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萧定权为什么不受宠爱(鹤唳华亭中太子萧定权为何这么悲催)

最近,一部名叫《鹤唳华亭》的电视剧火了,虽然目前只更新了十几集,但凭借着考究严谨的服装造型、不断反转意外的剧情、老戏骨精湛的演技,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基本已经可以确定是一部精品电视剧了。

鹤唳华亭萧定权为什么不受宠爱(鹤唳华亭中太子萧定权为何这么悲催)(1)

这部电视剧改编自雪满梁园的同名小说,是一部和《琅琊榜》类似的架空历史的权谋大戏。追剧的小伙伴们在目不转睛看剧的同时恐怕都难免会有一个疑问:我们的男主角萧定权貌似有点太悲催了啊——生母早亡,被亲生父亲猜忌打压,宰相和大哥整天琢磨着害他,情同父子的老师为他而死,就连女主角都是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接近于他,这还不算,按照原著,萧定权最后会为了家国天下孤身犯险,收付兵权交于国家然后自己背负千秋骂名而自杀(无意剧透,只是原著小说的结局确实如此)。

要知道,萧定权可是太子啊,是全天下人都明确知道、唯一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啊!按照一般逻辑,应该受到万般宠爱敬畏才对嘛!怎么会处境如此凶险?按照剧中的说法是,萧定权的母亲生前失宠,舅舅家族掌握军权,自己又太过优秀、锋芒毕露,让自己的父皇感受到了威胁,故意扶持其他皇子来制衡甚至最终换掉他。这么看的话,是编剧和导演故意才我们的男一号如此悲催的,他只是个特例。

鹤唳华亭萧定权为什么不受宠爱(鹤唳华亭中太子萧定权为何这么悲催)(2)

然而,事实却是,中国古代的太子大多数处境都跟萧定权类似,有的甚至比他还惨,不光继承皇位不了,还落得十分悲惨的下场,几乎成了一个普遍现象。在这些太子里面:

  • 1.有被亲爹和奶奶变相废黜然后又逼死的——汉景帝第一任太子刘荣;
  • 2.有被奸臣迫害被迫起兵自卫却被诬陷成谋反的——汉武帝第一任太子刘据;
  • 3.有在厕所里被太监用棒子打死的——晋惠帝司马衷第一任太子——司马遹;
  • 4.有在亲弟弟上位之后被报复处死的——隋文帝第一任长子杨勇;
  • 5.有写诗发牢骚被亲娘处死的——唐高宗、武则天的次子章怀太子李贤;
  • 6.有被自己亲爹反复废立折腾着玩的——康熙皇帝太子胤礽。

都说古代君主是高危职业,实际上太子更是超高危职业。中国古代,除非特殊情况,只要是君主就会有太子,因为封建社会国家的传承是“家天下”,君主必须在自己的直系男亲属里寻找继承人,自己的儿子自然而然是首选。太子的选择、废立关系着江山社稷的未来,因此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太子,将其称为国本。

鹤唳华亭萧定权为什么不受宠爱(鹤唳华亭中太子萧定权为何这么悲催)(3)

那么,为什么太子的处境往往很凶险,是超高危职业呢?

第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太子的身份太过于敏感特殊,几乎就是处在整个国家的风口浪尖上,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君主、兄弟、臣工的关注。与大多数的宗室子弟可以尽享荣华富贵,不问政事不同,太子作为国家的储君,必须年幼时修学,年长后要“实习”,参与朝政历练。正所谓事多必失,太子参与朝政碌碌无为,会被君主或者兄弟指责无能;如果做的太好又可能会招来父亲、兄弟的嫉妒。

要是赶上个父皇是个大明君,那对于太子的要求和培养就会更加严格,跟如今的父亲望子成龙基本一个德行。可问题是,当代的父亲要是觉得儿子不成器顶多训斥两句,让孩子自求多福就算了,但太子关系江山社稷的未来啊,必须得成器,至少得做到让君主觉得他成器。否则,君主就会换太子的。所以,太子在没有登基之前的日子,往往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萧定权太过优秀,君主还处在盛年,很多朝臣就开始偏向太子,难免不会招来君主的忌惮。历史上也有真实的例子,隋文帝杨坚的第一任太子杨勇在当了二十多年太子之后居然还是被废了,原因居然是独孤皇后嫌他不如杨广节俭稳重,杨勇当太子的时间越长就越让父母看着不顺眼。

鹤唳华亭萧定权为什么不受宠爱(鹤唳华亭中太子萧定权为何这么悲催)(4)

第二,竞争太激烈。

中国古代除了极个别的君主,一般都有可能生出一个班甚至是一个排编制的儿子来,问题是太子只能有一个啊,这么多儿子应该选谁啊,还好嫡长子继承制被很好的流传下来了,历朝历代只要没有太大的变动,君主的嫡长子一般都会被立为太子,但问题是太子之位实在是太诱人了。

原先的太子仅仅依靠“嫡长子”这个商标还不足以震慑野心勃勃,妄图夺嫡的兄弟们的。因为古人在更换太子时还往往借助“立贤不立长”的变通方法,故而太子这个岗位绝对不是铁饭碗。

历朝历代,几乎每一个太子在登基之前都与自己的兄弟进行过你死我活的斗争:汉景帝刘启时,刘荣与刘彻;吴大帝孙权时,孙和与孙霸;隋文帝杨坚时,杨勇与杨广;唐太宗李世民时,李承乾与李泰;明成祖朱棣时,朱高炽和朱高煦;明万历年间,朱常洛与朱常询;清康熙年间,九子夺嫡等等。

斗争中能胜出的太子自然就可以即位成为君主,失败了的就只能万劫不复。

鹤唳华亭萧定权为什么不受宠爱(鹤唳华亭中太子萧定权为何这么悲催)(5)

第三,子凭母贵,母凭子贵。

嫡长子继承制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嫡庶尊卑有别,只有君主的正妻即皇后生的嫡子中最年长的才是名副其实的嫡长子。

但是,皇后的地位与君主的宠爱是直接挂钩的,也与皇后母家的权势地位、想象力关系密切。皇后失宠、皇后的母家失去权位,太子的位子就几乎不可能保得住。

问题是皇后失宠在中国历史上太常见了,皇后年老色衰,而年轻漂亮的嫔妃又会源源不断的进入后宫。君王也大多都会爱屋及乌,因宠爱某个嫔妃进而喜爱这个嫔妃所生的儿子,在枕头风的推动下萌生了废长立幼的想法。

简单点说,就是太子的母亲不一定是君主最宠爱的女人,太子本人也不一定是君主最疼爱的儿子,在一个不疼爱自己的父皇手下当太子,境遇的艰难可想而知。《鹤唳华亭》中萧定权的母亲,皇后去世的较早,使得他缺乏母亲恩宠的庇护,成为他遭受父皇猜忌打压的一个重要原因。

鹤唳华亭萧定权为什么不受宠爱(鹤唳华亭中太子萧定权为何这么悲催)(6)

第四,太子与君主是天敌。

秦代以后,历朝历代都设立了比较完备的扶持和培养太子的系统——东宫制度。“东宫”最早代指太子出自《诗·卫风·硕人》:“东宫之妹,邢侯之姨。”后世一直沿用,东宫设置的官员几乎完全效仿朝廷,有负责总领东宫、教导太子的六傅(太子太傅、少傅、太师、少师、太保、少保)、管理太子家事的詹事、保卫东宫安全类似于皇帝禁军的卫队“太子诸率”,就连太子的妻妾也仿照皇帝的妃嫔,有正式的封号,如太子妃、良娣、孺人等。(具体官职的数量和名称历代有差异,但大体如此)

东宫的官员跟太子同气连枝,太子顺利即位,东宫各官员被提拔重用,例如,历朝历代都不乏太子六傅在太子即位之后就直接升任宰辅的例子;太子如果在权力斗争中失败,东宫官员也基本都会成为炮灰,《鹤唳华亭》中的太子太傅、与萧定权情同父子的卢世瑜就一直在太子与齐王的斗争中首当其冲,结局也相当悲催。

鹤唳华亭萧定权为什么不受宠爱(鹤唳华亭中太子萧定权为何这么悲催)(7)

东宫制度设立的原因除了教导、培养太子之外,更重要的是保证权力的顺利交接防范前朝的旧贵族、官僚集团。因为太子不可能仅仅凭借着一个皇帝名号就能在登基之后拥有对朝廷的绝对控制权。年轻的太子成为君主后,往往会受到前朝旧贵族、旧官僚的掣肘甚至是威胁。

历史有太多的年幼、年轻的君主被权臣篡权夺位的例子了。因此,东宫制度相当于君主为太子培养的亲信集团;还有很多君主在外出或生病时让太子监国,同样是为了树立太子的威信。

然而,东宫制度的存在也会出现一个矛盾的现象,那就是国家会出现两个权力中心。太子及其东宫集团如果存在的时间过长,就往往根深蒂固、尾大不掉,反过来威胁皇帝自身。除非皇帝死的早,不然太子及其集团经常会等不及从而逼宫谋反,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鹤唳华亭萧定权为什么不受宠爱(鹤唳华亭中太子萧定权为何这么悲催)(8)

例如,根据《清实录》的记载,康熙皇帝在第一次废黜太子胤礽时曾经斥责他“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康熙皇帝对胤礽威胁自己皇权的担心在这句话中暴露的淋漓尽致,这才是康熙废黜太子的最根本原因。萧定权在朝臣中影响力巨大,本身就对皇帝造成了威胁,使得皇帝面对他时常处于戒备状态。

应当说,萧定权与他父皇的微妙关系折射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权力是迷人心智的毒药,为了家族垄断权力,太子必须存在;为了巩固权力,太子也可以废黜;当然,太子为了权力也依然会谋反。在权力斗争面前,亲情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文:博陵清河

参考文献:

[1]《清实录》

[2]《诗•卫风•硕人》

[3]胡骁《黑龙江史志•唐朝东宫制度简析》 2015

[4]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1998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