记)

2. 其它科目

不止是英语,所有的科目也是一样。如果学不好,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反思:兴趣动机、信心问题、态度问题、方法问题等。前面所讲的东西都可以迁移到其它科目上去。所以下面再分别对数学、物理、语文科目从不同的视角再谈一谈感想(当然不是说我这几科学得好,只做抛砖引玉吧)。

数学:

我们的学生(民本)大多数数学都不好

在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并没有掌握好,并且没有形成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相比高等数学,高中数学知识内容毕竟有限,并且有很多时间反复学习、做题。然而高等数学从内容难度上有很大的提升。同时大学学习进度很快,科目多压力大,几乎没有时间复习,基础差的学生很难跟得上。

不光民本、相信很多普通本科的学生也是很吃力的。

(以下学习困难学生比率是我估计的、未经过调查)

重点学校学生:知识结构、逻辑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很强,大多数没有问题。 学习困难的比率1/10;

普通本科学生:知识结构、逻辑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一般,学习困难的比率4/10;

民本学生:知识结构、逻辑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学习困难的比率8/10;

我想民本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逻辑能力较差;

2.接受较慢;

3.不思考或不善于思考;

4. 习得性无助,就是已经失去信心。

造成:

1. 因为跟不上而放弃学习;

2. 考试当成背答案;

Vote:

1. 你是否会因跟不上而放弃学习?

2. 你怎样准备考试?理解还是背答案?

我觉得学习有这么几个层次:

1.知识结构碎片化、有很多漏洞、知识点间缺少联系;

2.知识结构有漏洞、知识点间一定联系,但缺少解题的图式。

3.知识结构较好、知识点间有联系,也有解题的图式,但缺少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知识结构较好、知识点间有联系,有解决问题的图式,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的学生多属于1、2种情况:

解决办法:

1.了解学生的入学情况,包括数学分数,志愿情况,辅以问卷调查或测验。

(都说民本学生基础差,但到底差在哪里,有人做过权威调查吗?

高考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一个总体性检查,但是最后只给出一个分数,我们得不到任何其它信息。高考应该给出一个相对详细的评估,如知识结构、逻辑推理、空间想像、人文素质等,也为学生报考志愿、今后的学习、职业规划提供参考。)

2.补救式教学。

对于那些没有跟上而掉队,自我放弃(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提升其信心、改变其学习态度。加以补救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

1. 激励、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学不好原因,告诉他们如果有好的方法、数学能力会有很大提升。

2. 弥补其知识漏洞。

3. 传授解决问题的图式。

a.数学学习几个关键的转折点:如从正数->负数;整数->分数;整数->小数;

十进制 -> 其它进制;一维 -> 二维 ->三维;线性 -> 非线性;直线->曲线;平面->曲面;有限->无限;宏观->微观;变化->变化率;

每个环节转换如果不顺利的话,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要重点加强学生的理解。

b.我在看《教育心理学》课程教材的过程中受到一些启发,让学生学一些学习相心理学关的原则是有益的。帮助了解自己、掌控自己的学习。

c.少量的练习,无须大量练习。

吉林大学王元元教授在研究人工智能,有一个方向就是怎样以小量的练习就可以让AI达到一定的学习成果,而不需要搞“题海战术”。

事实上,从芬兰的教育来看也是可行的,芬兰用比其它国家少得多的学时,达到了几乎最高的数理成绩。

Expansion:

以下摘自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芬兰孩子的上课时数,比起多数国家都少得多;功课从没有多到做不完,周末或假期的作业不会让孩子忙到不能好好休闲。寒暑假就是放松休息的假期,甚至,根本也没有什么寒暑假作业!举例来说,他们在数学的教学方式是在课堂上演练灵活多元,但却不是反复做习题、写考卷,而是着重题型的理解与课堂的讲解,上课时间也不会多占用到其他课程。若能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会的内容,就不需再花额外时间去重复演算,而是让学生有自行消化吸收的空间与时间。

芬兰中学生在OECD的2007年公布的“国际学生教育评量”(PISA)数理成绩上,虽不是第一,但也只比第一名的中国台湾少一分而已,并且在前两届评量中,都位居第二。

芬兰学生竟然能在数理能力上足以和亚洲学生平分秋色,让欧、美、亚洲等各国,每一年都派出不少教育团到芬兰来,想好好了解芬兰老师在学校是怎样教的,学生在学校是怎样学的,才能用比大家都少的学习时数,创造出比大家都更平均、更优异的成果。

4. 在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中解决其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5.如果他们在外语方面有所提高,会加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Episode:

我本人数学方面资质较差。主要是接受慢,但还是肯思考和专研的。

上大学时高数那种吃力的感觉记忆犹新。感觉是跟不上老师讲课思路(老师只是飞速地板书),和高中比进度太快,没有时间课后消化。那时没有网络,很难查找资料复习,也不好意思问同学,所以掉队。

Conclusion:

现在条件好很多,一个是老师上课手段、授课理念的改进,二是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如果再加上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个别辅导,对那些高数学习困难的同学,有这几大措施的帮助,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可以跟上的。

Tips:

不去思考,拿过来就背,把理科当成文科学(当然不是说文科只需要背),几乎成为一种定势了,必须打破它。

所以必须重新认识你的学习、不光是英语,其它的学科也是一样。

需要动脑深入思考、探索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联系。

这里再强调一下:图形化、形象思维对于逻辑思维不强的同学是不不可多得的好帮手,并且对任何学科都是通用的。下面举个我学习物理学习的例子:

物理学习:

Episode:

初中时刚学电学那部分时,由于电压、电流、电阻的规律由于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不好理解(那时没有现在的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所以尽量想办法理解它,于是我就想到了用水来类比电,想像一个水槽、水管、水泵组成一个水的循环系统。水管中的水流来类比电流、水泵来类比电池,水槽水的高度类比电压,水管内水的阻力来类比电阻。

此后,关于电阻串联电阻后变大、并联电阻变小,电流短路等等都借助水流能很好地理解了。

通过这样的形象化,我对电学的理解深刻了很多,公式也能记住了、做题也会做了。

英语一自学教材电子版(我的英语自学笔记)(1)

英语一自学教材电子版(我的英语自学笔记)(2)

有人质疑了,你这样做类比合理吗?有没有科学性啊!

后来读研究生时我学自动控制原理、再后来我又教这门课,发现这个类比是很科学的。

控制工程中有一个概念叫相似系统。

所谓相似系统就是系统之间的数学模型相似或一致。电气系统和液压系统是虽然表面上相差甚远,但它们的内部运行规律是一致的。不仅如此,它们的参数也正如我前面所做类比一样是一一对应的。

电气和液压都有“流动”的特性,有相似性是比较好理解的。但更有甚者,它们和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机械系统也是相似的。

英语一自学教材电子版(我的英语自学笔记)(3)

相似系统

所以事物表象千差万别,但其背后的规律是一样的,这就是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中国古代的智慧,易经、八卦、中医,将世间万物背后的“模型”抽象出来,就是阴阳五行,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就是相生相克,用于理解世界、解决问题。看来古人的抽象概括能力是极高的,远远高过我们现代人啊。

高中时也是一样,物理不能理解的时候我都采用形象化的办法。可能是因为我的抽象思维不够发达。而我又有强迫症,我不能理解透的东西我没办法做题,再简单也不行。这种方法还是奏效的,我的成绩快速上升,最后的高考结果极大地超越了自己的预期。

语文:

以作文为例,讲讲我作文是怎样开了窍,从不会写到写得好的。

高二之前我还不会写作文,写的就是流水帐、空洞无物、凑字数,想到哪里写哪里、结构框架都没有。

老师应该是讲过怎样写作文,但好像都没听进耳朵里去。

直到有一次看了几篇“佳作”之后,突然就有感觉了,想到作文(议论文)其实是有固定的套路的(类似八股文一样)。

先提出观点、再论证(多角度)、再反证,再辩证、再结论就完事了。

观点要比较新颖,不要跟别人都一样(调整视角看问题),论证材料要比较充分等等。

所以再作文的时候就注意了,对题目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角度,提出比较新颖的观点。

同时平时也注意收集素材(正面的、反面的,记得那时做了一些剪报)。

结果、神奇的事情真的就发生了。作文成绩逐步提高,多次被老师课堂表扬,并且高考发挥得也不错。

(当然,好在是写议论文。如果是其它文体,估计提升就没这么快了)

直到现在,我也经常写一些文章。有一些新鲜的想法就写一写,包括现在正在进行的。不管怎样还是能够把自己想法表达清楚、并且观点也比较鲜明、论证也是比较充分的吧(自我感觉),虽然文字没有那么华丽,有时会天马行空收不住(没太多时间修改凝练)。

学会学习:

作为一个民办高校老师,有时觉得很无奈。很多学生不会学习。

考试就靠划范围,把理科的逻辑、计算、推理题当成了背诵。

我希望同学们能正视自己、正视问题,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策略,改进自己的学习。

如果你有哪些方面的学习困难,也可以提出来,大家一同解决。你觉得困难的在别人看来可能并不难,给你点提示说不定就“一语点醒梦中人”了呢。

Tips:

高效学习法,你都尝试过吗?

1.费曼学习法

2.思维导图法

3.西蒙学习法

4.PQ4R法(Preview,Question,Read,Reflect,Recite,Review)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